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4 节
作者:不受约束      更新:2022-10-30 13:41      字数:4754
  可学可不学一样。
  张玉馨一眼就看出来她的真实想法了。她很是善解人意地说:“那更好了。人多大家互相帮着些,能记得更清楚。”
  朱慧萍对朱明娟这种作派很看不上。又想一块儿学字,又不忘摆她千金小姐的架子。
  和张玉馨一起,肯定让人很舒服。可是再插进个朱明娟来,肯定会拧巴,说不定还会吵嘴呢。
  张玉馨是大房的客人,所以三个姑娘碰头的地方当然是在大房的院子里。从朱心瑜嫁出去之后,她的住处就空了下来,收拾一下,倒是正好当间书房使。
  朱明娟一进屋,眉头就微微皱了起来。这间屋子可没有她住的屋子敞亮,更没有她的屋子那么精致雅洁。再一看用的纸笔墨砚,也都是粗制家伙,心里就老大不情愿。
  “这纸那么粗,写字多不顺手哪,我那儿有上好的玉版纸和松烟墨,让人去取了来咱们用吧。”
  朱慧萍眉一挑就想顶回去,张玉馨适时的插了一句,笑着说:“没事儿,又不是正经写贴子登账本什么的,用这纸先练着,写坏了也不心疼。”
  她都这样说了,朱明娟也不好太明着嫌弃,朱慧萍也就把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三个人磕磕绊绊,幸好有张玉馨在,倒也勉强算是融洽的过了大半天。朱明娟发觉朱慧萍原来也挺聪明,张玉馨教她认的字,只教一遍她居然就会了。朱慧萍也发现朱明娟人是骄傲了一点,但是心地也不算坏,还指点她拿笔写字的姿势。改了个姿势,果然写起来更顺手了,好象字写的也比原先好看些。
  等过了午朱明娟回去了,朱慧萍和张玉馨又在一块儿消磨了半个下午。
  朱慧萍心中对她很是感激,看着张玉馨的样子,忽然觉得有点奇妙的熟悉的感觉。
  当然,她以前没见过张玉馨。
  她再琢磨了半天,才琢磨出点味道来。
  张玉馨其实有点儿象四嫂。
  长得当然不象,张玉馨是典型的北方姑娘,鹅蛋脸,浓眉大眼的。四嫂子却是典型的江南女子,生得娇小玲珑,比朱慧萍矮了大半头。
  是说话,举止……反正都让人觉得挺舒服,挺象的。
  张玉馨正跟她讲着:“这个字是盏……你想什么呢?”
  朱慧萍顺口就说了出来:“我觉得你有点儿象我四嫂。”
  “四少奶奶?”张玉馨想了想——前一天也见过,只是没怎么说过话,还收了人家一对镯子人的见面礼的。看着是个挺和气的人,不过姑母不太喜欢她,总觉得她出身低。
  张玉馨想到自己身上,也有些微微出神。
  她的处境,倒是和这位四表嫂有些象。
  她的夫家也是宦官人家,相比之下,自家祖父虽然也曾经做过三品高官,二舅舅三舅舅也还在任上,可是自家这一房毕竟是没落了。自己嫁进去,会不会被婆家人嫌弃出身?
  出了朱明娟的院子,张玉馨带着丫鬟回客院儿去。在屋里坐了半天,腰有些酸,脖子也有点儿酸疼,索性放慢了步子,想慢慢走一走。天已经冷了起来,花凋叶落,看起来一片肃杀。
  “表妹怎么在这儿?”
  玉馨回过头来,见是朱慕贤,笑着说:“从三姑娘那儿出来,正要回屋去。表哥这是刚回家?”
  朱慕贤衣裳还没换过,翰林都是一身浅绿的官服,腰间系着石青的腰带,脚下是一双青缎粉底的官靴,看起来真如玉树临风,卓尔不凡。
  张玉馨心说,表哥这样的才貌,又前程远大,难怪于家表姐对他念念不忘,缠着不肯放手。
  朱慕贤笑着一指桃缘居:“都到了门口了,进去坐坐吧,你表嫂家里捎来的茶叶可好着呢,不尝可惜了。”
  张玉馨看了一眼桃缘居的门——门前的匾是表哥亲手写的,匾也不是一般样式,不是长的方的上过漆的。只是一块本色的木板上面镌着桃缘居三个字,上面的墨色看起来十分淡雅。
  一看就给一种很温馨的,很亲近的感觉。
  “好,那我就叨扰了。”
  一进院子就能听见小孩子咿咿呀呀的声音,听得人心都软了。有个丫鬟迎上来,笑着说:“少爷回来了,表姑娘好。”
  张玉馨笑着说:“我来讨表嫂的好茶吃。”
  又林笑着让她到西间坐。张玉馨一进屋就能闻见一股淡淡的甜甜的香。这香气十分动人,让人觉得柔且暖,并是不一般的熏香、香料的气味。
  “嫂子这屋里用的什么香啊?”
