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6 节
作者:不受约束      更新:2022-10-30 13:40      字数:4853
  三表哥要是这一回考中举人,然后再娶媳妇,可不就是人们常说的双喜临门吗?先是大登科,再是小登科,双喜临门。
  倘若这一次没考取,也不用担心。俗话说先成家后立业,娶个贤惠媳妇操持家务亿侍奉父母,又想着封妻荫子,读起书来只怕更专心刻苦了。横竖刘书昭还不到二十呢,别说一次,就是三次五次之后考中也不算晚。
  周榭这么好的姑娘,秀外慧中,性情这样温厚,还多亏了大舅妈下手快,晚一步说不定就被别家给抢去了。
  当然,表哥要是将来敢做什么对不住周榭的事儿,别说又林不跟他算完,周榭的几个兄弟一个比一个难惹,光是这几个大舅子,就已经够刘书昭喝一壶了。
  这个月定亲的不光周榭,还有霍家的女儿霍巧荣,她比周榭还大一岁,亲事也定下来了,说的是南会镇的婆家,离于江也不过就半日路程,对方家中也十分殷实,是桩门当户对的好亲事。
  另外,就是石琼玉了。石琼玉的年岁比周榭、霍巧荣都大,可是却一直没有许配人家。有人说石家眼高心大,看不上于江镇上的这些普通人家,石琼玉肯定还是要嫁到官宦人家的。但是石家现在定居在于江,离京城太过遥远,亲事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而一直耽误下来的。
  又林只顾看别人的热闹,万万没想到,她也已经被人惦记上了。虽然不是请媒人直接上门来提亲,四奶奶也说,女儿年纪还小,过两年再说。可这事儿简直是在又林头上当头敲了一棒——
  她一直觉得自己还算是个孩子,可是在这个时代,十三四岁出嫁的姑娘比比皆是,从小定亲更是常事。
  当然,以李光沛和四奶奶对她的钟爱,必定会仔细挑拣,给她选一门好亲事。有才,有貌,家境也不会差。
  又林要给周榭做个荷包,结果半天了才只缝了几针,心思根本不在这上头。
  她索性把荷包扔回篮子里,拿起一本书来。可是翻了半天,也没看进去。
  小英端着茶进来,小声说:“姑娘,你听说没有,街头后老宋家的宅子卖给人了。”
  “是吗?是什么人买了?”
  小英摇摇头:“这个可不知道。”
  宋家的宅子和李家后门的就隔了十几步远,已经空置了好几年了。因为家里儿子出息了,在杭州府置了宅子,一家人都搬了过去,于江镇上的老房子就一直空着,想卖出去。但地方不算大,房子也经过了几十年风雨,不算新了。这房子要买下来,不好好整修一番是没法儿住人的,一番整修,也得花不少银钱。想在镇上买房子的人,要么嫌房子旧,要么嫌地方小,总是谈不拢。
  ————————————
  擤鼻涕快把鼻子拧掉了。
  第五十五章 邻居
  然而这个消息是确实的,宋家的老房子的确卖出去了。奶奶特意嘱咐又林,让她自己要注意。宋家的房子和李家的挨得很近,那边修整倒饬,动静难免扰人。这倒不算什么,要注意的是,因为要修整顶梁和屋瓦,那些匠人会搭起架子登到高处去,这样对李家来说就不太安全了。即使他们不顺手牵羊干些鸡鸣狗盗的勾当,李家院子里动静也都会被看见。
  但宋家的屋顶的确得好好修整了,不修实在没法子住人。屋顶上的青蒿都长了快有半人高,去年夏天风大雨大,瓦片也坏了不少。
  没有人住的屋子,坏损的特别快。这房子要再卖不出去,只怕就会变得象聊斋里头那些鬼屋一样了,白日里狸猫野鼠在庭院荒草间出没,到了晚上则漆黑一片,经过的行人都会不自觉的加快脚步,或是干脆绕着走。
  那些匠人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又林闷在屋里足不出户。夏天里衣衫穿得轻薄,不但她,连小英她们也不愿意到院子里去。来来往往的婆子、媳妇们,一边躲躲闪闪沿着墙根走路,一边却又不由自主地朝墙头那边看。工匠们打着赤膊,肌肤晒成了古铜色,油光光的亮,她们既躲闪,又忍不住偷看。
  又林随四奶奶出了趟门,先去了大伯母那里,又去了七奶奶家。七奶奶眉梢眼底那种幽怨已经遮都遮不住了。这位七叔一出门去就不肯回来,七奶奶纵然要做大度贤妻。可是她准备的两个丫头肚皮平平,一点动静都没有,更谈不上把七叔挽留住了。
  不少人都在暗中揣测,这生不出孩子,症结是不是在七爷身上?要不然的话。为什么一个两个丫头收了房。还都没有动静?
