第 4 节
作者:无边的寒冷      更新:2023-01-31 17:21      字数:4847
  凇!?br />
  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是冀州和魏郡的治所。
  吴郡:治吴县(今苏州),辖今苏南浙北,包括杭州在内。
  庐江郡:治所在舒城,即今安徽庐江西南。
  庐陵郡:孙策时设置,治庐陵(在今江西泰和)。
  沛国:治相县,在今安徽,和沛县即小沛是不同的概念。
  汶山郡:治汶江,在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北。
  陆口:即蒲沂口,蒲矶口,陆水入长江处,鲁肃、吕蒙屯兵处。
  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南,魏移到襄武,即今陇西。
  陈仓:在今陕西宝鸡市东。
  陈国:献帝时改陈郡,治陈县,即今淮阳。
  陈留郡:治陈留,在今开封东南陈留城。
  昭陵郡:吴开始设置,治昭陵,即今湖南邵阳。晋为避司马昭讳改邵陵郡。
  青州:辖今山东东北部和河北的一小部分,治临淄。
  青溪:吴在建业城东南开运河,从钟山西南经今市区入秦淮河。
  武乡:诸葛亮封武乡侯,在汉中东北。
  武昌:原名鄂县,今湖北鄂城,孙权时改。
  武威郡:治姑臧,今甘肃武威。
  武都郡:治下辨道,在今甘肃成县西。
  武陵郡:治临沅(今湖南常德西),辖今鄂西南、湘西及黔桂各一部分。
  郁林郡:治布山,在今广西桂平西。辖今广西大部。
  芒砀山:在河南永城东北,分芒山和砀山,演义中张飞一度在此落草。
  昌邑郡:汉昌邑郡或国、山阳郡是同一概念,治昌邑,在今山东巨野东南。山阳郡和献帝被废后居的山阳县不是一个概念。
  昌黎郡:魏始设置,治昌黎,(今辽宁义县)。
  金城郡:辖今甘肃兰州以西和青海一部分,治允吾(今甘肃永靖西北),汉的金城县是指今兰州,不在金城郡辖内。
  京城:今江苏镇江,209…211年孙权从吴移治此。东晋开始改叫京口。
  兖州:辖今山东西南和河北东部,治昌邑。
  河内郡:辖今河南的西北部,治怀县,在今河南武陡西南。
  河东郡:辖今晋西南地区,治蒲坂,关羽为河东人。
  河间郡:有时是国。治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
  河南郡:治洛阳,东汉时郡的首脑称河南尹。
  泸水:今雅砻江下游及金沙江和雅砻江交汇后的一段。
  油口:又叫油江口。赤壁战后硫备曾驻军于此,在湖北公安北,是古油水入长江口。
  定襄郡:治今内蒙和林格儿西北。
  官渡:在今河南中牟东北。
  房陵郡:东汉房陵郡,魏改新城郡,治房陵,即今湖北房县。
  建业:今南京。
  建宁郡:原叫益州郡,刘备时改,治昧县(今云南曲靖)。
  建安郡:孙吴时分会稽设置,浙江、福建由此开始分治。治建安,在今福建建瓯。
  始兴郡:孙吴分桂阳郡设置,治曲江,在今广东韶关南。
  始安郡:孙吴分零陵郡设置,治始安,在今广西桂林。
  沓中:姜维屯兵处,在今甘肃舟曲西、岷县南。
  城阳郡:治莒县,即今山东莒县。
  荆州:辖今湖北、湖南及河南、贵州、两广各一部分。原治汉寿,在今湖南常德,刘表治襄阳,后吴魏各有一部分,吴治江陵,魏治襄阳。
  勃海郡:治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辖今天津及河北、山东各一部分。
  南阳郡:治宛城。
  南郡:治江陵,孙吴曾移治公安。
  荥阳郡:曹魏时始设置,讨董卓时尚未有荥阳郡,更无荥阳太守的称呼。
  赵郡:在今河北邯郸一带,治邯郸。
  临川郡:孙吴在今江西抚州一带分豫章郡设临川郡,治南城,即今江西南城东南。
  临渝:又称渝关,即今山海关。
  幽州:辖今河北北部、辽宁大部北京市和海河以北的天津市,治所就在今北京城西南。
  信都郡:又称广川国,治信都县,在今河北邢台西南。
  济阴郡:治定陶(今定陶西北)
  济南郡:治东平陵,即今山东章丘西,晋移历城(今济南)。
  泰山郡:治奉高,在今山东泰安东北。