  “哦,因为有孩子,所以一般的香料都不敢用,就是用水果香熏熏屋子。”
  张玉馨由衷地说:“表嫂这屋子收拾得真好。”
  “哪儿啊,以前还有心思弄弄,自打有了孩子,一心就围着他转了,这些事儿都顾不上了。来,尝尝这茶。”
  茶当然是好茶,不过张玉馨更注意到表哥表嫂之间那种亲密自然的气氛。她见过自家父母、哥嫂、还有一些亲戚故交家那些夫妻们的相处,大多都是相敬如宾,相互间客客气气的。
  但是表哥和表嫂之间不大一样。虽然他们也没有什么亲密的举止,说的话也就是一般的回来啦,累了么,给你留了点心之类的家常话,可是他们眉梢眼底,举手抬足之间透出来的那股子甜意,是她在别人身上没有见过的。
  看来姑母的想法是一回事,但是表哥自己对表嫂是很满意的,两人间这种情形,应该就叫做恩爱了吧?
  她心里有些微的羡慕。
  要是她和将来的丈夫,相处得也能象表哥和表嫂这样,她也就没有什么别的所求了。
  就算婆婆苛刻些,家里事情烦难些,可是只要夫妻齐心,那就没什么过不去的难关。
  可是这样的事情,只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吧?
  她在桃缘居待了一会儿,还抱了下原哥。告辞的时候,又林还给她带了两样果子,一包茶叶,十分细心周到。
  第二百四十六章
  张夫人和张玉馨说起朱家的事情来,难免提到于佩芸和朱慕贤过去的事情。
  “这事儿是你姑母办岔了。要是早有让他们结亲的心思,就该早早替他们把这件亲事定下来,也省了朱家一出事,于家就变了一番面孔。要是不打这个主意,就不该放他们从小在一块儿长大,天天在一处厮混,弄得两人的名声都受影响了。要不是这个原因,当初你姑母也能在京里给你四表哥寻门亲事,用不着那么远到于江去娶个儿媳妇回来。”
  “可是四表嫂人很不错。”
  “是啊,我也看出来了。听说家里不是一般殷实,陪嫁抵得上半个朱家的家底,在家做姑娘的时候请过官学的女先生教导过两年,规矩进退一丝儿不错。你姑母总觉得娶了个商户人家的闺女,失了面子。可是依我看哪,这面子不当吃穿,这个小儿媳妇她娶的很是实惠。教养不差,陪嫁丰厚,你四表哥又是懂得惜福的,将来有得福享。要是当时在京里娶,也就是个破落户穷京官的闺女,教养是谈不上,更没什么家底儿。有了面子风光,日子过得就拮据了。”
  张玉馨想了想:“是,四表嫂虽然没穿金戴银的,可是她墙上挂着一张刘渤真的山居图,架子上还有一个陆窑的五彩花鸟盘,虽然都不起眼,可都不是一般的东西。”
  “那东西,给不识货的人也认不出来。”张夫人言下之意,是有人很不识货。
  张玉馨不能说长辈不是,可是她懂得她娘的意思。
  大奶母就不象是识货的人。最起码,四表嫂的好处她们刚来几天的人都瞧出来了。大姑母却一直视而不见。
  “你姑母也不是那样不识货的人,但是婆媳哪——”张夫人叹口气。
  婆媳就是天生的仇人,两只眼只能看到对方的短处。若是换了别人家的姑娘,别人家的媳妇,这么个品貌。这么份儿嫁妆,大太太怕不得赞不绝口羡慕得眼红才是。可是对自家的媳妇……
  当然了,这世上做媳妇的都不容易。得熬许多年呢。大太太是命好的,一直没受过婆婆的气,只是现在和老太太一起住着就百般的不遂意。觉得有人压在头上挺不直腰杆了。她也不想想。就朱大老爷那个脾性,要是没有长辈在头上压着,不定多出格的事都做出来了。
  可就算是娘家人,有些话也是不能劝的。就算劝了也是白劝,听不进去的。
