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5 节
作者:不受约束      更新:2022-10-30 13:41      字数:4924
  再说。这认亲虽然麻烦且累人,可是却是必经的程序。这说明朱家承认了她的地位,她是明媒正娶的媳妇儿。要是纳个妾,她想认亲。还没有亲想认她呢。
  况且这礼不是白行的,一圈儿下来,小英那里的鞋袜荷包香袋送了一堆。收回来的那可都是真金白银的好东西,一兜儿卖了去少说也能置好几顷地呢。
  别人都说朱大太太娶的这小儿媳妇不错。朱大太太的心思并不在这上头,她正盘算着,要让朱慕贤这趟就跟她一起回京。儿子总不在身边,她实在放心不下。这要府试都过了,不用去书院,备考秋闱回了京也一样温书。
  况且。儿子现在娶了媳妇。总跟着朱老太太,那肯定是和朱老太太近,和她这个正经婆婆不亲近。
  朱大太太还有另一重担心。儿子从没成亲之前就对这门亲事挺上心的,今天一看儿子的表情,脸上那笑。朱大太太还是了解自己儿子的。要不是真心高兴,他不会有这样的笑。
  夫妻和美虽然不是坏事,可就怕儿子沉迷房闱之事,被媳妇迷得不知南北东西,耽误了前程不说这跟媳妇亲了,自然跟娘就更远了。一个两个都是傻小子,媳妇那是外姓的,甭管什么出身,都只想拿捏着丈夫。攒自己的私房。
  朱大太太觉得这日子过得总是不那么顺心,事实上这些年她就没顺心过。她也是有孙子的人了,可是头上还压着个婆婆,旁边又有虎视眈眈的妯娌,稍一疏忽,就会被二房狠狠咬下一块肉来。
  这事儿她已经和朱老太太隐晦的提了一次。没说要带儿子回去的事儿,只说京城家里的一些事儿。二房的朱长安也要成亲了,朱老爷子倘若还要休养身体一时不能回京,老太太能回去一下也是好的。总不能厚此薄彼,大房的孙子成亲老爷子老太太就这么上心,二房的就不闻不问了。
  这当然不是大太太的真心话,朱老太太也绝不会把这话当真。
  果然朱大太太接下来话风一转,就说起朱慕贤的事儿来了。这媳妇进了门,京城的一家人还都没见过面儿,实在不妥当。就算叔叔婶婶弟妹兄嫂们不见,这公公总得认得,怎么也让小两口去京城认个亲,知道家住京城的哪条街上。趁着现在天气还好,不算太热,水路陆路都好走,来去都便利。
  张氏想的什么,朱老太太很清楚。
  说的是去认亲,可是去了之后,必然后头有许多的事情,让张氏可以顺理成章把小儿子留在京城。
  朱老太太掰开一颗小栗子,既没说同意,也没有说不同意。
  张氏也没敢再催促,她表现得太心急的话,朱老太太必然会觉得她有别的用意。
  吃完了栗子,朱老太太才说:〃我知道了。〃
  张氏暂时把悬着的心放回肚里。这事儿必然得朱老爷子拿主意。
  穿戴齐整折腾了这么半天,张氏也出了不少汗,回了屋换了衣裳,叫了范妈妈进来问话。跟前没别人,范妈妈也压低了嗓子说话:〃已经让人去看过了,少奶奶陪嫁的那个庄子虽然不算大,但是地好,据说旁的地旱的时候它也正好能引着水,旁的地涝的时候它也淹不着,一年出息稳稳当当的可不少呢。〃
  张氏嗯了一声。
  〃陪嫁的铺子看着也不错,不过那里的人口风都紧,打听不出什么来。〃
  朱大太太点点头。虽然知道李家不是空架子,嫁女儿也是下了本钱的,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还是要再盘查盘查的。
  又林的嫁妆单子送来的时候,朱大太太是很满意的,京城里等闲人家嫁女儿都没有这么实惠,都是些中看不用的的,看着抬数多,其实全是花头。李家这有一样是一样,有一抬是一抬,是实打实的厚嫁了。
  范妈妈回完了话,替朱大太太端茶。朱大太太接过茶来,用杯盖儿慢慢匀着茶叶片儿,低声问:〃听说,新房昨天夜里头折腾了多半个时辰?〃
  范妈妈陪着笑说不知道。昨天她也忙着,听房这种事情,往回退个二十年干一干还差不多,如今她也是有脸面的管事妈妈了,哪能亲自去干这事。
  朱大太太对于儿子媳妇的房事也不是那么关心,可她总是觉得这小儿媳妇看着总觉得有点儿不顺眼。那脖子,那腰身儿看着就是狐媚男人的样子。儿子要是在女人身上太用心了,可不是好事。她做的鞋朱大太太根本懒得多一眼,锦云过来问收在哪儿,朱大太太不耐烦地说:〃撂箱子里头,这还用得着问我。〃锦云一听就明白了,捧着鞋子又出去了。
  在锦云看,这针线活儿做的还算过得去比自己是差点儿。可人家少奶奶是富贵命,针线做得好不好有什么关系?
