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2 节
作者:不受约束      更新:2022-10-30 13:41      字数:4926
  氯艘谎腔故欠蚱蘼穑?br />
  李光沛对四奶奶服软,朱慕贤觉得那可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儿。李光沛并不是比四奶奶势弱,他是爱重妻子,体贴妻子才一直让着她的,这才是做丈夫该有的肚量。
  下章或是下下章就嫁了。啊啊啊,我也觉得我实在太拖了。
  第一百五十六章
  吃罢晚饭,朱大太太把朱慕贤唤了过去。
  朱大太太其实不擅长兜圈子,她的脾气急躁,也没有那个耐心。问了两句无关紧要的话,不等朱慕贤问她有什么事,朱大太太就忍不住自己先开口了。
  〃李家大姑娘……你从前就认得她吧?〃
  朱慕贤不知道朱大太太问这个是什么意思,点头说:〃刚回于江的时候就曾经见过。〃
  朱大太太问:〃你觉得……她人怎么样?〃
  朱慕贤虽然不知道朱大太太为什么这么问,但是他了解自己的亲娘。在朱大太太面前绝不能把别的女人夸成人见人爱的一朵鲜花。
  可是朱慕贤也不能贬低自己未过门的妻子。
  〃我和她也没说过几次话,她对弟弟妹妹很周到,说话行事看着也都很大方。〃
  朱大太太对儿子的回答显然不太满意,但是她也知道,从儿子嘴里想掏出未来儿媳妇的坏话那不太现实。
  退一步讲,就算她真有什么不是,那也肯定会瞒着不让自己家知道的。
  〃她是否有个姓陆的表哥?〃
  朱慕贤心里微微,脸上却没什么异色:〃有的。李家老太太娘家姓陆。〃
  朱大太太终于不耐烦了,直接说:〃我怎么听人说,这李家姑娘原来已经和她表哥定下了亲事,因为咱们家提亲,他们嫌贫爱富,就把陆家那头黄了,又攀上了咱们家?这样朝三暮四的亲家可当真靠不住,教出来的姑娘品行只怕也有问题……〃
  朱慕贤还是很从容:〃这事儿啊,我也知道。一家女百家求,陆家是有那个意思,可是李家并没有答应过,定亲一说更是无稽之谈。〃
  朱大太太脸一沉:〃你年轻,哪懂得那些势利小人想些什么!这无风不起浪,李家要是真没许婚。人家怎么会这样说呢?〃
  朱慕贤看了一眼站在身朱大太太身旁的范妈妈。他深知道母亲脾气急躁,耳根又软。可是她在内宅里,上哪儿去听说外头什么闲话去?连朱慕贤都没听说外头有这种闲话,倒不知道母亲刚刚到于江。怎么就听到了这种流言蜚语?
  在母亲耳边搬弄口舌的这些人也真可恶,一个个唯恐天下不乱,不管听了什么闲言碎语都跑来邀功。
  〃母亲,确实没有这回事。前番李老太太过寿的时候我还遇到过陆伯荣,李家压根儿没和陆家有过什么婚约,就是寻常的亲戚来往。〃
  〃你见过那陆家的人?〃
  〃是,拜寿的时候我曾经过去。还和他坐了一席,说了半天话。李家和陆家绝对没有许过婚或是有什么别的约定。〃
  朱大太太皱起眉头:〃可要没点影儿,人家为什么单传她的闲话?她和表哥自幼一块儿长大的,这青梅竹马,说不定就……〃
  〃母亲。〃朱慕贤截住了朱大太太的话头。要让朱大太太这么说下去,只会越说越难听:〃李家门风严谨,李姑娘也贞静守礼,绝没有母亲所说的那种私相授受之事。〃
  朱大太太被儿子噎了一下。但是想想。自己当着儿子的面这样说他未过门的妻子,也有点伤儿子的颜面。不管多大年纪,没哪个男人喜欢听到自己可能戴了绿帽子的话。
  朱大太太眼见在儿子这里说不通。只能先打发他回去。
  范妈妈铺好了床,来让朱大太太安歇。
  刚才朱慕贤看她的时候,范妈妈心里一紧,直想喊声冤枉。
  虽然范妈妈一向多嘴多舌的,可是今天这事儿,还真就不是她跟朱大太太说的,是黄嫂子后半晌过来,和太太在屋里待了一会儿。那会儿范妈妈正领着人在整理从京城带来的那些箱笼,恰好不在跟前。这件事先前朱大太太可是一点风声都没听到,黄嫂子一走她就找了少爷来问这事儿。那是谁说的不是明摆着嘛!
