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节
作者:宫本宝藏      更新:2021-02-17 18:14      字数:4760
  朝阳郡主前往静慈庵为母守孝之事传开后,京都街头巷尾就此讨论得如火如荼。
  众人皆道温良辰孝心可嘉,被封郡主之后,不仅不恃宠而骄,反而甘愿忍受清苦,粗衣粗食祭奠亡母,其所行为,堪称至善孝女,果真不负今上亲封郡主之名。
  一时之间,年仅八岁的温良辰声名大噪,风头无两,京都闺秀莫不能比,连平民百姓教育子女之时,偶尔都要顺嘴那么一说:“襄城公主虽霸道跋扈,却生了个有孝心的女儿,若是你们有这份孝心,我死了怕都会笑醒。”
  不久之后,温良辰又收到东西宫两位太后口头表扬,赏赐如流水般送入公主府,温老太太气得直翻白眼,再也懒得理会温良辰。
  更别提从小嫉妒温良辰的二姐温良夏,瞧见温良辰走过,眼睛气得红成了兔子。
  “二姐在这作甚呢,小心蚊子咬了嫩皮肉。”温良辰昂首挺胸,斜眼瞅了温良夏一眼,大摇大摆地与她擦肩而过。
  温良夏牙根紧咬,几乎揉碎了手中的帕子。
  看着温良辰背影逐渐远去,温良夏咬牙切齿,恨声道:“世子总有一天会是我的,你是郡主,又能如何!”
  出发日逐渐逼近,天气越发凉爽起来,温良辰命丫鬟们带上炉子和棉被,足足收拾了两辆马车的用度。
  “父亲,您若是想女儿了,便来瞧女儿,可好?”温良辰站在府门口,握住温驸马的手道。
  温驸马咬着唇,哀怨地点了点头,闷声答道:“为父会好生上朝,你莫要担忧。”
  温良辰叹了一口气,松开温驸马的双手,头也不回地登上马车,浩浩荡荡带着队伍离开了。
  静慈庵距离京都路途不远,却也结结实实走了大半日,等到下午即将日落西山之时,温良辰终于落下马车。
  “此地风景甚好。”朝四周看上一圈,温良辰忍不住道。
  静慈庵坐落于连霞山上,山中树木繁茂,如今入秋之际,枫叶火红,落叶遍地,清风拂过,引起林间叶片不停颤抖,犹如燃放的火焰恣意跳动,美轮美奂。
  在这漫山遍野枫叶的衬托下,这座冷清的庵堂,倒多了几分温暖之意。
  古钟缓缓敲起,在这沉重而空灵之声中,静慈庵慧明师太一路踩着枫叶,领着一帮尼姑迎了出来,她站定之后,朝温良辰合十道:“郡主辛劳奔波至此,立志为公主守孝,其孝心感动天地,愿佛祖保佑郡主福泽绵延,康健安泰。”
  温良辰松开扶着鱼肠的手,向慧明师太回礼:“有劳师太,今后便要叨扰了。”
  捐给静慈庵的银子早早便送过来了,因此,静慈庵尼姑们的态度十分热情,给温良辰准备的院子是最好的,朝东向阳又宽阔。
  在包嬷嬷的指挥下,丫鬟和婆子们收拾得热火朝天,温良辰看了一眼,觉得无聊,加了一层衣裳,一个人行至院中的开阔之地。
  此时,院外升起了渺渺炊烟,仪仗和护院们已经开始做饭,因为仪仗和护院们都是男人,不方便入内,便在庵堂外搭建棚舍,以保护郡主的安危。
  温良辰缓缓抬起头来,视线逐渐抬高,只见远方天空云雾已然消散,拨云见青天,青天之下,是一座拔地而起的巍峨高山。
  高山在霞光的照应下,慢慢散开身旁的滚滚烟云,露出其曼妙笔挺的身姿。那座高山仿佛一柄威武凛冽的长剑,以极为锋利之势插入云霄,似要将那碧海蓝天捅出个窟窿来,再狠狠地撕裂成两瓣。
  因为那山实在太雄伟,远远眺望,温良辰几乎出现幻觉,仿佛瞧见了山巅檐牙高啄的道观建筑,以及身披霓裳羽衣的神仙。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尤为高山,令人心驰神往,温良辰双目湿润,心潮澎湃,激动得难以自已。
  母亲的遗愿即将实现,她……终于找到了那位恩师。
  ☆、第21章 求师行
  次日,天蒙蒙亮之时,静慈庵后院小侧门“嘎吱”一声响,从其内溜出五个人来,门外则恭恭敬敬伫着四名护院,手持包裹和腰刀,一副整装待发的模样。
  晨间天冷露重,远方高山云雾缭绕,几乎望不见其腰身,鱼肠绝望地仰着头,腿肚子直打哆嗦:“……姑娘,咱们真要爬上去?”