  张夫人来京城可不是来管小姑子的家事的,她一边打理自家宅院预备搬出去——现在暂住可以,总不能女儿也在朱家发嫁吧?天底下也没有这个道理,她们姓张又不姓朱。另外就是宅子一弄好。就把于佩芸也接过去住,省得她在外头不省心。张夫人可不象大太太那么心软,拎不清。于佩芸在外面多住一日。名声就更坏了一分。除了大太太,谁还能放心这样的女人进自已家的门?张夫人已经开始盘算着给于佩芸寻个什么样的夫家了。不能找太远的。自家附近的合适的人家并不是很多。首先于佩芸就是嫁过一次的人了,再加上她那个脾气性格——太好的想都不要想。找个老实的能容得下她的,大不了自己多贴她点嫁妆傍身,下半辈子让她平平安安过了也就对得起她去世的娘了。
  张夫人比两个小姑子年纪大了许多,说是小姑,其实是把她们当女儿一样看待的。小姑子撇下这个女儿去了,自家怎么也不能让她的孩子没个着落。
  于佩芸磨磨蹭蹭的,还是上门来拜见舅舅舅母。
  她一次老家都没回过,和舅舅舅母都不亲。
  张夫人一见她,眉头就暗暗皱了起来。
  于佩芸穿着一件桃红衫子,下头系着双鹊衔花式样的裙子。这身打扮显得她娇柔妩媚,可是太不端庄,脸上的脂粉也浓,不知道的准不当她是良家,还以为是哪儿的娼伎呢。
  其实于佩芸以前也算会打扮,可是现在手头羞涩。再说她现在又接触不到京里名媛闺秀们的圈子,不知道现在京里姑娘都穿什么。隔壁杨奶奶说现在这衫子裙子正当季,街上人都在穿,她也就做了这么一身儿穿——太贵的她也弄不起。
  但她也不想想,杨奶奶那是什么身份的女人?她说街上女人都在穿——会上街抛头露面的又是什么身份的女人?京城一向风气开放,这裙子衫子都显得轻浮,衫子是挖的桃心领,裙子的裙角系得高,走起来飘飘摇摇的。她穿的和她们一样,张夫人又是个十分重规矩,刚从老家来京的人,怎么可能看得惯她?
  “听说你病了,现在可好些了?前两天我让李妈妈和你姑母的人去瞧你,她也说得不清楚。现在还吃什么药?”
  “已经好了,药也不吃了。就是身子还虚,不大敢走动,到今天才来拜见舅母,请舅母不要 见怪。”于佩芸在张夫人面前底气虚,头也不敢抬,声音也很小。
  张夫人又皱一下眉。
  这穿戴不行,举止也不象样子。不知道大太太以前是怎么教养她的,弄得她这么没有规矩。
  看样子把她接回老家之后,一时间还不能打她出门嫁人,得好好给她扳一扳这些毛病才行。
  “你现在日常起居就这么个丫头伺候你?你当时出嫁时陪嫁其他人呢?”
  说 起这个于佩芸一肚子气。
  她身边也只有添香是信得过的,继母给的人,身契都在继母手里,如何能与她一条心?刘家三少爷死后,好几个人就扔下她跑回于家去了。她从刘家出来时,剩下的人见跟着她没个着落,人家也不傻,如何肯跟着她呢?所以到头来她身边只落得添香一个。
  “这怎么能行呢?”两个年轻姑娘,还在外头赁屋住,肯定会引人起邪心的:“我这里还有人,让郭妈和她男人跟你们一起回去。她男人看个门,她能给你们买菜做饭,先把这几天支应过去,等张家京里的宅子一修缮好了就一起搬过去住。”
  于佩芸想着有人伺候当然是好事,但是只怕舅母的人不服她管,反而不自在了。可是她在舅母面前也不敢反对,就应了下来。
  “你和刘家的事,现在他们那边是怎么说的?你的嫁妆单子和婚书都收在哪里的?”
  于佩芸一愣。
  大太太虽然是她亲姨母,一直说要给她撑腰,可是也没问过她这么详细。
  “他们家那边原来都给我弄了个院子了,墙高高的,只有扇小门。原来那里是关犯错的奴婢、姨娘的,我要是住进去,等于是要坐一辈子的监牢。我没答应,就趁着一大早从角门出来的……他们家人还到于家去找过两次,我也没有住在于家……”
  她说得啰嗦且没有重点,不过张夫人还是听出来了。这个刘家听起来是仗势欺人,就看着于家不会给她出头,要把人一辈子拘死。
  这样的婆家有如火坑 ,她急着跳出来也是情有可原的。
  张夫人的气消了两分。
  “于家又是怎么说?”
  于佩芸更是气愤,恨恨地说:“我那继母说我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