  桂阳郡:治彬县,即今湖南彬州,辖今湘南粤北。
  常山郡:治真定,即今河北正定。
  夏口:汉水入长江处,也称汉口、沔口、鲁口。孙吴在蛇山上筑夏口城。
  柴桑:在今九江西南,孙权在赤壁之战前驻柴桑,他的治所仍在吴,只是把柴桑作为临时指挥部。
  逍遥津:在今安徽合肥东北。
  徐州:治郯城,在今山东,曹魏时移彭城。
  胶东郡:有时是国,治即墨,在今山东平度东南。
  高阳郡:治高阳,即今河北高阳。西汉初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是高阳乡,在今河南,与高阳郡无关。
  益州:辖今四川、陕南、甘肃一小部分,湖北的西北部,云贵大部。本来治雒(今广汉北),刘焉时移绵竹(今德阳东北),再移成都。
  益州郡:治滇池,在今云南晋宁东,益州郡和益州是两个概念。蜀汉改为建宁郡。
  凉州:辖今宁夏、甘肃及青海、陕西、内蒙各一部分。原治陇县(今甘肃张家川),曹魏移姑臧(今武威)。
  琅邪国:治开阳,即今山东诸城,诸葛亮是琅邪人。
  梓潼郡:刘备称帝前分广汉郡设梓潼郡,治梓潼,即今四川梓潼。
  斜谷道:秦岭太白山发源的褒水向南流入汉水,斜水向北流入渭水,利用这两条河谷开辟的道路叫褒斜道,又叫斜谷道,斜谷的北口在今陕西眉县西南。
  清河国:治甘陵,在今山东临清东。
  涿郡:治涿县,即今河北涿县。
  淮阳郡:治宛丘,即今河南淮阳。
  淮南国:治寿春(今安徽寿县),辖今安徽淮河以南部分。
  渔阳郡:治渔阳,在今北京密云西南。
  涪陵郡:治涪陵(今四川彭水),刘备始设置。
  梁国:治雒阳(今河南商丘南)。
  博陵郡:治博陵县(今河北蠡县),建安末废。曹魏时又改博陵县为博陆县。
  博望:在今河南方城西南。
  葭荫:在今四川广元西南,蜀汉改汉寿。
  健为郡:治武阳(今四川彭山东),辖今四川南部和云南贵州各一部。
  街亭:在今甘肃庄浪东南。
  颖川郡:辖今河南中部,治阳翟(今河南禹县)。
  鲁郡:治鲁县(今山东曲阜)。
  敦煌郡:治敦煌县,在今敦煌西。
  渭桥:汉时在长安附近有渭桥,中渭桥在今咸阳东十公里处,东渭桥在灞水入渭水处,西渭桥在今咸阳南。
  零陵郡:辖今湘南桂北,治泉陵,即今湖南零陵。当时的零陵县在今广西全州。
  蜀郡:治成都,辖地北到松潘,南至宜宾。
  雍州:东汉末始设置,曹魏时辖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及宁夏、青海各一部分。
  鄱阳郡:汉末孙权设鄱阳郡,治鄱阳县,就在今江西鄱阳。
  谯郡:曹操在建安末年分沛国设谯郡,治谯县,即今安徽亳州市。曹操是谯县人。
  黎阳津:在今河南浚县东,是古黄河北岸的重要渡口,与南岸白马津相对。
  豫章郡:治南昌(即今南昌),原辖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后孙吴划分了几个郡,辖地缩小。
  冀州:治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辖今河北中部、南部和山东、河南各一小部分。
  襄平:在今辽宁辽阳。
  襄阳郡:治襄阳,即今河南襄阳。
  三国官制的组织和特点
  三国官制和两汉官制基本相同。但是三国毕竟是另一个时代,而且是三个国家,其官制不可能和两汉有很多地方相同,或相同之处无任何差异。可惜对此不能做详细阐述。原因一是缺乏三国的官志材料,可以说从有三国时起就较其它朝代缺乏这方面的材料;二是后世研究的成就也不多,大概以为三国和汉朝相同,不需要进行更细致的研究,正是造成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现在要像其它朝代一样罗列魏、蜀、吴三国的各级官制组成办不到,只可就其大致巳知的官制说明曾经存在过的官制组成梗概。特点结合其中,不再赘述。
  一。魏国的官制组成和特点
