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节
作者:一米八      更新:2022-10-11 20:25      字数:3692
  捐现场,捐出500元。1938年参加革命,现已88岁高龄的老校长李子仁因病卧床不起,听说学校正在举行赈灾募捐活动,在家中捐款300元。十一学校所属的建华实验学校四年级二班学生于倩,听说学校开展募捐活动,动员她妈妈来现场捐款,妈妈因事未能前来,特将1000元交给于倩作为捐款。学生家长郑才帮得知这一消息后,当场捐款1万元。
  现场捐款结束后,李金初校长将十一学校和师生募捐的36万元、建华实验学校和师生募捐的6万元,当场交给桑植县县长陈美林,他希望用这笔钱在桑植县建设一所希望学校。他衷心祝愿桑植人民早日恢复家园,受灾学校早日恢复校园。
  随意拈来著妙文
  浅谈石绍河散文作品的艺术特色
  ·王成均·
  近年来,生于湘西一苗家山寨的作家石绍河工作之余,创作了一批有份量的散文作品。这些散文,先后见诸于《民族文学》、《散文百家》、《文学报》、《湖南作家》等报刊。有的还被选入各种文学精品丛书。他的散文作品取之于湘西,再现着湘西,他笔下的草木,山水,人物,无不浸润着他的真情。纵观石绍河的散文作品,笔者认为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湘西苗族是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民族,以其独特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立于华夏民族之林。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石绍河,他的作品潜移默化地反映一个叫“云龙寨”的苗家山寨的地域民俗民情。从石绍河的大量反映着“云龙寨”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种族群落单位与地理疆域单位的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字里行间,这个民族与栖居地之间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审美反差所形成的地域性跃然纸上。如《寨树》,作者通过两棵古楠的岁月变迁,折射出“云龙寨”人的生命变迁。优秀的散文,都会自然地把丰富深刻的内容与优美的艺术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有机地把潜藏在作品中的某种人生感受或生活哲理,形象地揭示出来,给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一种超越的象征形式。两棵古楠几经变更,顽强地被云龙寨人保护下来,不由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一个民族如何保留自己的民族精神问题。好的文学作品,就能给读者的想象一种张力。石绍河散文作品的地域特色还在于选材的独特性。独特的事独特的人独特的景,才会构筑独特的艺术画面。石绍河的笔深深地触到“云龙寨”的一只狗(《黑狗》)、一条溪(《竹溪》)、一个人(《关于老人的故事》)。在文中,我们倾听到了“云龙寨”的呼吸声,叹息声。正是这种深情,才会不加修饰地流露出了他对云龙寨的眷恋。一个成功的作者,只有写出自己的、别人无法重复的那一个。那么,这个人这个物才是独特的。石绍河笔下的一人一物,一情一景都源于湘西苗寨并深深烙上了时代的痕迹。他笔下反映的皆是云龙寨的风俗民情画,故作品无一不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乡土是美丽的,带有淡淡酸愁的乡土更让人心动。在《山魂》里,那个扎根白云深处播种希望的中年汉子超越自我的精神,让人读之,不由自主地得到一次灵魂的洗涤。
  二是作品洋溢着朴素之美。散文不同于小说、戏剧,它不像小说、戏剧有那么多虚构的成分,真正优美的散文必然是真情实感的流露。纯朴,真挚的感情是优美散文的一大要素。石绍河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正是这种爱,他对自己所亲自经历的事,深深铭记于心。一旦某些人或事深深打动了他,他就把这种情感体验抒写出来。石绍河散文的朴素之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朴素之美。石绍河的作品,藻丽的词语很少,他老老实实地叙述事实,铺陈景物,解剖事物,显得厚实大方。语言朴素并非贫乏单调,没有文采,而是使文采寓于朴素之中。生活中的无穷情趣,恰恰多见于平实的描述之中。如《摆小摊的婆娘们》:“两条鸡肠子似的小溪,从大山褶皱里牵出,走到一处叫独木桥的地方汇合,然后顺山脚甩下一个大弯,河湾里有坝有田有寨子。”正是这朴实的描写,使我们一下感受到了一个地方的山清水秀之美。这是任何华丽词藻无法取代的。二是人性朴素之美。《抱朴子博喻》中有云:“锐锋产乎钝石,明火积乎暗木,贵珠出乎贱蚌,美玉出乎丑璞。”美的事物的原始形态往往是丑陋的、粗鄙的,只是由于人工的雕琢,后天的修造,丑璞才能转化成美玉。石绍河很好地动用了美丑观来抒写人性。在《摆小摊的婆娘们》一文中,几个女人为了赚几个钱,相互折台相互攻讦,丑的人性暴露无遗,可一旦其中的一个人遇到了大灾大难,她们便互相帮助互相关照,美的人性又显现出来。生活就是这样,没有一律的好,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坏,人们在好坏的人性伦理挣扎中完善自己,走过自己。石绍河用他的笔为我们构筑了一个苗寨小街小人物的人性画廊。石绍河用辩证的观点告诉我们:美的事物并非全美,而是美多于丑。丑的事物并非全丑,而是丑多于美,美与丑以矛盾的统一关系并存。一个有见地的作家,会入木三分地刻画出矛盾人物矛盾性格的人性美来。