  也不是说范妈妈人品就比黄嫂子强多少,而是她比黄嫂子更识时务。眼见着贤少爷以后是有大出息的人,夫贵妻荣,那将来他妻子肯定在朱家也份量不轻。和李家婚事已经到了这份儿上了,何必在这时候横生事端呢?
  再说,看贤少爷的意思。对这门不怎么登对的亲事,是很上心的。
  可黄嫂子不知怎么想的,也许是太想在大太太面前挣个脸表个功,也可能是有什么旁的打算黄嫂的闺女可也在太太院子里干活儿,年纪、相貌也都差不多……要是黄嫂子有点儿什么旁的想头,那一点儿都不奇怪。
  他们都是朱家的奴仆,生的儿子孙子身上也都打着奴仆的烙印,再嫁娶也是在下人之间。可要是给少爷、老爷做了小,那身份就不一样了。能生个一儿半女的,那下半辈子就有了依靠,一家子也都能翻身。
  范妈妈甚至怀疑,黄嫂子是不是从把闺女送到大太太院里当差时开始,就开始谋划什么事了。
  大太太十分憋气,怎么都睡不踏实。范妈妈劝她:〃太太且放宽心。这小人们眼热李家结亲结得好,造谣生事一点儿都不稀奇。您忘了,年前京里头夏家聘了权家的姑娘,别人不都说权家高攀,又说他们昧下了彩礼,又说夏姑娘品行不端,其实都是不都是因为眼热?京里都这样,何况于江这样的乡下地方?〃
  朱大太太侧卧着,嗯了一声。她觉得范妈妈说的有道理,可是黄嫂子下午过来的时候,说得言之凿凿的,说陆家原本和李家关系多密切,陆家少爷总在李家住着,两家议亲不是一天两天了。可是朱家一提亲,李家顿时对陆家变了面孔,将人扫地出门。
  虽然亲事到了这一步已经不可能再反悔,可是朱大太太心里毕竟是埋了一根刺。小地方的人,又是商户人家,眼皮子浅,行事也不那么让人看得起。这风声要是让二房、让那些有来往的人家知道了,还不定再说出什么难听的话来。
  纵然心里积着气,朱大太太还是得打起精神好生操持儿子的亲事。这亲事纵然不算很体面,可要真出什么岔子,那更伤体面。
  李家开晚饭的时辰很固定,这一天也不例外。和往常一样,李老太太坐了上首,李光沛挨着李老太太坐在左边,四奶奶坐在右边,又林挨着四奶奶坐的,一切都和从前一样。
  可是和从前也不一样
  明儿就是又林出嫁的日子,这是她在娘家的最后一晚上。
  虽然家里亲戚也来了不少,可是李光沛和四奶奶这会儿都没出去应酬宾客,一家人关起门来,安安静静吃完这顿晚饭。
  大概也是最后一次这样一家人坐在一块儿吃饭了。以后纵然还会再坐一起,可是她的身份已经是朱家的人,不再是李家的姑娘了。
  晚饭并没有很丰盛,不过八个菜里头,有四个都是又林平时爱吃的。李老太太先动了筷子,其他人也把碗端了起来。
  又林象往常一样,给弟弟妹妹都夹了些菜。四奶奶心酸得很,又不愿意惹全家人一起伤心,特意舀了个小饺子放进又林碗里,又林低头咬了一口。
  饭桌上显得比平时沉默得多,通儿眼睛骨碌碌的,看看这个,看看那个。家里很是热闹,他也知道姐姐要出嫁了。可是他显然还没有意识到出嫁是个什么意思,不知道从此以后姐姐就不会再同他们一起继续生活。只是看其他人都不言语,通儿也就低下头来扒他的饭。
  李老太太声音平和她经历的事情多了,当初嫁女儿虽然也是难舍难离的,可是时日一久,什么难受也都冲淡了。只要孩子过得好,在不在眼前并不要紧。
  〃别吃得过饱了,晚上早些睡,明儿才有精神。〃
  又林低低的嗯了一声。
  〃说起饭菜来,他们家的饭菜一开始你未必吃得惯,就忍忍。等时日长了就好了。〃
  又林咽下了嘴里的饭,又应了一声:〃我知道了。〃
  四奶奶越听越是难受,眼泪一滴滴落在碗里,米饭吃到嘴里都染上了淡淡的咸涩的味道。
  桌上的人都察觉到四奶奶落泪了,可是四奶奶还是极力平静,把这顿饭吃完了。
  她安慰自己,女儿又不是一下子就隔了千山万水,不过是一堵墙,可是她还是难受。
  长女跟其他几个孩子相比,是跟她最贴心的。十几年来,看着她从牙牙学语变成今天的亭亭玉立,要穿嫁衣嫁人了。
