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6 节
作者:连过十一人      更新:2022-12-23 20:23      字数:4785
  椅嗜逭撸何凇⑼谩Ⅲ蛤埽篮酰玻咳缢溃迷谌赵拢瑹骺莞啵蝗缟帐词奔龋?),月晦常尽(6),乌、兔、蟾蜍皆何在?夫乌、兔、蟾蜍,日月气也,若人之腹脏,万物之心膂也(7)。月尚可察也,人之察日无不眩(8),不能知日审何气(9),通而见其中有物名曰乌乎(10)?审日不能见乌之形(11),通而能见其足有三乎(12)?此已非实。且听儒者之言,虫物非一(13),日中何为有乌,月中何为有兔、蟾蜍?
  【注释】
  (1)蟾蜍(chán chú缠除):一种两栖动物。通称癞蛤蟆或疥蛤蟆。引文参见《淮南子·精神训》。
  (2)日:从上文“夫月者”而下都在说月,不涉及“日”,故疑“日”是衍文。本书《偶会篇》、《顺鼓篇》都作“月毁于天”,可证。毁:坏。这里指月缺。
  (3)汨:递修本作“泊”,可从。泊:通“薄”,少。
  (4)审:明白,清楚。
  (5)既:尽,完全。
  (6)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7)膂(lǚ旅):脊梁骨。
  (8)本句语意不完整,疑“日”下因形近漏抄一“日”字。后文有“仰察一日,目犹眩耀”,语意正同,可证。
  (9)审:确实,究竟。
  (10)通:通“庸”,难道。而:通“能”。
  (11)审:如果。
  (12)能:上“而”字通“能”,两字意义重复,故疑“能”是“而”的旁注误入正文。上文“通而见其中有物名曰乌乎”,可证。
  (13)虫物:泛指动物。
  【译文】
  儒者说:“太阳里有三只脚的乌鸦,月亮里有兔子和癞蛤蟆。”其实,太阳是天上的火,它与地上的火没有什么两样。地上的火中没有有生命的东西,天上的火中为什么有乌鸦呢?火中不存在有生命的东西,有生命的东西进到火里,会被烧焦而死,乌鸦怎么能生存呢?月亮是水。水里存在有生命的东西,但不是兔子和癞蛤蟆。兔子和癞蛤蟆长期在水里,没有不死的。月亮在天上残缺,螺蚌在深水潭里消减,因为它们同属一种气,这是很明白的。月中的所谓兔子和癞蛤蟆,难道与螺蚌相反不同气吗?还要问问儒者:乌鸦、兔子、癞蛤蟆是死的呢,还是活的呢?如果是死的,长期在太阳与月亮里,要么烧焦了,要么腐朽了;如果是活的,日蚀的时候太阳会完全看不见,月亮在每月末经常会消失,那么乌鸦、兔子、癞蛤蟆又都在什么地方呢?其实,乌鸦、兔子、癞蛤蟆,是日月的气,就像人肚子里的五脏、万物的心和脊梁骨一样是看不见的。月亮还可以看清,人看太阳眼睛没有不眼花缭乱的,既然不能知道太阳究竟是什么气,又岂能看见它里面有东西名叫乌鸦呢?如果不能看清太阳中乌鸦的形状,又岂能看清乌鸦有三只脚呢?这已清楚不是事实了。姑且听从儒者的说法,动物不止一种,那么太阳中为什么只有乌鸦,月亮中为什么只有兔子和癞蛤蟆呢?
  【原文】
  32·18儒者谓:“日蚀,月蚀也(1)。”彼见日蚀常于晦朔,晦朔月与日合,故得蚀之。夫春秋之时,日蚀多矣(2)。经曰(3):“某月朔,日有蚀之。”日有蚀之者,未必月也。知月蚀之,何讳不言月?说(4):“日蚀之变,阳弱阴强也。”人物在世,气力劲强,乃能乘凌(5)。案月晦光既,朔则如尽,微弱甚矣,安得胜日?夫日之蚀,月蚀也(6)。日蚀谓月蚀之,月谁蚀之者?无蚀月也,月自损也。以月论日,亦如日蚀(7),光自损也。大率四十一二月,日一食;百八十日,月一蚀。蚀之皆有时,非时为变,及其为变,气自然也。日时晦朔,月复为之乎?夫日当实满,以亏为变,必谓有蚀之者,山崩地动,蚀者谁也?