  三是作品充满着自然之美。人降生于世,是以小心翼翼的目光来打量世界、审视自然的。自然是秘密的、惊奇的、令人激动的。自然在人的观照下出场,人在对大自然的深情注目中,确立了人与大自然亲融关系。于是,人与自然的文化在歌吟中开始了。在石绍河的众多散文中,对自然的歌吟占了很大的篇幅。无论是生他养他的云龙寨,还是祖国天涯的自然景观,都成了他描绘的对象。石绍河写的自然之景,既有单线白描,又有工笔重彩,或寓情于景,或即景抒情。由于观察精细,把握了景物的特色,他的不少写景文章充满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如《秋谒阴门山》。作品通过对阴门山的白描,给人展现一种原始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接着,作品由自然而人文,由人文而历史,再由历史回归自然。人们在欣赏中,不知不觉得到自然的洗礼和知识的熏陶。
  当然,石绍河的少部分散文尚有缺点,如有的作品还较为直露,意境不深,需要进一步锤炼。有的作品只注重真情实感,在艺术与美感的结合方面尚有欠缺,这需要作者在熟练运用语言的同时,还要追求散文内容的深刻性。而散文的意境和思想美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作者系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后记
  编完《清泉石上流》后,觉得还有一些话要说。
  早就有出一本个人集子的想法,但翻检自己的作品,觉得还很单薄,心里便有些惴惴不安,一直犹豫着。一次,县委书记陈美林在闲谈中,鼓励我出一本个人专集。我受了感动,便开始动手整理,前后弄了一个多月时间,就成了这个样子。到底社会反响如何,就不是我的事了,只好留待读者去评说。
  常有人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你哪来时间写作?这的确是令我矛盾和困惑的事情。我在县政府办至今工作了十二个年头,工作繁琐复杂,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个人能自由支配的时间实在不多。尽管时间很紧,但总有空闲的时候,我是把别人闲谈、打牌、跳舞、下棋、跑关系的时间用来读书、写作的,所以,到现在我还不会玩麻将,不会卡拉OK,不会跳舞,不识得领导的门朝哪方开,常被人嘲为过时的人,古板的人。时间这么紧,又要工作,又不能放弃读书写作的爱好,有些事就只好割爱了,叫我也没有办法,只有请曾经有过误会的人多多包涵,多多原谅。
  在写作上我没有什么远大目标,因为我不是专业作家。我只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地记录下来,如果能在读者心中激起一点波浪,我就很满足了。
  当初,我的写作动机并不是很自觉、很纯正的。有两件事促使我走上业余文学创作之路。一件是一九八0年夏天,村里缺一位民办教师,我正好高中毕业落榜在家闲着,便报名参加录用考试。因我父亲当时是大队干部,以为我考试只不过是走走过场,肯定是我被录用无疑,便有人表示出不满,在考场门口用粉笔写上一行大字:机遇+贵人提拔+20%的本事=民办教师。我看见后心里很不服气,知道是对着我来的。后来,我被录用了,里面有不有“贵人提拔”的因素,我至今弄不清楚,但我记住了这个特殊的等式。为了证明自己是凭本事考取的,在工作之余,我发奋读书,开始尝试写作,并于一九八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在《团结报》发表了处女作《临死不忘“我”的鹅》,该作后来收入《湖南新时期十年优秀文艺作品选儿童文学卷》中,对我鼓励很大。另一件事是我的寨子里在外工作的一些同辈人,很看不起我这个民办教师,他们的父母也常夸海口说自己的儿子笔杆子了得。我心里攒着劲,暗暗和他们较量,悄悄把自己熬更守夜写成的豆腐块往外寄,陆续在报纸上发表出来,大家看见了,认为我的笔杆子也不错,对我侧目相视了。我的心理上有了很大的满足感。如此看来,我当初选择业余文学创作的动机是很不纯正的、很不自觉的。只是到了现在,才比较成熟,感到搞文学并不是争强斗狠,并不是抛头露脸,而是需要耐住寂寞,坚守精神家园,深入人民群众,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情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时代,把最美的文字献给人们。这是一项高尚的事业,不能有丝毫的功利,不能有丝毫的轻慢。
  选入这本集子的散文,是我十多年来心血的结晶,大多公开发表过。由于时间跨度较大,受学识、时间、阅历等各方面的限制,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恳请读者予以鉴谅。在编选过程中,得到了很多领导、同事、朋友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石绍河
  二00一年八月二十四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