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7 节
作者:换裁判      更新:2022-11-18 17:10      字数:4715
  髡呓徊讲髯约旱娜松拍钍羌岫ú豢啥〉模」芤皇辈凰愕弥荆蔷霾幌镣怂酢?br />
  他说,不要提什么鲈鱼切得细才味美,你看,秋风已尽,张翰还乡了吗?据《晋书》讲,张翰在任齐王冏大司马东曹掾时,因惧怕成为上层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同时又生性自适,便借着秋风起,声言自己思念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而辞归故里。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的,不过却是反用其意。他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
  辛弃疾一方面反对逃避现实斗争的归隐生活,同时也更鄙视置国家危亡于脑后,只知贪恋爵禄的享乐行为。他十分赞赏刘备对于许氾的讥讽。《三国志》里讲,当许氾向刘备述说陈登对于自己的拜见不但不置一言,还让他睡在床下时,刘备说道:你是有国士之名的,而今天下大乱,帝王失所,陈登希望你能忧国忘家,有救世的主张。可你却向他求田问舍、言无可采。这正是陈登最忌讳的,所以他与你也就没有什么话好说。如果是换上了我,那就不仅仅是让你睡床下,我睡床上,而是要让你睡地下,我睡百尺高楼上了。刘备天下为怀,斥责许氾,辞气激扬,辛弃疾称之为“刘郎才气”,亦以自比。他认为,在他的英雄气概面前,那些求田问舍、谋取私利的朝士权臣们是无地自容的。
  然而,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辛弃疾此时感到自己好象当年东晋北伐的桓温,看到了十年前琅邪栽种的柳树已经十围,不禁流泪慨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光阴无情,年复一年,时间就在风雨忧愁,国势飘摇中流逝,而自己的济民救国之志尚难遂愿,好不痛惜。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这后片的最后一句与前片的最后一句正紧相呼应。在感情上,它更深一层地抒发出辛弃疾功业未就、有志难酬的苦闷与悲恨。(刘伯渊)
  水龙吟
  用“些语”再题瓢泉,歌以饮客,声韵甚谐,客皆为之釂(音叫,干杯)。
  辛弃疾
  听兮清佩琼瑶些。明兮镜秋毫些。君无去些,流昏涨腻,生蓬蒿些。虎豹甘人,渴而饮汝,宁猿猱些。大而流江海,覆舟如芥,君无助,狂涛些。 路险兮山高些。块予独处无聊些。冬槽春盎,归来为我,制松醪些。其外芳芬,团龙片凤,煮云膏些。古人兮既往,嗟予之乐,乐箪瓢些。
  “些语”是《楚辞》的一种句式或体裁。“些”音suò(所的去声),为楚巫禁咒句末所用特殊语气助词。例如《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些?”洪兴祖补注,“凡禁咒句尾皆称‘些’,乃楚人旧俗。”《招魂》即“些语”或“些体”,其中阴惨凄厉地召唤亡魂或生魂,南方、北方不可以止些,东方不可以托些,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君无上天些,君无下此幽都些,《招魂》虽歌颂了郢都生活的美好,但最后归结于“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辛词基本上借鉴《招魂》主旋律和结构写成,保留了《楚辞》那种上天入地回肠荡气的寥廓和悲哀。
  稼轩有一种深沉的孤独感,原因多方面。他曾说“孤危一身久矣”,他一直处在投降派和凡庸的迫害切齿中,南人对北人(辛是济南人)的排斥,还有思想品位、天才、学养、艺术的“高处不胜寒”。现代心理学研究创造的秘密,认为人的内心世界比有形的能外化为符号的认识复杂丰富得多,有一种不能用形象、词语来表现的“内觉”,“内觉”在孤独状态下转化为可认识性,从而产生哲学、文学、音乐、美术等作品。辛稼轩是善于“做梦”,“内觉”极丰富的一位诗人,孤独是他的大痛苦,但如没有那么多孤独,他也许不会做那么多的“梦”,并将“内觉”转化为那么丰富的佳作。