  温良辰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听闻鱼肠害怕之言,便转头调笑道:“我们定要爬上去,你若跟不上,今晚你一人露宿野外。”
  鱼肠眼前一黑,差点吓晕过去。
  众人先是上了马车,待行至高山下之后,再落下马车步行而上。
  鱼肠苦着脸落下马车,谁知离得近了,连整座山都望不清晰,她只觉头顶上雾蒙蒙、黑压压的一片,闷得人几乎喘不过气来,鱼肠哭道:“姑娘,奴婢这条小命,今日便交待在这了。”
  京都高门贵女大多养在深闺中,走上几步,便要丫鬟来扶,似此等高山,也只有不同凡响的温良辰敢攀登。
  兴许是从小调皮捣蛋惯了,她的身体不同于寻常女子,体力充沛,精神饱满,没一会便绕至队伍的前方。领头开路的是护院总管,生怕温良辰碰着刮着了,每每遇上陡峭之处,便要回头提醒几句。
  大约爬了一个时辰,众人终于落下休息。
  除了鱼肠之外,跟来的还有一位二等丫鬟,温良辰在她的伺候下饮水,休息片刻之后,便问道:“你是何时来我院子的?”
  这位丫鬟生得平凡,温良辰从未过多关注,没想到她的体力竟然不错。
  “奴婢两年前入府。”丫鬟微垂着头,就着话应道,并不多言,显然是一位寡言少语之人。
  温良辰微微颔首,以帕子擦干净嘴,又耐不住寂寞跳了起来,催促众人赶路。
  待得行至半山腰,已是正午。此时,山间雾散云开,刺眼的阳光普洒而下,众人皆脱下一层外衣,着一身轻薄衣裳以便散热,即便如此,也累得满头大汗,喘气不止。
  “……姑娘,我不行了。”鱼肠小脸惨白,摇摇晃晃,突然间往后栽倒。
  温良辰见她体力不支,无奈之下也不勉强,派一位护院和婆子护送其下山,而她自己,则领着剩余五人继续攀登。
  往上的小径越来越窄,人迹罕至之处,还要以刀开路,温良辰更是狼狈,到最后干脆手脚并用,爬得是满身泥泞,直到午后太阳落西,山中方才出现人为的踪迹。
  “姑娘,你看!”
  耳畔传来丫鬟的惊呼,温良辰顺势抬头。
  不远处是宽阔的石阶,共有百级之多,阶梯层叠笔直而上,更高处为拱形的三券石山门,山门之上,苍穹之下,矗立着座座红楼黑瓦的宫阙,端的是大气斐然。
  温良辰在原地收拾干净,换下一双干净鞋袜,再拾级而上,她走至门口,向一名扫地道童说明来意,并客气地递上公主府大红烫金拜帖。
  她要来寻的,正是襄城公主之师,徐正。
  徐正此人,乃温老太爷同年进士,不过,较之温老太爷的出身,徐正更为惊才绝艳,乃是本朝连中三元的独一人。
  襄城公主自幼好强,自然选择文采最长者——翰林学士徐正为公主师。而后英宗崩,仁宗即位,朝廷宦党为祸朝廷,徐正被卷入文渊阁大学士、太子东阁谋逆案,蒙冤被捕入昭狱,而后襄城公主着力营救,徐正方才脱罪出狱。
  此事过后,徐正心灰意冷,仁宗即温良辰的祖父庆丰帝闻其才名,特赐旨封官三次,皆数推辞。某日他云游于北,机缘巧合下遇上一名游方道士,竟拜其为师,从此脱凡入道,前往京郊西峰座太清观任掌教,而这座山也因他而得名。
  此山在百姓口中被称为三元山,以纪念此人连中三元之故。
  温良辰站在门口等上许久,那道童传信折返,匆匆下台阶而来,朝她客气行礼,温声道:“善人,掌教正巧闭关,请善人离开罢。”
  “你可有和掌教说明,我们是公主府来客。”温良辰只觉不可思议,襄城公主于徐正有恩,他为何会将她拒之门外?!
  道童摇摇头,垂首道:“小道已传信给掌教,但掌教传喻,不见外客。”
  “我此次前来,一心向道,甘愿为道祖呈上些香火钱,你看一百两银子,如何?”温良辰心道,拿银子开路,看你见还是不见。
  她从小便是头犟驴,越是扭着她,她偏要达成才罢休。
  “善人……”道童拢住长袖,哀声劝道。
  “五百两!”温良辰小手一挥,心生怀疑,莫非他们真不要银子?