  再说,锦云之前就见过李家姑娘一面,还没看清楚。今天再一看,才觉这位新少奶奶生得着实标致,典型的江南女子,玲珑纤秀,一张俏脸儿光滑紧致,莹润生光。
  锦云觉得自己生得也算不错了,可是这一比……自己就象个粗陶胚罐子,人家就象那细瓷胎描金花瓶,差得远了。
  本来锦云觉得自己是有指望的,现在心里却动摇起来。
  用过了中饭,又林实在有些撑不住,身体不适,今天又见了这么多人,行了这么多礼。纵然她体力比一般姑娘强,平时注重保养健身,也有些撑不住。朱慕贤在一旁说:〃你歇一会儿吧,下半晌也没什么事儿了。〃
  又林嗯了一声。
  她可不想为了面子逞强,那吃苦受罪的还是自己。
  可是……突然之间自己的生活中多了一个人,他大喇喇的进驻她的私人领地,又林想,她得需要点时间才能适应。以前自己一个人,中午或是看会儿书,或是歇个中觉,醒来画两笔画,陪陪祖母和母亲可是现在她的生活重心完全变了,她多了一个丈夫。
  生活模式就全变了。
  又林洗过脸,换了衣裳。朱慕贤坐在床头,又林转过屏风,犹豫了一下。
  朱慕贤察觉到了她的犹豫:〃怎么?〃
  又林说:〃被子太厚了得换床薄些的盖。〃
  现在这种天气,盖这种七八斤厚的棉被,实在是受罪。昨晚也就算了,铺床的人光想着好彩头,锦床绣被,龙凤呈祥嘛!可是就没替睡觉的人想想,这个天儿谁还盖这么厚的被?又林很是怀疑,这得亏还没入夏,要是七月天里成亲,她们是不是也给铺这么一床,然后把他们活活热死啊?
  朱慕贤也笑了:〃你说得对。〃
  但是他也知道,这不是又林犹豫的全部原因。
  对于两个人的生活,又林明显还没适应过来,他理解。
  可是朱慕贤觉得自己非常适应。
  以前他的生活里也就是读书,除了读书,也没有旁的事情做。有什么心事,有的时候可以和好友倾诉,有的心事,却连对好友也不能说。
  朱慕贤忽然想起表妹于佩姿。他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想起她了。
  从前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好象他也没有和她谈过心事。大多数时候都是她在说,在报怨,在哭泣,为了微不足道的小事大发雷霆……他在想什么,她不怎么关心。只要他的身旁只有她,只要他围着她团团转,她才心满意足……今天零下十一度……总觉得现在冬天越来越长,也越来越冷了。
  啊,扭动求票票。
  关于有看文的亲说,这门亲事结得不好……
  其实我也觉得写的不好,为了这个卡了又卡希望大家多包涵~~~TAT~
  第一百六十一章
  可又林是不一样的。虽然他们才刚刚开始共同生活,但是朱慕贤毫不怀疑,书墨那最会见风使舵的没骨气的小子,铁定把他的习惯喜好卖得一点儿不剩了。单从昨天晚上端上来的茶他就明白了。
  他一点儿也不反感,甚至觉得很欣喜。
  他还不知道又林的生活习惯和一些喜好不过不要紧,以后慢慢总会知道的。
  又林睡了个午觉起来,洗过了脸。朱慕贤已经不在屋里头了,小英一边替她梳头一边说:〃爷去外院儿了,说是老太爷找他。走的时候还吩咐过,让我们别吵着奶奶睡觉呢。〃小英改口倒是改得很快。她比又林适应得可快多了。事实上今天中午她还和李家的人见过面呢。两家实在太近了,隔着墙喊一声都能说话。
  又林的身份变了,要做的事情也变了,小英她们虽然也换了一个地方,可要做的事情还是差不多。反正小英就认准了一点,她只要把又林伺候好就行了。
  又林梳好了头发,胡妈妈也进来了。
  〃妈妈坐。〃
  胡妈妈笑笑,也不客气,就在一旁的矮凳上坐了。
  〃我照奶奶吩咐的去打听了下。大太太这次从京城来没带多少人来,最倚重的就是身边的范妈妈。另外,这边厨房里的黄嫂子,她女儿就在京城里太太那院儿里当差,所以虽然一直在于江这边伺候,却和大太太那边走近得。大太太前次和这次回来,她都赶着朝前凑。说话时都没有别人在跟前。〃
