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7 节
作者:不受约束      更新:2022-10-30 13:41      字数:4741
  潞⒆樱橇跻棠镆院蟮牡匚痪鸵艘徊搅耍隙ɑ崤趟愕惚鸬闹饕狻?br />
  韩氏都不用自己动手,她只要等着看着就行。要是丹菊能福大运大把孩子生下来,那她就把孩子抱过来养,把丹菊处置了就行。要是她生不下来,那是她自己没福,韩氏也没什么损失。
  因为这个**烦,韩氏都没心思去管陈婆子那档事儿。她这院子大,二太太当时就把在园子里洒扫当差的粗使的几个人都划过来算是在这儿院儿当差。要不是出这档子事儿,韩氏都没注意到自己院子里还有这号人物。
  本来呢,出了这样的事,韩氏多少也得背点嫌疑,可是因为大房内斗,倒没人拿她说事儿。她见着又林的时候,倒是为这事儿解释过几句。后来一出了丹菊怀孕的事儿,她也没心思理会这个了。丹菊现在还不显,不到三个月呢,和以前一样来给韩氏请安。韩氏看着她的时候,目光忍不住就会移到她的肚子上。
  丈夫也不过就到她那儿去过一两次她就怀上了,可自己为什么好几年了都怀不上呢?自己比她差哪儿了?请的郎中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都只说要调养着——
  韩氏想,还是得找郎中,找那种有名气的郎中,找太医来给她看看。别人还有说让她多去拜拜菩萨的,韩氏就算以前不大信这个,现在也顾不上那许多了。不管是寻医问药还是烧香拜佛,能让她有个一男半女的,她都愿意干。
  钟氏被这回的事情气得不轻,不光婆婆被哄过去了,连丈夫都不站在她这边。她抱怨了几句,倒吃了好一顿训斥。朱正铭说她没有一点儿做长嫂的度量和心胸,净想着无是生非,一家人过日子当以和为重,她如果不是先挑唆使坏,怎么会把嫌疑惹到自己身上?
  钟氏先是没回过神来,接着便哭闹着和朱正铭对吵。她这么辛苦操持是为了谁?还不是为了他们夫妻为了他们的孩子?四房有好事儿从来也想不着他们,更不能指望他们将来主动照应提携。也就是朱正铭这憨货实心眼儿把他们当一家人……
  两人吵了半天,下人都不敢露头,更没法儿过来劝架。直到良哥儿的乳娘过来了,忐忑而惊惶的回报说良哥儿又发烧了,钟氏这才住了口,慌慌张张的去看儿子。
  良哥儿自打上回被猫惊过之后,就一直断断续续的没彻底大好。钟氏连屋子都不敢让他出,入口的东西和衣裳更是滤了又滤筛了又筛的。她也不明白,为什么她这么精心,儿子总是病歪歪的。四房那小子养得那么粗,却壮实得令人眼红。钟氏一想起这个就恨得牙痒痒。她总觉得肯定有人给良哥儿使了坏,象二太太,或者还有别人。可是她已经这么精细了,实在不知道别人怎么还能做手脚。
  钟氏的院子鸡飞狗跳忙成一团,朱正铭自然不能和妻子再吵下去。儿子生病他自然也关切,只是……经过年前儿子开蒙的事,朱正铭多少有点心凉。儿子体弱多病,性子又软弱,将来只怕也很难有大出息。长子如此,朱正铭自然烦恼。
  要是他还有其他的儿子,当然也不至于如此。
  可是锦珠的孩子没了,妻子现在又是那样。
  朱正铭心烦意乱。
  妻子这些日子干的事儿,让他都不好意思和弟弟照面儿了。妻子总是忌惮弟弟和弟媳,生怕被他们压到头上。他记得刚成亲的时候妻子不是这样的——刚生下孩子那会儿,也很温柔。就是从接管家务之后,她就变得一天比一天陌生了。
  一盏茶递到了手边,朱正铭抬起头来,一张微红的俏脸映入眼帘。
  “大爷别心急,喝口茶润润喉吧。”
  朱正铭没怎么留意过妻子身边的几个陪嫁丫鬟,一个紫菀开了脸给他放在屋里伺候,其他几个平时都不往他跟前凑。
  “你是叫……”他一时竟然想不起这个丫鬟叫什么名儿。
  “大爷,奴婢是紫莺。”
  “哦……”
  有时候有些话不用明说,更不用多说,尤其是一男一女之间,一个眼神,意思就都有了。
  第279章
  小英和书墨成了亲,感觉没什么大的变化,头发挽了起梳了妇人妇式,衣裳样子也变了,除了这些以外,她还和过去一样,说话嗓门挺大,做事风风火火的。
  嗯,还一个区别就是她嫁了人,和府里其他成了家的下人一样挪到府后头那里去住了。那里一片住的都是府里头的人,倒是正好和钱嫂子做了个邻居。小两口和府里另一对管事夫妇做了邻居,住在一个院儿里,五间房,那一家占了三间,他们两人占了两间。小英勤快,手脚麻利,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书墨一身上下也拾掇的利落齐整。书墨成了亲以后,变化是明显的,一是穿戴讲究整齐了,二是脸上总带着笑,看起来傻呵呵的,脸儿好象还有点儿发福。朱慕贤笑着问他:“娶了媳妇就这么好?”