  此词上片意境,即长期盘踞稼轩无意识的沉沉“内觉”的捕捉和外化。首二章可见稼轩自控自理的自我力量甚强,十分清醒警觉。“清佩琼瑶”清脆的叮咚声,明镜能鉴秋毫的莹彻视觉形象,都是其无意识中清醒自我的象征表现。退隐瓢泉本非所愿,但瓢泉以外的环境更为险恶,下三韵描写了长时期压抑的“内觉”。环境如江海狂涛,流昏涨腻,覆舟如草芥;蓬蒿乱生,虎豹渴人血而甘,宁愿隐居与猿猱为伍不问世事。换头总结上片的“内觉”,“路险兮山高些。块予独处无聊些。”以下就描述瓢泉隐居之“乐”:制酒烹茶,箪食瓢饮,不改其“乐”。言词勉强,故发慨叹,“嗟余之乐”。
  词到了辛弃疾,形式内容都有了极大的解放和扩展。辛学识极渊博,他将诗词歌赋散文都融化吸收于其词创作中,成了词这种形式前无古人、后亦难乎为继的一位集大成者。这首“些语”《水龙吟》就是极新奇变异的一例,短幅中呈现楚骚幽奇险怪、沉郁博大的风格,使读者迥出意表,一读难忘。(李文钟)
  鹧鸪天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辛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这里选的这首却很清丽,足见伟大的作家是不拘一格的。《鹧鸪天》写的是早春乡村景象。上半片“嫩芽”、“蚕种”、“细草”、“寒林”都是渲染早春,“斜日”句点明是早春的傍晚。可以暗示早春的形象很多,作者选择了桑、蚕、黄犊等,是要写农事正在开始的情形。这四句如果拆开,就是一首七言绝句,只是平铺直叙地在写景。
  词的下半片最难写,因为它一方面接着上半片发展,一方面又要转入一层新的意思,另起波澜,还要吻合上半片来作个结束。所以下半片对于全首的成功与失败有很大的关系。从表面看,这首词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着上半片在写景。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免堆砌,不免平板了。这里下半片的写景是不同于上半片的,是有波澜的。首先它是推远一层看,由平冈看到远山,看到横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还由乡村推远到城里。“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来很平常,其实是重要的。全词都在写自然风景,只有这句才写到人的活动,这样就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这是写景诗的一个诀窍。尽管是在写景,却不能一味渲染景致,必须参进一点人的情调,人的活动,诗才显得有生气。读者不妨找一些写景的五七言绝句来看看,参证一下这里所说的道理。“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它又象是在写景,又象是在发议论。这两句决定全词的情调。如果单从头三句及“青旗沽酒”句看,这首词的情调好象是很愉快的。它是否愉快呢?要懂得诗词,一定要会知人论世。孤立地看一首诗词,有时就很难把它懂透。这首词就是这样。原来辛弃疾是一位忠义之士,处在南宋偏安杭州,北方金兵掳去了徽、钦二帝,还在节节进逼的情势之下,他想图恢复,而朝中大半是些昏愦无能,苟且偷安者,叫他一筹莫展,心里十分痛恨。就是这种心情成了他的许多词的基本情调。这首词实际上也还是愁苦之音。“斜日寒林点暮鸦”句已透露了一点消息,到了“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从前诗人词人每逢有难言之隐,总是假托自然界事物,把它象征地说出来。辛词凡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最著名的是《摸鱼儿》里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以及《祝英台近》里的“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这里的“城中桃李愁风雨”也还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诗词中反衬的道理,反衬就是欲擒先纵。从愉快的景象说起,转到悲苦的心境,这样互相衬托,悲苦的就更显得悲苦。前人谈辛词往往用“沉痛”两字,他的沉痛就在这种地方。但是沉痛不等于失望,“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可以见出辛弃疾对南宋偏安局面还寄托很大的希望。这希望是由作者在乡村中看到的劳动人民从事农桑的景象所引起的。上句说明“诗可以怨”(诉苦),下句说明“诗可以兴”(鼓舞兴起)。把这两句诗的滋味细嚼出来了,就会体会到诗词里含蓄是什么意思,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什么意思。(朱光潜)
