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节
作者:做男人挺好的      更新:2022-10-11 20:25      字数:4748
  可能发动全城欢迎,但重案压身,情形就不相同,他们一旦改变心肠,你就自投罗网。二是,亲友本身就是一项线索,一旦发现主角逃亡,治安机关不可能漫无目标的到荒山上去乱搜洞穴,当然先监视你的亲友;而且人们往往留下口讯:「下一步投奔张三。」军警顺着追踪,你还没有走到门口,埋伏已经停当。三是,天长地久,你不可能永远躲在地窖,即令如此,送茶送饭,亲友家庭秩序必然呈现异样,要想不走漏消息,可能性太小。
  只有投奔跟你三棒子打不上关系的去处,才是保命之道。世人的同情是可贵的,但不可靠,到处都有利欲薰心之徒,或忠于权势之辈。在稍后「党禁之祸」
  发生时,牵连之广,几乎使全国都染上血迹,使人肃然想到,杜根不但大智,而且大仁。
  蔡伦
  刘祜追尊亲爹清河王(孝王)刘庆为孝德皇,亲娘左小娥为孝德后,祖母宋贵人为敬隐后。
  最初,长乐宫交通官(长乐太仆)蔡伦,接受窦皇后指使,参与诬陷宋贵人阴谋(参考八二年)。刘祜下令蔡伦去司法部(廷尉)报到。蔡伦知道下场是什么,服毒自杀。
  这位蔡伦,就是发明纸张的那个宦官。发明纸张,是一件伟大的贡献,但摧残人权,罪恶不可宽恕。纸张竟由一个摧残人权的凶手发明,真是一件憾事,我们可以不要纸张,不能不要人权。
  三年之丧
  一二一年,刘祜下诏:部长级以上高级官员(二千石),不再守三年之丧(一一六年,恢复古制,准许大臣守三年之丧)。
  袁宏曰:「古代帝王,所以能够使人民行为笃实,使社会风气优美,引导人民向善,主要的在于顺其自然,绝不勉强压制先天的感情,而有些人仍然不能感化。何况毁弃礼教,不准他哀思,灭绝天性!」
  曾参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原意不仅仅要美化风俗,主要的还是要顺乎人性,流露真实感情。为了使人子在丧亲的痛彻肺腑的悲恸中,适当的表达永诀哀思,葬礼因之而兴。可是儒家学派的丧礼,却十分异样。除了弄一大堆丧服规矩外,又弄了一大堆更复杂、更深不可测的仪式,把死者的妻子儿女,折腾得筋疲力尽,甚至倾家荡产。直到二十世纪三○年代,丧礼中仅只「点主」──请当地乡绅在牌位「王」字上,用朱砂笔捺上一点,就要跪跪拜拜,唱唱喊喊,热闹几个小时,花费一二两黄金之多──点主的那个家伙,不能白来。
  然而,最可怖的还是儒家坚持的「三年之丧」,当儿子的要对死去的爹娘,哀悼三年,在这三年之中,要不断哭泣,不能吃干饭,只能吃稀粥;不能睡床,只能睡在地面的草蓆上;不能用枕头,只能枕土块(当然,枕石头大概也行);不能穿普通衣服,只能穿特制的麻质孝服(事实上只能套在衣服上,不能穿到身上,因为它过度粗糙)。而且必须瘦得皮包骨头,脸面黄黑,双目昏花,耳朵半聋。最标准的孝子还要:奄奄一息,有人扶着才能起床,靠着手杖,才能走路;住在用土胚作墙的房子里,三年之间,不能跟妻子亲热,不能有笑容,甚至,不能言语。儒家学派最骄傲,动辄抬出来亮相的一位先生是:「子武丁守丧,三年不说一句话(高宗谅闇,三年不言)。」这种「三年之丧」,在春秋时代便因为行不通而被扬弃,墨家学派只主张守三月之丧就够了,大力抨击守三年之丧的荒谬。但儒家学派却坚决复古,并把三年之丧作为检验一个人道德学问,和一个国家盛衰兴亡的标准。
  三年之丧是贵族、地主阶级的一种休闲性的游戏,一个升斗小民,一天不工作便没有饭吃,如果守三年之丧,全家岂不都成了殭尸?不但小民无法奉行,对一个政府官员而言,也承受不住三年之丧的打击。三年之后(如果他过度不幸,老娘丧命三年之后,老爹又死,就是六年),再回到政坛,形势已经大变。于是,有些人羡慕别人爹娘死得早,有些人深恨自己爹娘死得迟,有些人一听说爹娘病重,便责备两个老东西为什么不好好保养?有些人一听说爹娘病故,就连夜挖坑,草草埋葬,然后一手遮天,硬说二老仍在。