  三国之中,只有魏国是和东汉一脉相承下来的国家,而且两个朝代很难找出一个划时代的严格标志。以魏文帝即位为始,则名义上说得通,实际上不符合;以建安元 年曹操迎汉帝都许昌为界线,贯际上有道理,名义上分 不开。所以在官制上魏汉非常相似,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段里,既是汉又是魏。魏文帝及其后继者又无根本改变,二者相同之处必然较多。此其一。在三国之中,魏国占地广阔,建国最早,尽管蜀、吴都不承认,而客观的印象,魏国总有代表中央或全国最高统治者的气魄。这就使魏国在官制上比较齐全。此其二。魏国不但上承于汉,而且下接于晋,这表明魏国在统治过程中治国有方,晋以魏为基础建立一代新王朝,减蜀、减吴,实现又一次大一统。在官制上三国时期的真正创新,大多出于魏国。此其三。以上三点可以说是魏国官制组成上的特殊之处,或说特点亦可。
  丞相、相国,建安十三年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六月,曹操为丞相,总揽朝政。曹操死后,其子曹丕嗣位为丞相。建安末钟繇曾为相国。文帝初即位,又命御史大夫华歆为相国。属官有左右长史,左右司马,从事中郎,署诸曹事,主簿,掾属,舍人。
  大傅、太保,魏初置,以钟繇为之。末年又置太保,以郑冲为之。其属有左右长史,署诸曹事,司马,从事中郎,主簿,掾属,舍人。
  大司马、大将军位在三公上,大司马掌武事;大将军掌征伐,其属有左右长史,左右司马,军师,从事中郎,参军,列曹掾属,舍人。大将军其属官主簿外尚有记室,列曹掾外尚有都督。
  太尉、司徙、司空,位为三公。魏文帝即位之初,以大中大夫贾诩为太尉,黄初元年改相国为司徒,御史大夫为司空。太尉典兵狱,司徒主民事,司空掌水土。其属官均有军师,长史,司马,从事中郎,主簿,参军,列曹掾,诸都督,舍人等。
  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位从公,其属官有军师,长史,从事中郎,正行参军,诸都督,主簿,掾史等。
  光禄大夫,位从位,掌劝善规过。汉代多为临时派遣之特使,自魏始转为优重,不复以为使命之官。往往用为诸公告老再拜之位或在朝显职。
  尚书令、左右仆射、列曹尚书,魏尚书台置尚书令一人,典总纲纪,无所不统。仆射主封门,掌授禀,假钱谷,令不在,可代理奏下众事。建安四年始分左右,魏相沿而置。魏改选部尚书为吏部尚书,主选部事,又有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加二仆射、一令,合之称为「八座」。其属官有左右丞,诸部郎中,诸曹典事,主书令史等。
  中书监、中书令,典尚书奏事。中书之名始于西汉武帝游宴后庭,开始使宦者典事尚书,谓之中书谒者,置令和仆射。成帝改中书谒者令为中谒者令,罢仆射。东汉省中谒者令,而有中官谒者令,非此职。曹操为魏王,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文帝黄初初期改为中书,置监、令,以秘书左丞刘放为中书监,右丞孙资为中书令。中书有监、令自此始。其属有中书通事郎,次黄门郎,黄门郎已署事过,通事再署名。已署,奏以人,为帝省读,书可。中书主事令史,著作郎,著作佐郎等。曹魏加强中书权力和扩大官制组织不但是这一个国家的事情,而且是整个三国时代官制的一大变化,影响极为深远,也备受重规。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官制史上中枢机要改变的一个标志。原来都认为秦汉机要之位,由丞相而归三公。东汉机要之位,由三公而归尚书。魏晋机要之位,由尚书而归中书。魏文帝有此一举,便以亲信之人充任。于是运筹惟幄,权拟丞相,而名义上的丞相不但空有其位,即尚书已经逐渐加重之权,也因此而看轻。中书省成了政权的机要重地。
  侍中,魏置四人,不算另外加官者数。掌侍皇帝出入,壮威仪,大驾出则次直侍中护驾,正直侍中负玺陪乘,不带剑,余皆骑从。御登殿,与散骑常侍对扶,侍中居左,常侍左右。备切问近对,拾遗补阙。
  给事黄门侍郎,与侍中俱管门下众事,无定员。 散骑常侍,魏黄初置散骑,合之于中常侍,同掌规谏,不典事,貂珰插右,骑而散从。魏末散骑常侍又有在员外者。又有散骑侍郎。
  中常侍,掌顾问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