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节
作者:曾氏六合网      更新:2022-12-23 20:30      字数:5125
  里,傍晚的时候。一个“常”字,表明这件往事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
  而时常引起她的回忆。在那里作什么?第二句告诉我们,她喝酒喝得醉醺醺
  的,已经到了不认识回家路途的程度了。“沉醉”,是醉得很深的意思。显
  然,她是在一边欣赏郊野的景色,一边在喝酒,而且,也不是刚刚到了那里,
  是在那里已经游赏了相当长的时间了。“兴尽晚回舟”,是说在玩赏的兴致
  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之后,天色已晚,才上了去时所乘的小船,掉转船头,往
  回走。可是,沉醉的后果产生了。由于天色黯淡,特别是醉眼模糊,辨认不
  清归路,把船划进了一片密集的荷花丛中。“藕花”,即荷花。因荷花是从
  … 页面 37…
  藕长出来的,所以在诗词中也常叫藕花。按照词调的要求,这里不用荷花,
  而改称“藕花”。这时,她心慌意乱是可想而知的了。怎么办呢?怎么样才
  能划出荷塘?怎么样才能划回家去?正好,按词调,这里需要重复一遍相同
  的两个字的句子,作者恰到好处地填写了“争渡,争渡”。这里的“争”,
  作怎么讲。“争渡”,这里是怎么划出去的意思。“争渡,争渡”,重复一
  遍,就突出了她焦急的心情。当她正在心如火燎,思量着怎样才能划出荷塘
  回家时,想必是在胡乱地划动着小船,去找寻一条归路。忽然听得,呼啦啦
  一片响声,从河滩上飞起了一群被小船惊起的水鸟。“鸥鹭'ōulù'”,鸥和
  鹭都是水鸟。小词写到这里,戛'jiá'然而止。至于下文如何,就留待读者自
  己去想象了。想来,可能是惊飞的水鸟,吓得她出了一身冷汗,使得头脑清
  醒了一些,终于能够寻路回家了吧!
  作者在词中不是流水账式地写她如何去,如何到家,在那里怎么玩,只
  在字里行间把经过作了交代。作者也并没有写“我玩得多么高兴呀”之类,
  而只用了“常记”、“沉醉”、“兴尽”、“晚”几个字,就把她游赏的欢
  快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善于剪裁,仅仅截取了醉归途中、误入荷塘、惊
  飞水鸟这个“镜头”,稍加点染,就写出了她这次郊游中不同一般、最难以
  忘怀之处,使读者不仅如临其境,也如闻其声。总之,这首小词,虽然并无
  深意,但写得简练、生动而传神,今天读来,还是引人入胜的。
  另外,一个有文化的女子,到郊野游玩,还喝得大醉,这在今天也是不
  多见的,在封建礼教重压之下的宋代,那就更为稀罕了。这也表现了李清照
  性格中任情豪放、不受拘束的一个方面。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
  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
  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写梦游太空的情景。开头两句就把我们的目光引向了另一个世
  界。这里云层接天,有如波涛汹涌的海洋;雾气弥漫,透露出黎明前的曙光。
  平常称作银河的星河,正随着夜色将尽而回转它的河床,好似有无数小帆船
  在银河中随波荡漾。作者用“涛”、“转”、“舞”几个字,写出了景色的
  动态。由银河联想到地面上的河流,进而设想有许多帆船在天上的河流中航
  行,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这使我们想起唐代诗人李贺《天上谣》中的诗句:
  “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李贺想象云彩象水那样在天河中流
  动,发出响声,漂起群星。两人的描绘真有异曲同工之妙。从第三句我们得
  知,前面写的原来是梦境,云涛、星河都是作者梦中在天宫所见。“帝所”,
  传说中天帝的住所。这句说,我的梦魂仿佛是飞上了天宫。因为梦中的感觉
  是恍惚不清的,所以用“仿佛”。写到这里,作者舍弃了其它一切不必要的
  描绘,只是说:我听到了天帝关切地问我:“要到哪里去?”她的意图是突
  出天帝对她的询问,以便引出下片的回答,而这个回答,正是作者在这首词
  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
  … 页面 38…
  下片一开始就是对天帝的回答。“报”,即回答。“嗟'jiē'”,叹息。
  “谩”,是徒然的意思。她回答天帝说,我感叹天色晚、道路长,前途渺茫;
  我白白具有写诗的出众才华,因为这毫无用处。天晚路长,不是写实而是象
  征,并且化用了《离骚》的诗句。战国时楚国伟大诗人屈原在他的著名长诗
  《离骚》中,曾用“日忽忽其将暮(日暮)”“路曼曼其修远(路长)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来象征当时楚国政治黑暗的现实,并表现自己追求光明理
  想的决心。李清照写这首词时,北宋已经灭亡,南宋朝廷权奸误国,抗战不
  力,她自己也饱经离乱之苦,精神上十分苦闷。在这两句词里,她用“天晚,
  路长”象征当时动乱而又看不到光明的社会现实;通过“学诗谩有惊人句”,
  表现了她感到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然而她也并没有颓丧、消沉。看,“九
  万里风鹏正举”,大鹏鸟正在乘着强劲的风势向着九万里的高空奋飞呢!作
  者在这里借助于《庄子·逍遥游》中的故事,描绘了大鹏鸟冲天而起,搏击
  长空的雄伟形象,字里行间充满了她对大鹏的无限钦仰之情,借以表现她昂
  然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下文又通过向往神话中的“三山”,得到了进
  一步的表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吹取”,吹到的意思。作者
  是多么希望,乘上有如蓬草那样随风飘荡的小船,借着这股强劲的风力,把
  她吹向那远在渤海中的三座仙山啊!“三山”,指蓬莱、方丈、瀛洲。传说
  那里住着神仙,有长生不老药,有珍禽异兽,还有富丽堂皇的宫殿,在传说
  中,是一个极富有吸引力而又难以到达的神奇的世界。李清照说她向往三山,
  当然,并不是真的要去求什么仙,她只不过是在现实社会中,看不到光明,