  【注释】
  (1)本句语意不完整,疑“蚀”下夺一“之”字。下文有“故得蚀之”,“知月蚀之”,可证。
  (2)日蚀多矣:据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中,发生过日食三十七次。
  (3)经:指《春秋》。
  (4)根据文意,疑“说”上脱一“或”字。下文有“或说日食者月掩之也”,文例相同,可证。
  (5)乘凌:欺凌,欺压。
  (6)根据文意,疑“月”上夺一“非”字。
  (7)如:句子难通,疑是“知”字形近而误。
  【译文】
  儒者说:“日食是月亮侵蚀了太阳。”他们经常在月末和月初看见日食,因为月末和月初月亮与太阳重合,所以月亮能侵蚀太阳。春秋的时候,日食多。《春秋》经上说:“某月初一,太阳被侵蚀了。”太阳被侵蚀,未必是月亮侵蚀的。因为知道是被月亮侵蚀的,为什么回避不提月亮呢?有人说:“日食这种变异,是阳气弱阴气强的缘故。”世上的人和动物,力量强大的,才能欺压弱小的。考察月亮月末的光已经用尽,初一也跟用尽差不多,微弱得很,怎么能胜过太阳呢?其实,日食与月食一样。太阳被侵蚀就说是月亮侵蚀的,那么月亮又是被谁侵蚀的呢?可见没有谁侵蚀月亮,而是月亮自己残缺的。用月亮的情况来判断太阳的情况,也就知道日食时,阳光是太阳自己减弱的。大约四十一二个月,有一次日食;一百八十天,有一次月蚀。日食月食都有一定时间,违背时间就是变异,至于发生变异,也是气自然而然形成的。日食的时间总在月末和月初,又是月亮造成的吗?太阳应当是圆的满的,把亏损作为变异,就一定认为有侵蚀它的,那么山摇地动,侵蚀者是谁呢?
  【原文】
  32·19或说:“日食者,月掩之也。日在上,月在下,障于日之形也(1)。日月合相袭,月在上,日在下者,不能掩日;日在上,月在日下(2),障于日(3),月光掩日光(4),故谓之食也。障于月也,若阴云蔽日月不见矣。其端合者(5),相食是也。其合相当如袭辟者(6),日既是也。”日月合于晦朔,天之常也。日食,月掩日光,非也。何以验之?使日月合,月掩日光,其初食崖当与旦复时易处(7)。假令日在东,月在西,月之行疾,东及日,掩日崖,须臾过日而东,西崖初掩之处光当复,东崖未掩者当复食。今察日之食,西崖光缺,其复也;西崖光复,过掩东崖复西崖,谓之合袭相掩障,如何?
  【注释】
  (1)日:疑“月”形近而误。上文言“日食者,月掩之也”,下文言“月光掩日光”,可一证。又言“障于月也,若阴云蔽日月不见矣”,正作“障于月”,可二证。
  (2)日:疑衍文。上有“月在下”,可证。
  (3)日:根据文意,疑“月”之误。校证见上注(1)。
  (4)光:疑衍文。下文言“日食,月掩日光,非也”,又言“使日月合,月掩日光”,均无“光”字,可证。
  (5)端:正。
  (6)辟:通“璧”。
  (7)崖:边。旦:根据文意,疑“且”字形近而误。易处:交换位置。
  【译文】
  有人说:“日食是月亮遮盖了太阳。太阳在上面,月亮在下面,太阳被月亮遮住了形体。日月合在一起,互相重迭,月亮在上面,太阳在下面,无法遮住太阳;太阳在上面,月亮在下面,太阳被月亮遮住了,月亮也遮住了阳光,所以称作“食”。太阳遮住月亮,就像阴云遮蔽了日月看不见一样。太阳和月亮正好相合,相互重迭。要是太阳和月亮合在一起相当于两块玉璧重迭,就是日全食了。日月月末月初重合在一起,是天常有的。日食是月亮遮住阳光,不对。用什么来验证呢?假使日月重合在一起,月亮遮住了阳光,那么开始被侵蚀的那边应当跟将要恢复的地方不同。假使太阳在东面,月亮在西面,月亮运行得快,向东运行到太阳在的地方,遮盖了太阳的边沿,一会儿经过太阳继续向东,太阳西边开始被遮住的地方阳光就应当恢复了,而东边没有被遮盖的地方应该继续被侵蚀。如今观察日食,太阳西边光亮被遮,过会儿就恢复了光亮;西边恢复了光亮,月亮又移过去遮住了东边,这样西边恢复了光亮,这怎么能说成是日月相重迭遮掩呢?