  鹧鸪天
  寻菊花无有,戏作。
  辛弃疾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西风一夜霜。
  老居瓢泉之稼轩达观乐天,由闽放废原因是遭忌被谗,蒙受不白之冤,但他毕竟不愧是文学史上少有的生命力和意志都极强的强者,他从未被击倒服输。这表现在一,从不绝望作葬花残叶萎顿抱病咽露困苦之声;二,热爱生活,永葆少年人般新鲜感,永远兴高采烈。一年到头,一天到晚,自己给自己找到无穷无尽的赏心乐事。与此词同期庆元四至六年(1196-1200)吴子似任铅山县尉时所作一组词可为例证。
  这年中秋,稼轩卧病博山寺中,作《水调歌头》却是要与李白、苏轼宇宙航行,“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挲素月,人世俛仰已千年。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李)、赤壁(苏),相约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蝨其间。”戚戚于富贵者,不能作此真诚洒脱清狂语。重阳节,稼轩和老伴忙活半天,置酒请吴子似县尉等诗友,黄花还未开,寻而未得,诗兴却颇盎然。同时写的另一首《鹧鸪天》道,“都无丝竹啣杯乐,却看龙蛇落笔忙。”挺乐。这首一上来道,“掩鼻人间臭腐场”,斩钉截铁与腐败官场划清界限,在座有铅山父母官吴子似,大概此公也是位疾恶如仇的高人,所以他能容得如此“过头”语。“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这略带夸张的倔强颇令人神旺,也颇使人辛酸。
  “黄花”是这首词的词眼。她寻而无有,逃避佳节重阳,神龙现首不现尾。细按“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西风一夜霜”和另首“黄花不怯西风冷,只怕诗人两鬓霜”的作意,“黄花”在此词中乃是悬鹄甚高的一种做人标准,是不怕风霜摧残折磨的傲然风骨,而且是打击之锤越是沉重,迸发开放的花朵就越发璀灿夺目。稼轩词的丰收就是如此。
  另首中有“酒徒今有几高阳”句,与本首起句“掩鼻人间臭腐场”句遥相呼应,寄慨甚深。“高阳酒徒”是汉郦食其,他自荐于刘邦要纵论天下事,因貌似儒生而为司阍和刘邦轻视。郦瞋目案剑叱曰:“吾高阳酒徒,非儒生也!”表现出磊落伟岸勇往直前渺视阻力的气质。在稼轩面对的“臭腐场”中,唯唯诺诺扰扰于私利者比比皆是,明辨是非有头脑的“高阳酒徒”越来越少了。“寻菊花无有!”萧瑟之气遍被华林,所以稼轩以“只怕诗人两鬓霜”和诗友们共励,要坚持“高阳酒徒”的凛凛高蹈以抵制“臭腐场”中的庸毒之气啊。(李文钟)
  鹧鸪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这是辛弃疾晚年的作品,那时他正在家中闲居。
  一个老英雄,由于朝廷对外坚持投降政策,只落得投闲置散,避世隐居,心情的矛盾苦闷当然可以想见。忽然有人在他跟前慷慨激昂地大谈功名事业,这位老英雄禁不住又慨叹又有点好笑了。想起自己当年何尝不是如此满腔热血,以为天下事情容易得很,哪里知道并非如此呢!
  此词上片忆旧,下片感今。上片追摹青年时代一段得意的经历,激昂发越,声情并茂。下片转把如今废置闲居、髀肉复生的情状委曲传出。前后对照,感慨淋漓,而作者关注民族命运,不因衰老之年而有所减损,这种精神也渗透在字里行间。
  辛弃疾二十二岁时,投入山东忠义军耿京幕下任掌书记。那是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这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宋金两军战于江淮之间。明年春,辛弃疾奉表归宋,目的是使忠义军与南宋政府取得正式联系。不料他完成任务北还时,在海州就听说叛徒张安国已暗杀了耿京,投降金人。辛弃疾立即带了五十余骑,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