  又林还记得从前七奶奶什么样子。她显得丰腴而娇美,可是现在她瘦多了,笑容也少了。喜凤还在她身边服侍,她已经配了人,嫁给了家里的管事,挽起了头发,显得老成多了。屋子里的陈设也还是旧的样子,虽然都干干净净的,可是让人觉得陈旧窒闷。
  没有生气。
  男主人长年不在家中。这个家里一点儿生气也没有——窗纱的颜色黯沉,帐子也能看出是旧年用过的。以前七奶奶很讲究这些细节,总是要把屋子收拾的光鲜齐整。瓶里总是有时令鲜花。可是现在那瓶里空荡荡的,正如七奶奶现在落寞幽怨的心境。
  又林心里有些怵。瞧,本来是多美满的一对夫妻,比四奶奶和李光沛还显得恩爱。可因为没有孩子。硬是走到现在的地步。
  子嗣对于一个女子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纵然有千般好处,无子这个帽子扣下来,那就是千夫所指了。倒过来说,纵使一个女子一无是处,只要能生下儿子,那在婆家也算是站住了脚跟。
  瞧,这就是一个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嫁得好之后更要生得好的社会。
  七奶奶要和四奶奶说话,于是又把又林给支了出来。没出嫁的姑娘和嫁了人的媳妇儿之间,总是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她们说的话题不能让姑娘听,不管又林年纪是大还是小,这条界限都是一样分明。
  喜凤领着又林去西面厢房坐,又林看着桌上针线篮里放着一个做到一半的荷包,顺手拿起来看。上面用五色丝线绣着花,红的是花,绿的叶,白的是藕,娇嫩而鲜艳。
  “喜凤姐的活计,是越做越好了。”
  喜凤一低头:“六姑娘别取笑,我不过随便做两针,打发时辰。六姑娘家里请了先生,听说这女红也是教的?”
  “唉呀,我那两手儿,也就糊弄糊弄外行人。”
  喜凤的眉梢眼角也透出一股寂寞的意味来。她已经十八了,这年纪论理该嫁人了。可是七奶奶身边,她最得用——也许还有别的什么原因,所以一直没有放她嫁人。
  这荷包上的莲花和藕,完全可以看做“连偶”,寓意的是成双成对。喜凤也许真的只是随手绣的,也可能是心底的愿望不自觉的就在手中表现出来了。
  屋里头七奶奶正说:“周家大丫头的亲事都定下来了,你们家双林的事儿,你是怎么打算的?”
  四奶奶只说:“不急,她还小呢。上次多亏你帮的忙,荐的这位段夫子,教得很是尽心,她这两年长进多了。”
  “别谢我,这师傅教徒弟,也得看缘份。”七奶奶说:“对了,你知道你家后头宋家的老房子,是谁买了?”
  四奶奶果然关心:“进进出出的人倒是很多,可看着没有正经管事的。难不成你认得?”
  七奶奶点头说:“可不是认得么,就是朱家。”
  从七奶奶那儿告辞,四奶奶带着又森去了一趟镇东的布庄。店掌柜和四奶奶相熟,特意请她们上楼,摆上茶果,又让他妻子来招待她们母女俩,布拿到楼上来看。四奶奶给又林挑了两块儿时兴花样的料子,一块粉黄,一块儿水红的,都是极娇嫩的,正适合又林这个年纪穿的颜色。
  布庄的那位老板娘白白胖胖,很会说话,四奶奶看哪块料子,她马上都能说出名堂来。要么说这块的颜色衬又林,要么说那块的纹样是现在杭州府最时兴的,大姑娘小媳妇多少都要裁一块回去做裙子,既热情,又不让人觉得讨厌。
  又林对穿新衣的热情不大,在她来看,衣服只要干净合体舒服就成,用不着天天打扮得花枝招展。梳头的发式也不用过份追求花样,弄得太复杂了,只觉得自己变了刺猬似的,特别不自在。不过她信手翻了翻,却看到一块天青色斗霜百菊纹样的缎子,她指给四奶奶看:“娘,你瞧这个。”
  四奶奶点头说:“嗯,很大方。”
  这料子当然不是又林穿,就是四奶奶也嫌太素,可是很适合李老太太的身份年纪。
  “哎呀,大姑娘的眼光就是好。”布庄老板娘说:“这料子月初才到的,我也是一眼就看中了,给长辈做件衫子再适合不过了。”
  挑中了料子,讲定了价钱。四奶奶回去的路上象是有心事,没怎么出声。车子快到自家门前的时候,四奶奶掀起帘子,朝宋家旧屋那里看了一眼。
  旧屋的大门正在上漆,有个管事模样的中年男人站在一旁看着,他旁边还站着一个少年。李家的车停下来,那少年转过头远远看了一眼,转身朝这边走了过来。到了车边他停住脚,很是客气地问了句:
  “车上可是四奶奶?”