  【原文】
  32·20儒者谓日月之体皆至圆,彼从下望见其形,若斗筐之状,状如正圆。不如望远光气(1),气不圆矣(2)。夫日月不圆,视若圆者,人远也(3)。何以验之?夫日者,火之精也;月者,水之精也。在地,水火不圆;在天,水火何故独圆?日月在天犹五星,五星犹列星,列星不圆,光耀若圆,去人远也。何以明之?春秋之时,星陨宋都(4),就而视之,石也,不圆。以星不圆,知日月五星亦不圆也。
  【注释】
  (1)如:疑系“知”形近而误。
  (2)不:根据文意,疑“若”字之误。
  (3)语意不完整。根据文意,疑“人”前夺一“去”字。下文“列星不圆,光耀若圆,去人远也。”语意正同,可一证。《晋书·天文志》、《隋书·天文志》、《太平御览》卷四引《论衡》文,皆有“去”字,可二证。
  (4)宋都:指春秋时宋国的都城,在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南。以上事参见《春秋公羊传·僖公十六年》。
  【译文】
  儒者认为日月的形体都非常圆。他们从下往上看见日月的形体,像斗筐的形状,像个正圆。他们不懂得了望远方的光气,气就像圆的一样。其实,日月本来不圆,看起来像个圆的,是离人很远的缘故。以什么来证明呢?因为太阳是火的精华,月亮是水的精华。在地上水火都不圆,在天上水火为什么偏偏是圆的呢?日月在天上就像五颗恒星一样,五颗恒星就像星星一样,星星不圆,但星光闪耀却像个圆的,这是离人很远的缘故。用什么来证明呢?春秋的时候,流星坠落在宋国的都城,凑近去看,是砣石头,不圆。由于流星不是圆的,所以知道日月和五颗恒星也不是圆的。
  【原文】
  32·21儒者说日及工伎人家(1),皆以日为一。禹贡《山海经》言日有十(2)。在海外东方有汤谷(3),上有扶桑(4),十日浴沐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淮南书》又言,烛十日(5)。尧时十日并出,万物焦枯,尧上射十日(6)。以故不并一日见也。世俗又名甲乙为日,甲至癸凡十日,日之有十,犹星之有五也。通人谈士,归于难知,不肯辨明。是以文二传而不定,世两言而无主。
  【注释】
  (1)伎:同“技”。工伎之家:古代指祝、史、射、御、医、卜和各种手工业者。
  (2)贡:疑“益”之误。《尚书·禹贡》无十日的记载,可一证。下文言“禹、益见之,则纪十日”,“禹、益见之,不能知其为日也”,“当禹、益见之,若斗筐之状”,“禹、益所见,意似日非日也”,可二证。益:伯益。
  (3)汤(yáng扬)谷:又叫旸谷。一说是“谷中水热”,一说是东方极远太阳升起的地方。
  (4)扶桑:这里指古代神话中海外的大桑树。
  (5)烛:照。
  (6)尧上射十日:《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是尧让他的臣子后羿上射十日。
  【译文】
  儒者说太阳和工伎们一样,都认为太阳是一个。禹和伯益的《山海经·海外东经》上说太阳有十个,在海外的东方有座汤谷,汤谷上有棵扶桑树,十个太阳在这里水中洗澡;水中有棵高大的树,九个太阳在树的低枝上,一个太阳在树的高枝上。《淮南子》上又说,用十个太阳照明;尧的时候十个太阳同时升起,万物被烧焦枯死,于是尧朝天上射十个太阳,因此十个太阳就不同时在一天出现。社会上一般人又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作为太阳的名称,从甲到癸共有十个太阳,太阳有十个,就像星星有五颗一样。就是有学问、有口才的人,也都把它归结为不容易弄明白的问题,不肯辨说清楚。因此,一个太阳和十个太阳两种文字记载都流传下来没有定论,而世人对这两种说法也没有明确以谁为主。
  【原文】
  32·22诚实论之,且无十焉。何以验之?夫日犹月也,日而有十,月有十二乎(1)?星有五,五行之精,金、木、水、火、土各异光色。如日有十,其气必异。今观日光无有异者,察其小大前后若一。如审气异,光色宜殊;如诚同气,宜合为一,无为十也。验日阳遂火从天来(2)。日者,大火也(3)。察火在地,一气也;地无十火,天安得十日?然则所谓十日者,殆更自有他物,光质如日之状,居汤谷中水(4),时缘据扶桑,禹、益见之,则纪十日(5)。
  【注释】
  (1)月有十二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