  “好!好着哪。”书墨跟自家主子是没什么客气的,一边拎起装文书的红竹箧箱,一边笑呵呵的答。
  朱慕贤好笑地问:“那你说说,是哪儿好?”
  “娶媳妇的好处多着哪,少爷您还不知道?”
  朱慕贤一笑。
  这各人媳妇的好,各人自己知道。
  而且有许多好处,是只能自己知道,不能同别人去分享的。
  天气不冷,朱慕贤就骑着马去翰林院。到了街口,看见一位有年纪的同僚过来了,朱慕贤连忙甩蹬下马,上前招呼。
  书墨心说这也就是自家公子,待人从来都这么周到客气。这种钻了一辈子书堆的酸老头儿,两袖清风,连轿行车马行的脚力钱都出不起,天天只能走着来回。换着别人,有公子这样的家世,这样的才学,这样的前程,哪会对这样的人这么客气。这些人一辈子都钻营不出头只等混个告老。
  那人也笑呵呵的回了个招呼,两人一块儿朝大门那儿走。
  这会儿又林正准备出门,郡主下了贴子请她,因为只单请她一个,大太太自然不能厚着脸皮跟着去。不过她跟儿媳妇说话时,话里话外那意思都是朱家对杨重光有恩,他们夫妻应该敬着长辈才是。
  对于大太太的这份儿虚荣,又林并不特别反感。人总有点癖好,有弱点,大太太的弱点就是好面子希望别人捧着她。
  又林耐心地跟大太太把话掰开了说。朱家对杨重光有恩这是事实,可是郡主尽管嫁进了杨家,依旧是郡主,那身份排场不是吹出来的。大太太见了她,论长幼,郡主是晚辈。可是论身份,郡主是皇室宗亲,大太太能受郡主的礼吗?是不是还得倒过来给郡主行礼?不管是受她的礼还是给她行礼,都不合适,不如不见。倒不如小辈们来往倒自在些。
  大太太被儿媳妇一点才明白过来,还真是这么回事。她既不能受郡主的礼,也不愿意给郡主见礼,这见面的确很尴尬。再加上小儿媳妇说得很宛转,意思是,郡主也隔三差五的打发人送东西来,大太太这份儿从来都是很丰厚的,这也足以体现心意了。比起二房,比起其他人,大太太这都是独一份。
  大太太心里舒坦了不少,点头放行让又林去了,还叮嘱:“郡主虽然年纪小,身份毕竟在那儿摆着,你说话一定要当心些,不该说的可不要乱说。”
  又林点头应道:“母亲说的是,我一定留意着。”
  大太太看小儿媳妇恭恭敬敬,这才心满意足。转过头来又发愁孙子的病。
  良哥儿又高烧了一夜,天明时才刚退烧,丁大点儿的孩子,整天喝这些药汤补汤的,正经饭食一点儿都吃不下——这当然的,就算是个大人,一碗接一碗的灌药,那肚里也肯定没地方存饭食了。可不吃药,这病又好不了,大太太实在犯愁,刚才打发人过去看了一趟,说良哥儿吃了药又睡着了,瞅着小脸儿上好不容易养出一点肉又迅速的瘪下去,真让人心疼。
  幸好原哥儿很壮健,活蹦乱跳的,大太太有了年纪,手臂也没力气,昨天又林带了原哥儿去大太太那里请安,大太太想抱抱孙子,竟然都没抱起来。
  谁不喜欢那聪明伶俐又健康的孩子?更不要说原哥儿生得又可爱,两只眼睛乌溜溜的,瞅着人的时候真能把人的都看化了。
  大太太一直觉得自己不偏心,她当然看重长孙。但其实人的心总会有些偏向,一点一点的,可能连自己都没察觉的时候,就已经有所偏重了。人来客往的,都夸赞原哥儿生得好,又机灵,将来指定是个有前程的。大太太听了当然欢喜。可人家怎么夸良哥儿呢?钟氏都不肯让他随便,整天不是这病就是那病,让人想夸也无从夸起。
  象以前,大太太有什么好东西都先想着良哥,再然后,想着两个孙子一人一半。现在么,她自己都没发现,她头一个总想着,这东西原哥儿喜欢不喜欢吃?喜欢不喜欢玩?连带着对生了孙子的儿媳妇脸色也好看多了。
  大儿媳妇自从管上家务,对婆婆就有些阳奉阴违了,时日一久,大太太自然会察觉。连请安都渐渐敷衍起来,其他的事情就更不用说了。虽然这几个月事儿赶事儿,府里两个姑娘出嫁,一位爷娶亲,又赶着锦珠的事儿,还有别的大小事情加一起,可是谁家当媳妇的不都是这么忙?也不见得就非得忙得连礼节都疏忽了吧?