  “善……”
  温良辰急忙摆手,不耐地皱眉,堵住他继续废话:“既然我施舍财物,功德无量,你该称呼我为‘功德主’,你们这些道人,面对功德主来访,还不速速开门?”
  “掌教真人吩咐,不见外客。”
  见道童一副坚决的模样,温良辰挽了袖子,抬脚便往门框上冲,谁知那道童却十分机灵,突然一个闪身,趁机抬手拦下她,面露苦笑之色:“善人,掌教说,若您一定要进观,便让小道传善人一句话。”
  温良辰不悦地抬起头,直愣愣地盯着他,道童被她的凶恶之气给唬了一跳,暗自抹了一把汗,朝她道:“世为名利往,淡薄忘红尘。”
  听闻此话,温良辰往后退了一步,苦涩地笑了起来:“看来……他不愿再掺合皇家事了。”
  道童弯身拾起扫把,战战兢兢至门前正中央,又开始清扫门前灰尘,一时之间,门外尘土飞扬,赶人之意,不言而喻。
  没想到会吃闭门羹,温良辰神色落寞,心生失望,她好不容易以守孝名义来此地,若是空手离去,难不成真去当姑子?!
  若是错过了最佳时期,今后该如何为母报仇?
  曹皇后乃一国皇后,背有曹国公府、长兴侯府两大靠山,而她却是一名小小郡主,年龄尚幼,见识稚嫩,她何时才能与之抗衡?!
  她心中还有诸多不解之谜,宣德帝对她古怪的态度,到底所为何事,李太后的癔症究竟从何而来,为何皇帝重用太后母族……若从小无名师教导,恐怕她这辈子穷尽,都无法揭开谜团,碌碌无为一生,含恨而终。
  想到此,温良辰阖上双目,心痛如刀绞,母亲,我终究是努力了。
  不行,我还能再努力更多。
  她深吸一口气,蓦然转身。
  再睁眼之时,眼前已豁然开朗。
  不同于晨间的大雾弥漫,下午天晴气朗,站在山巅之上,视野格外清晰。
  此时,在她脚下的是一片锦绣山河,四方江山,仿佛都臣服于她脚下,宽广繁荣的的大地,如同画卷般不断延伸至更远,与青天融成一条无穷无尽、清晰而又模糊的边线。
  就如同人生的边线,永远也不知它会行至何方。
  天之大,地之广,她的神思扶摇而上,窜入那紫霄之顶,忽又如那雄鹰般,盘旋落下,遍享人间盛景,这一刻,她仿佛能感触到,那来自日月山川的博大胸襟。
  她微张嘴唇,慢慢呼出一口气,好似吹尽心中积压已久的郁结,再回神过来之后,灵台已然一片清明,另有一股澎湃的豪气升起。
  温良辰握紧双拳,于心中暗暗发誓,只要她尚有一口气在,任他前路坎坷,妖魔鬼怪横行,她胸怀明月,自能一力破敌!
  道童低着头扫地,心中却突突直跳,眼角无时不刻不瞅着温良辰,生怕这位祖宗领着一帮护院打过来,谁知此时,只见她叉腰大笑三声,如疯癫般又转回身,脸上还挂着诡异莫名的笑容。
  道童以为她要强行闯门,心脏几乎跳出胸膛,正要上前以身殉道,却见温良辰忽地停在门前,撩开斩衰长袍下摆,大喇喇往地上一坐,托着腮帮子,欣赏起三元山的风景来。
  道童目瞪口呆,将护身扫把往地上一扔,这次,真的是他疯了。
  主要是温良辰动作太古怪,众丫鬟和护院们面面相觑,不知该当如何,她似猛然想起何事般,朝丫鬟挥了挥手,不满地叫道:“本少爷饿了,你们还不去生火做饭!”
  道童几乎当场哭了出来,这位祖宗不是公主府的少爷么,怎的竟……如此无赖!
  幸亏温良辰早有打算,昨日便吩咐护院们准备好一切用度,锅碗瓢盆皆打包在身,丝毫不愁山间生活。
  她悠悠闲闲坐在地上,任由丫鬟伺候着梳洗。
  剩余的四人,搭灶生火、洗菜做饭,分工井井有条,另有两名护院背悬绳索,手握柴刀,已走下台阶去砍木头,准备就此搭棚过夜。
  一群人弄得是热火朝天,噼里啪啦直响,噪音喧天,道童则看得是瞠目结舌。
  温良辰恰好无聊,便寻那位丫鬟说话:“你是个好样的,方才多亏你扶住我,否则我便要摔了下去。今后在山上,你便跟着我身边伺候罢。”
  丫鬟细长的眼睛一亮,黝黑的脸上露出傻乎乎的笑容,她急忙点了点头,喜不自胜地答道:“多谢姑娘!”
  她本是温良辰院子内的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