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节
作者:击水三千      更新:2022-11-23 12:11      字数:4773
  果患者自己使用一定要确定病势不急,一时不便到医院治疗时才可参考此法。疗效不理想时一定要及时就医,辨证论治,以免误治失治。
  “功血”是现代医学妇科“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简称,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是指异常的子宫出血,经诊查后未发现全身及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而是由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所致。其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律、经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律出血,属于中医妇科“崩漏”范畴。
  崩漏是指经期经量严重紊乱的月经病,经血非时而崩下不止谓之崩,经血非时而漏下不尽谓之漏。这是由于致病因素损伤冲任,固摄失职,血失统摄而引起。中医根据具体情况常可分出数种证型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上例服用归脾丸加针灸得效的患者属于劳累损伤脾气,致使脾虚而导致的脾不统血,血下不止,心血亦虚,导致心不藏神,症见失眠、多梦易醒。证药相符,故而奏效。
  在临床上,还会有其他证型,要辨证论治,证药相符,方可奏效。
  第六章 巳时养生 脾为后天之本(4)
  按摩太白治胃痛
  现代人工作繁忙,有时吃早饭的时间都没有,难免会患上胃病,胃痛便是其中之一。因此按摩太白穴是笔者献给那些患有胃痛上班族的一条秘方。
  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按摩太白穴,以有痛感为宜。经常按摩此穴,对胃痛、食欲不佳、腹胀都颇具疗效。当然,按摩很重要,按时吃早饭更重要。
  意守公孙穴减体重
  意守的时间、地点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掌握。
  《医宗金鉴》有云:九种心疼病不宁,结胸翻胃食难停,酒食积聚肠鸣见,水食气疾膈脐疼,腹痛肋胀胸膈满,癥疾肠风大便红,胎衣不下血迷心,急刺公孙穴自灵。
  《针灸学》教材介绍公孙穴主治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并附有参考资料:①据报道,对消化性溃疡病人进行X射线胃肠检查时,发现针刺内关、足三里对胃蠕动多有增强作用,尤以足三里最为明显,而针刺公孙则胃蠕动多减弱。②据报道,针刺公孙、内关、梁丘等穴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公孙为脾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胃蠕动加强,胃酸分泌增加,则会出现饥饿感。公孙穴的作用是抑制胃酸分泌,所以对于想减肥却饥饿难耐者,意守此穴,或者按揉刺激此穴,皆可达到耐饥的目的。伏案工作者,可以在工作学习时,一只脚外翻,用另一只脚的足跟踩压在公孙穴上即可达到理想效果。可同时配合内关,其主治范围为心、胸、胃。梁丘为胃经郄穴,可治疗急症,如胃痉挛胃痛可以用点按法按揉,片刻即可缓解。笔者常在过了饭点还不能下班时使用此法,很快就可消除饥饿感。坚持一段时间,可很好地控制体重。
  三阴交是妇科病的良药
  三阴交是脾、肾、肝三条经脉相交之处,是治妇科病的灵丹妙药。三阴交位于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经常按摩此穴,可防治月经不调、痛经、白带多、崩漏、盆腔炎、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神经衰弱等症。
  需要注意的是,有文献记载三阴交与合谷穴合用会导致堕胎,因此怀孕的女性不宜按摩这些穴位。
  问:如何按摩脾经?
  答:自己按摩可以采用坐位,搭“4”字腿式,用对侧的手逐个按摩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公孙穴可以有效防治胃酸过多,降低饥饿感,对于想减肥但难耐饥饿的人可以经常按摩此穴。不方便用手,可以用脚跟踩另一只脚的太白、公孙穴,这也是伏案工作者自我“保健足疗”的好方法。
  笔者在家伏案工作时就是采用把脚放在脚踏上自己踩按穴位以避免久坐之弊。
  《黄帝内经》有言“久坐伤肉”。脾主肌肉,长时间久坐不动,周身气血运行缓慢,四肢肌肉运动时对静脉的轻柔挤压有助于血液的回流,足部的按压或脚趾抓地动作可以运动小腿肌肉,促进下肢静脉血回流。良好的气血循行可以使人精神百倍,也可踩按其他穴位,如太冲、行间、陷谷、内庭、侠溪等穴。踩按大脚趾,可以有效刺激肝脾井穴,调和肝脾。
  但电脑一族切不可以为此法是什么无上妙法,而放任自己久坐桌前。这仅是一种万不得已的方法。再者,座椅也宜以硬木为好,坐时宜“正襟危坐”,坐在座椅前三分之一处,如果椅子较高或坐满椅子时,注意不要让大腿下面的肌肉被压在椅子边缘上。偏瘦者可加薄棉垫或薄海绵垫。这样是为了减少因坐姿不正而导致的对血管的压迫。这种坐法虽然没有松软的座椅舒服,但几年后会体会二者的区别,也会明白为什么老一辈人常教训年轻人行走坐卧站都要有规矩了。
  第六章 巳时养生 脾为后天之本(5)
  长夏最宜养脾
  长夏就是阳历的七八月份,阴历的六月份。中医学认为,长夏时期与脾相应,也就是说,这段节气与人体脾的关系紧密,此时最宜养脾。
  为什么长夏最宜养脾呢?中医认为,长夏属土,而脾也属土;长夏的气候特点是暑湿,暑湿与脾土关系最为密切。土是生养万物的,离不开湿。没有湿,生养无从谈起,但又不能过湿,过湿就会涝。长夏季节阴雨连绵、潮湿,人最易出现脾虚湿困。
  脾的特性之一就是喜燥恶湿,为什么脾喜燥恶湿呢?这与其运化水液的生理功能是分不开的。脾主运化水湿,以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脾虚不运则最易生湿,而湿邪太过就会困脾。
  《素问·五行运大论》载:“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其意思是,中央应长夏而生湿,湿能生土,土气能产生甘味,甘味能够滋养脾脏,脾脏能使肌肉生长发达……故长夏宜养脾。
  长夏是健脾、养脾、治脾的重要时期。夏天人体能量消耗较大,需要加强脾的“工作”,才能不断地从食物中吸收营养。
  长夏主化,是人体脾胃消化、吸收营养的最佳时期,因此长夏时宜多吃一些健脾的食物。青少年是长身体的大好时机,夏天要多吃高营养食品。一般人在长夏喜欢吃冷饮、水果,而实际上夏天宜吃热饮熟食,以免寒凉食物损伤脾阳,导致脾失健运,湿邪内生。如果此时需要吃汤药,大夫也常在药方中加入芳香化湿的药物,如藿香、佩兰等。
  夏天,尤其是三伏天宜多吃一些豆类食物,有健脾利湿的作用。适宜夏天吃的豆类包括:绿豆、白扁豆、四季豆、赤小豆、荷兰豆、青豆、黑豆等。
  长夏天气湿热,易使人心情烦躁,因此养脾还要保持好心情。所谓:心静自然凉。喜悦轻松的心情对脾有益,嫉妒、忧虑、多思则对脾不利。