  四奶奶含笑点头:“我刚刚才听七弟妹说,这宅子是你们家买下来了。”
  朱慕贤说:“这些天整修房子,给您府上添了不少麻烦,还请您和四爷多担待。”
  “都是不是外人,有什么要帮忙的地方尽管开口,不要客气才是。”
  又林这才知道,房子原来是朱家买了。朱家老爷子罢官的事情看来是板上钉钉了,买宅子——难道他们一家也要从京城迁回来?
  真是这样的话……那朱家岂不是和自家做了邻居?
  第五十六章 雨
  四奶奶心里也有些疑惑,先前只听说朱家的老家在杭州府,怎么跑到于江镇来买了宅子?
  朱家老爷子纵然被罢了官,要叶落归根,也应该回杭州才对。于江离杭州府说远不远,说近不近,不过这是人家的私事。也许他们有什么不能回杭州府定居的理由。再说,朱慕贤读书的书院,也离于江镇更近。
  不过宋家的老房子经过一个来月的整饬,终于焕然一新。门窗墙壁都重新粉刷上漆人,庭院里墙根处的杂草都被清了去,门前的暗沟也清过淤,重新铺了青石板。远远看去,白墙乌瓦映着门前的两株碧森森的楝树,十分齐整。
  以前宋家还住在这里的时候,总觉得门口这两株楝树挡了风水财运,想伐了去的。后来急着迁走,这件事也就做罢了。幸好没有伐去,楝树开花时那种粉色极浅,远看象是落了一层雪似的。
  人们总说屋子需要人气,宋家原来住在这儿的时候,这两棵树好象也有些无精打采的,现在却显得精神抖擞,兴许它们也知道换了新主人,要显出一番新气象来吧。
  希望新邻居好相处。
  现代的人都住在钢筋水泥丛林之中,可能十年八年住下来,都不知道自己对门邻居姓什么叫什么长什么样。这时候不一样,邻里之间帮扶互助是常事,鸡犬相闻,抬头不见低头见。遇到个好邻居固然是幸事,遇到恶邻,日子可就不省心了。镇东就有那么两家,一墙之隔,可是却象仇人一样,平时绝不往来,遇事还会互相拆台捣乱。其实两家并没有什么解不开的深仇大恨,只是两家在一次重修院墙的时候,两家因为宅基起了纠纷,起因没什么了不得,但是仇却越结越深了。到了后来,因为什么结仇已经不重要了,两家简直是为了仇视而仇视。
  四奶奶换衣裳的时候,又林就逗着小弟元儿玩。这孩子还没有半岁,吃得白白胖胖的,天气热,他就裹着红绫肚兜躺在榻上。又林把手指递给他,他就抓握住了,咯咯的笑。
  “小弟倒很乖,也不大哭闹。”
  四奶奶换了件家常穿的衣裳,坐到一旁来:“嗯,他是你们姐弟几个里头最好带的一个了。你还好,德林刚生下来的时候,整夜整夜哭个不停,我又没有奶水,换了三四个乳娘他就是不肯吃奶,唉,可真是个磨人精。”
  又林好奇地问:“那后来怎么办呢?”
  “是你奶奶把他接过去照料了好长一段日子,他先天不足,可没少生病……”四奶奶捏捏小儿子软嫩的脚丫,心里不是不酸楚的。
  “我呢?我小时候怎么样?”
  四奶奶笑了:“你也不省心”
  四奶奶没有说出来的是,当时她是多么惶恐,生怕这第二个孩子象第一个一样,也有胎里带的病,治不好,活不长……真要是那样,四奶奶觉得自己也一定活不下去了。一个芳林已经让她力竭心碎。那个孩子……她的第一个孩子,多么漂亮的女儿,可是却连眼睛都难以睁开,不能动弹,不会说话。乳娘喂她的时候大意,热的汤汁溅到身上,她也不会喊疼——
  再次怀孕的时候,四奶奶根本对生男生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