  平时爱吃的海棠虾和玉面饺子,又林其实也都没尝出滋味来。她一向很享受美食带来的愉悦,可是今天她也体会到了味同嚼蜡的感觉。
  屋里的东西已经收起了许多,看着空落落的,小英她们几个把自己明天要穿的衣裳也仔细的烫过了搭在一边晾上。衣裳也是新做的,水红的衫子也是上好的细棉缎料子,不但她们几个有,傻妞也有一件。这丫头从来没穿过这么考究精致的衣裳,对着摆在一旁的衣裳嘿嘿的傻笑个不停。白芷看了她一眼,又转过头来。
  要是世上的人都象傻妞一样活得没心没肺的,这日子倒真少了许多烦恼。
  要嫁人了,我也觉得好舍不得啊
  第一百五十七章 成亲(新年快乐)
  白芷和茯苓她们这些人和宅子里其他丫鬟不一样。比如翠玉,一家子都在这儿。其他人也有外头买来的,可买来的时候多半很小,才五六岁,根本不记得家里的事儿,也没什么牵挂。白芷和茯苓她们不一样,她们都有家人牵挂,对自己的将来也各有打算。
  白芷没了娘,和家里一点儿不亲。后娘也肯定不愿意她再回去。她倒没有想其他,姑娘要出嫁,自己当然跟着。好好尽心的干活儿,将来总有自己的好处。就象胡妈妈这样,家里也有地有房,有了儿孙,自己还能在主子身边儿挣一份儿月钱,管着事儿,将来干不动了回家去养老,不也很好么?茯苓想的却和她全不一样。朱家虽然现在在于江,可是早晚是要回京城去的。到时候离家乡千里迢迢,想照应家里人那怕是照应不上了,只怕连再见一面都很难。可如果不跟着姑娘走,留下来呢?首先她就没法儿开这个口,再说,留下来,有什么差事能比得上原来跟在姑娘身边儿?活儿轻省又体面,月钱也不少。过惯了现在的日子,让她再回去过原来在家里的穷日子,那她一万个不愿意。住着破屋,年景不好时连吃饱肚子都是一种奢望。将来出嫁也只能嫁个差不多的穷苦的人家,生下的孩子还是继续捱穷。
  茯苓望着那件鲜亮的新衣裳,小英怕明天有什么疏漏的地方,仔细把胡妈妈交代她的事儿在心里又念叨一遍。
  又林隔着一道门都能听见小英在小声嘟囔,念念有辞。她觉得有些好笑。迷迷糊糊的感觉刚合上眼没一会儿,小英就来唤她起床了。
  时辰比往常要早,远处传来鸡鸣报晓声,天还没亮又林迷糊了一下。才想起来,哦,今天是她出嫁的日子。
  整个李家。上上下下的人都忙活起来。
  大伯母来给又林梳的头,然后喜娘把她按住,在脸上涂涂抹抹了大半天。又林觉得自己的脸好比城墙一样,泥浆粉灰砌了一层又一层,吉利话轮番换着说,还都不带重样儿的。族里的一众姐妹都挤在一旁嘻嘻哈哈看热闹,不停的有女客进出。有又林认识的,也有她不认识的。还有和通儿差不多大的孩子,屋里屋外的乱跑,一团兵荒马乱,吵得又林晕头转向的。虽然是她的喜事。可是她觉得她象是只被耍的猴儿,供一众亲戚朋友围观打量,为大家提供娱乐。但就是这么乱的场合中,又林还是注意到了一个人。
  李心莲也来了。
  她穿着半新不旧的一件衫子,凑过来和又林说了声恭喜。
  又林这会儿倒觉得脸上刷了很多东西也不完全是坏事,起码这会儿就可以很好的掩饰她的真实心情。
  又林许久没见过她了,李心莲的相貌也和过去不大一样了。不过变化最大的,却是她的神态。原来这李心莲总带着一股让人看不舒服的尖酸刻薄劲儿,下巴抬得高高的。但是现在她的头是微微垂着的。脸上带讨好意味的笑容。
  可是又林觉得,她这模样,好象也没比过去看着顺眼。
  究竟是哪儿不对?又林来不及琢磨,喜娘替她梳头,手劲太大,扯得她的头皮生疼。而梳子上蘸了太多头油。混着脂粉的浓香,呛得她一时喘不过气来。
  后过过了一段时间再回想,又林才恍然明白过来是眼神不对了。她的眼睛总低垂着,让人看不清楚,可是偶尔抬起头来的时候,她眼睛里盛满了与她的表情并不相符的阴郁。
  那是后话。这一天又林真的被折腾得够呛,裹得又厚,轿子里又气闷,在轿子里晃了半天,又林差点儿没背过气去。她偷偷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