  附一足太阴脾经知识简表足太阴脾经循行原文《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通“趾”)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续表足太阴脾经循行语译足太阴脾经,从大趾末端开始,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核骨第一骨小头后,上内踝前边,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膝骨内侧前边,进入腹部;属于脾络于胃,向上通过膈肌,挟咽部,连舌根,散布舌下。腹部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过膈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脾之大络:穴名大包,位在渊腋下三寸,分布于胸胁主要病候原文《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语译本经异常表现为:舌根部发强,吃了就要呕,胃脘痛,腹胀,好嗳气,大便或矢气后则感到轻松,全身沉重无力。本经穴主治“脾”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舌根部痛,身体不能活动,吃不下,心胸烦闷,心窝下急痛,大便溏,腹有痞块,泄泻或小便不通,黄疸,不能安睡,勉强站立大腿和小腿内侧肿、厥冷,足大趾不能运用。
  第六章 巳时养生 脾为后天之本(6)
  脾大络病症:实证为浑身酸痛;虚证为百节松弛软弱附注足太阴络脉原文《灵枢·经脉》: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其病: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语译足太阴络脉名公孙,在距离足大趾本节后方一寸处分出,走向足阳明经;其支脉进入腹腔,与肠胃相联络。其病症:气厥逆则挥霍缭乱,上吐下泻,实证见腹内绞痛,虚证见腹部胀气,可取足太阴络穴治疗足太阴经别原文《灵枢·经别》: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本语译足太阴经别,从足太阴经脉分出,到达大腿前面,同足阳明经别相合并行,向上结于咽喉,贯通舌根足太阴经筋原文《灵枢·经筋》: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结于膝内辅骨;上循于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
  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引脐与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语译足太阴经筋起始于足大趾内侧端,上行结于内踝;直行向上结于膝内辅骨(胫骨内髀部);向上沿大腿内侧结于股前,会聚于阴器部。向上到腹部结于脐;再沿着腹内结于肋骨,散布胸中;在内的经筋则附着于脊柱。其病为足大趾强滞不适,内踝部痛,转筋,膝内侧骨痛,股内侧牵引髋部酸痛,阴部扭转疼痛,并上引脐及两胁作痛,牵引胸中和脊内疼痛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1隐白大趾内侧趾甲角旁约01寸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脾经“井穴”2大都大趾内侧;第一跖趾关节前缘,赤白肉际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热病脾经“荥穴”3太白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脾经“输、原穴”续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4公孙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缘,赤白肉际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
  参考资料:①据报道,对消化性溃疡病人进行X射线胃肠检查时,发现针刺内关、足三里对胃蠕动多有增强作用,尤以足三里最为明显,而针刺公孙则胃蠕动多减弱。②据报道,针刺公孙、内关、梁丘等穴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脾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5商丘内踝前下方凹陷中腹胀,泄泻,便秘,黄疸,足踝痛脾经“经穴”6三阴交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孕妇禁针7漏谷三阴交穴上3寸腹胀,肠鸣,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8地机阴陵泉穴下3寸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脾经“郄穴”9阴陵泉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腹胀,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脾经“合穴”10血海髌骨内上缘上2寸。
  简便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第二至第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同,唯动作相反月经不调,崩漏;经闭,瘾疹,湿疹,丹毒11箕门血海穴与冲门穴的连线上,血海穴直上6寸小便不利,遗尿,腹股沟肿痛12冲门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旁开35寸腹痛,疝气,崩漏,带下足太阴、厥阴经交会穴13府舍冲门穴外上方07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腹痛,疝气,积聚足大阴、厥阴经与阴维脉交会穴14腹结府舍穴上3寸,大横穴下13寸腹痛,泄泻,疝气15大横脐中旁开4寸泄泻,便秘,腹痛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续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16腹哀大横穴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17食窦第五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6寸胸胁胀痛,噫气,反胃,腹胀,水肿本经食窦至大包诸穴,深部为肺脏,不可深刺18天溪第四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6寸胸胁疼痛,咳嗽,乳痈,乳汁少19胸乡第三助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6寸胸胁胀痛20周荣第二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6寸咳嗽,气逆,胸胁胀满21大包腋中线上,第六肋间隙中气喘,胸胁痛,全身疼痛,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