  大太太觉得,大儿媳妇是该敲打敲打了,不然时日长了,哪还会把婆婆放在眼里?
  大老爷昨天又来了一回,还是提的朱明泽的亲事,大太太一推二六五给搪塞过去。
  要是有可能,她真想立时三刻就把庶子给打发出门去,给他间屋住,饿不死他就行,省得成天在眼前晃着烦心,还惹得大老爷一直跟她这儿磨牙。可是这也只是想想,老爷子老太太还在,大太太可没有这个权利。
  想一想这日子过得真是憋屈。都抱上孙子的人了,上头还婆婆压着。一堆姨娘通房庶子庶女,儿媳妇又不那么顺心,孙子到现在也只两个。
  范妈妈病了一场,也清减了不少,更显老态。大太太看着这个从小相伴心腹,不由得想起来,范妈妈也只比自己大一岁半而已,岁月毕竟不饶人啊。
  朱慕贤傍晚回家时,还特意绕道去了一家卖点心的老铺,各样新鲜点心都称了两斤。他时常来这儿,点心铺子的伙计都认得他了,十分殷勤的招呼,请他坐等着,点心称完包好,还额外多送了一斤用了新方子的桂花糕,说是请府上亲眷尝尝鲜,顺便也给挑挑毛病,看这口味儿是甜了还是淡了,桂花与蜜糖配的是不是合适。
  朱慕贤是不大吃甜的,这些东西是买回去给家里人的。因为人多,所以买得也多。上上下下哪儿都不能漏了,连三太太那里都没落下。
  桃缘居的丫鬟把点心送过去时,朱博南正好刚从书房回来。他现在正在长个头儿,半年里拔高了一截,后头跟着的小厮比他生生矮了一头,拎着书包一溜小跑才跟得上。
  两拨人在院门口遇上,茯苓连忙见礼:“六少爷好。”
  朱博南十分客气:“茯苓姐姐怎么来了?”
  茯苓笑着说:“我们爷刚才回来时买了些点心,想着三太太和六少爷喜欢吃芋头酥和茶饼,特意打发我送来,都是才出笼的,还温着呢。”
  朱博南忙说:“有劳姐姐跑这一趟,回去替我和四哥四嫂说费心。”
  “不过一点儿小东西,六少爷不用这么客气。”
  既然点心送到了,倒不用再进院子一趟。茯苓也不大想进去再和三太太回话。三太太这人孤僻古怪,不大好打交道。倒是六少爷人还不错,跟桃缘居的关系也好。自家爷常惦记着这个弟弟,不但捎带什么东西不忘了他,有空还替他看功课批文章。
  兄弟和睦自然是好的,就是怕将来六少爷要娶个六少奶奶,就不知道如何了。兄弟关系有时候常常是让媳妇给挑唆坏的,比如大奶奶,那就不是个省油的灯。瞧人家二房,二奶奶和三奶奶时常说笑,一团和气,里外齐心,日子才能过得好嘛。
  杨重光成了亲,虽然这主人姓杨,可是远近的人都管这儿叫郡主府。又林这边下车,早有管事妈妈殷勤的出来迎候。这倒不是玉林摆谱不出来接她,一来又林觉得这接不接的不过是个虚礼没有必要。再说,以玉林现在的身份,她也不适宜出来,落在别人眼里又是场是非。
  两姐妹见了面,拉着手有说不完的话。听说李光沛已经回于江去了,玉林显得有些怅然失落,到底还是没能见上一面。不过接着她又高兴起来,又林给她带了自家腌的小菜,这个最得玉林的心。
  “到了京城以后,别的都还好,就是吃不惯。”玉林小声抱怨:“我特别馋咱们家以前腌的菜心和小鱼,想得都直流口水,府里的厨子怎么都做不出这个味儿来。”
  第二百八十章
  玉林让人把腌的小菜装了两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