  又林点了下头。
  李家打听朱家的事,大太太当然也要打听李家,她想了解未来的儿媳妇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每回都没旁人在跟前
  又林直觉黄嫂子肯定不会尽给她说好话。要听好话,大太太也不必单找人打听。黄嫂子要是不说点坏话。简直太不住她自己花的功夫和大太太的这份儿心意了。
  胡妈妈知道又林是明白人,很多话不用说透,一点她就明白。
  〃大太太老家是北边儿的。比京城还往北,靠近辽州那地方了,大老爷刚中举的时候,老太爷的上官给保的媒。听说头几年很是恩爱,不过日子长了,大太太性子很要强,大老爷打小也是让祖父母娇惯出来的。不是受气的人主。所以爷上头一个哥哥一个姐姐是一母同胞,下头两个弟弟三个妹子就都是庶出了,分别是潘姨娘、徐姨娘、钱姨娘和赵姨娘所出。〃
  真复杂。
  不用问,又林也知道大太太的日子过得不会顺心。四奶奶有玉林一个在跟前碍眼就够添堵了,大太太这一下子有五个!看着闹心不说。将来嫁娶也是一笔不小的花费。而且大老爷的房里人肯定不少,光是生养过的就有四个,肯定还有那没生养过的。养着这么多张嘴,还得给她们穿金戴银、用着奴婢,这笔开支也不小。
  〃因为长辈在堂,所以并没分家,京里的宅子是三房共住的。二房人也不少,二老爷二太太膝下有两位少爷,一位姑娘。都是二太太亲生的。〃
  没有一个庶出的儿女吗?那二太太还真是手段了得啊。当然,也许二老爷是个正经人,没有妾和丫头,不过这种可能性很小。
  〃三爷生了急病去的,已经去世有**年了,三太太带着独生子住在后院里。众人都夸三太太是位贞静守礼的人。出身书香门第。和三老爷也很恩爱,夫妻间从来没有红过脸。可是三老爷一场急病就去了,要不是有孩子,三太太只怕当时就会跟了去。老爷子和老太太一向心疼她不容易,格外关照她一些。只要大房二房有的,也不会少了三房的一份。一大家子,连主子带下人,有一百多口子呢。〃
  又林一笑:〃倒真是人丁兴旺啊。〃
  树大分杈,儿大分家。老辈人总愿意儿子侪侪一堂,越兴旺热闹越好。但是下头下辈,只怕是各有各的私心。
  这些情形又林成亲前也都听说了一些,不过现在她看事情的角度又不同了。
  胡妈妈又继续说了些打听来的其他情形。比如大太太和大老爷见面就争执不休,大太太固然太较真太强横些,可是大老爷总是不占理的。听说这两年又收了几个年轻的丫头,连儿子成亲都说没有空儿。虽然胡妈妈不好抱怨什么,但是心里对大老爷这种做派也很看不上。
  说完了上一辈,再来说这一辈。朱慕贤的哥哥成亲几年了,已经生了一儿一女。他姐姐也已经出阁,嫁的人家很是显赫当然,那是朱老爷子还没出事时候结的亲,当时的选择面可是很大的,挑的女婿当然差不了。二房的两个儿子,一个就是曾经来过于江的朱长安,也已经定了亲,今年就会过门。他哥哥本来也娶了妻,但是难产过世了,孩子也没生下来。二房的姑娘还小,离结亲还得两三年。三房的少爷更小,听说人不是太机灵,开蒙都比旁人晚,读书也没读出什么名堂来。
  胡妈妈还说起另一件事情:〃听门上的人说大太太在于江不能久待,京城那边儿事多。〃
  又林想了想,点头说:〃有劳妈妈了,昨天也操劳了一天,你先去歇着吧住处还合心吗?〃
  〃好,挺好的。〃胡妈妈说:〃奶奶不用担心我们,只要您好,我们也就都好了。〃
  这是大实话。又林好,他们这些娘家跟过来的人当然一荣俱荣。又林要是不得势,他们当然也没好日子过。
  这就是现实。
  朱慕贤回屋的时候,又林正看着人理衣箱。又林的嫁妆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