  借那虚无缥缈的仙山,作为一种理想境界的象征,来表示她不甘心消沉,仍
  然抱有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罢了。而把理想寄托于仙境,这也就表现了她对
  现实的一种否定。
  李清照的许多词给人们留下了她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印象。可是这一
  首却迥然不同。它气象开阔,风格豪迈,形象壮美,富于奇想而又有所寄托,
  表现了她的精神面貌的另一个方面,也表现了她的词的另一种风格。
  武 陵春
  春 晚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
  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经过长期的
  颠沛流离,于一一三四年冬到达金华 (在今浙江省),寄居在那里。这时她
  的丈夫赵明诚已经去世六年。她自己也已五十一岁了。山河破碎,家破人亡,
  只身飘泊,使她满腔愁苦。俗话说,触景生情。她目睹残春,百感交集,愁
  绪满怀。这首词集中地反映了她的这种心情。
  第一句写风把花都吹落了。但她并没有直接地说风吹花落,而是说,风
  刮过了又停下来,地上的尘土很香。尘土为什么香呢?“花已尽”,枝头的
  花朵已经被风吹得掉光了。从这里我们知道,尘香是落花满地造成的。这一
  句用落花点出了春晚,又远远不限于写景。一个“香”字,一个“尽”字,
  清楚地透露了作者对落花的惋惜,这也是对春残的惋惜。对于这种景色,如
  果一个人很粗心,或者正在高兴,往往会不去注意,而作者偏偏很敏感地把
  它抓住了,这又表现了她情感的细腻和心情的难过。果然,“日晚倦梳头”,
  … 页面 39…
  本来早晨一起床就该及时梳妆的,可是现在,太阳已经升得老高了,她还没
  有心思梳头。问题就出在“物是人非”,景色还同样是从前见过的景色,而
  她自己却已经不同于过去了:她已经年老体衰,失去了相知相爱的丈夫,也
  失去了珍藏的金石书画,失去了往日宁静的生活。看看现在,想想过去,这
  就勾起了藏在内心深处的哀愁。所以她要“事事休”。“休”,是罢休的意
  思。她心情极坏,什么事也不想作。她不再有过去那种兴致,已被悲伤压倒
  了。她也不是象有些伤心人那样,一边诉说,一边流泪;而是话还没有出口,
  泪水就先夺眶而出。这就更加显出她伤心的程度不比寻常。
  从首句写到“泪先流”,好象已经把她的难过心情写到了极点,再没有
  什么好写的了。然而,不。“闻道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双溪”,
  是金华的一条河,当时是风景优美的游览区。“拟”,打算。作者没有简单
  地按照一条直线写下去,而是把笔锋一转,写她要去排遣愁思。这两句是写
  她的心理活动:听说双溪那里春意依然很浓,也曾打算到那里去划船解闷。
  这仅仅是她的一个念头,并没有真的去划船。因为随之而生的另一个想法,
  又打消了她的这个念头。那就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舴
  艋'zéměng'”,古时的一种小船。愁苦是会使人的心情感到沉重的。作者由
  这种心理上愁苦的沉重感,联想到愁也会象物质那样具有重量,似乎是愁越
  深,重量也就会越大。因此她担心,小小的船儿,怎么能载得动她心中那么
  沉重的愁呢!
  愁,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更不能称一称它的斤两。作者却运用她
  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只恐”、“舴艋舟”、“载不动”的心理刻画,在读
  者眼里把小船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秤盆,而她的愁是这个秤盘所承托不住的,
  这就可以具体地感受到她的愁苦的巨大份量,收到了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形
  象的艺术效果。
  李清照和李煜一样,都是善于写愁的。这首《武陵春》也是她写愁较为
  成功的一首。特别是词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几句,最为
  人们传诵。这里所使用的形象化的手法,和表现出的艺术创造精神,都是值
  得我们借鉴的。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
  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是李清照逃难到南方,死了丈夫,饱尝了人生的苦难之后,在晚
  年写的。词中表现了她在一个秋日的黄昏的寂寞感伤的心情。
  上片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领起。这前人未曾用过
  的一连七组叠字,有如重笔浓墨,为全词奠定了异常感伤的基调。十四个字
  一泻而出,其实分成三个层次。“寻寻觅觅”是说她在四顾张望、若有所寻。
  觅'mì'也是寻。把寻和觅连用又加以重叠,是为了强调她在不断地张望。她
  在寻找什么?这儿没有说。读完全词我们可以体会到,她是因为感情无所寄
  … 页面 40…
  托,希图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张望的结果呢?没有人迹,没有温暖,也没有
  生机;有的只是冷落的环境,萧条的秋色。总之,只是一片“冷冷清清”。
  这里再次使用叠字,使人感到冷清得很。“凄凄惨惨戚戚”是一片冷清在她
  心中引起的反响。凄凄,形容悲伤。惨惨,形容心中忧郁。戚戚'qī'是愁苦
  难忍的样子。集中了三组形容悲伤的词来描写她的心情,可见她难过的程度
  的不同一般了。
  这开头三句,象是词中的主人公,也就是作者的一个“亮相”;在凄凉
  的气氛中,她在张望,在悲伤。然而,她究竟具体地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这些在下文中逐步写了出来。“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怀两盏淡酒,
  怎敌它晚来风急”,这里说,她深深感到,时当深秋,气温多变,很难调养
  自己的身体。想用喝酒来暖身,也没有奏效,几杯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