  在以后的史蹟上,三年之丧的节目,不断出现,并且成为一种掠夺名声和权势的手段,更成为一种政治斗争武器,父母不但不是人子孝思的对象,反而成了贪婪卑鄙勾当的工具,就更使人遗憾。
  黄宪骗局
  汝南郡(河南省平舆县西北射桥乡)郡长山阳(山东省金乡县西北昌邑镇)
  人王龚,行政宽大和顺,喜爱人才贤士,任命袁阆当人事官(功曹),袁阆推荐本郡人黄宪、陈蕃等。黄宪推辞;陈蕃则接受推荐,出任官职。袁阆并不标奇立异,但声名显于当世。陈蕃性格爽朗,郡长王龚对他很是礼遇,因为如此,知识份子莫不归心。黄宪家世贫贱,老爹当一名兽医。颍川(河南省禹州市)人荀淑,前往慎阳(河南省正阳县),就在慎阳旅舍,遇见年才十四岁的黄宪(黄宪是慎阳人),荀淑大为惊异,自我介绍,相对长谈,一谈就是几个小时。荀淑对黄宪说:「你,真是我的老师!」接着前往拜会袁阆,还没有说寒暄的话,荀淑就叫起来:「贵郡有个颜回,你可认识他?」袁阆说:「你一定看到我们的黄宪啦!」
  陈蕃跟同郡人周举,曾经交换意见,认为:「三个月不见黄宪,卑鄙可羞的念头,不知不觉会在心底萌芽。」太原(山西省太原市)人郭泰,幼年时曾游学汝南(河南省平舆县西北射桥乡)。最先拜访袁阆,当天晚上就行告辞。后来拜访黄宪,一连几天才告辞。有人询问郭泰,郭泰说:「袁阆好像泉源的一个支流,虽然清朗,可是容易舀取。而黄宪却好像万顷海洋,无法使它澄清,也无法使它混浊,不能评估。」最初,黄宪被郡政府保荐「孝廉」(最低级的任官资格),接着被「三公府」征召(「三公府」,即「三府」:宰相府、最高监察署、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部),朋友劝他出任官职,黄宪也不拒绝,但只暂时前往京师(首都洛阳),稍作停留,即起程回家,竟然没有到差。四十八岁时逝世。
  范晔曰:「黄宪的言论和他的见解,没有留传下来。可是,凡是有品德有学问曾看到他的人,都对他十分佩服,并打消自己的卑鄙念头。莫非是道德灵性的化身,至大至圣?我的曾祖父范汪,认为黄宪是一个柔和的人,顺着时代运转,道理不可衡量,深浅无法估计,清浊没有扰乱他内心的分辨。即令孔丘门下的学生,也不过如此。」
  黄宪的风范气度,经过这么多人嚷嚷,他阁下遂在历史上,占一席之地,而且被人当作榜样,列为典故。然而在拜读了他的史蹟之后,发现他不过是一个标准的幸运儿,主导或被导一场利禄骗局。
  荀淑向袁阆推荐黄宪时,黄宪才十四岁,从袁阆的表情:「你看到我们郡的黄宪啦!」可以肯定袁阆对黄宪的了解,绝非一朝一夕。书上记载,黄宪这位小朋友,十二三岁时,已使郡政府高级官员和天下高级知识份子,佩服得五体投地,如醉如痴。问题在于,这根本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天才儿童的意义是,他对某一方面的知识,有特殊的吸收和消化,以及反应能力。但他的心理状态,却仍是一个儿童。十岁时可能读完别人二十五岁时才能读完的大学课程,但他的心理年龄仍是离不开娘亲的十岁孩子。如果说黄宪十二三岁时便可以口若悬河般背诵儒家学派的经典,我们相信,那有可能;如果说他十二三岁时便成了如所形容的,「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深不可测,我们不相信,因为超过人类天赋的极限。人类的心理成长,有一定的生命累积,黄宪小娃,不能例外。
  在东汉王朝的知识份子群中,我们常看到互相赞美之词,互相赞美本是一件好事,但东汉王朝时代的互相赞美,却是政治手段,跟推荐「孝廉」「贤良」「方正」之类有关,这是那个时代谋取官职的唯一管道──必须有盛大的知名度,才有可能被遴选举荐,踏入仕途。于是,互相赞美,变成走火入魔的「窝里捧」,肉麻当成有趣。
  黄宪一生没有一件可称道的事蹟,甚至连一句可称道的言论也没有。没有言行的圣贤,跟没有一个字的作家、没有参加过一次战役的名将一样。这种云山雾罩的梦呓,以后还会层出不穷,徒使我们背皮发紧。
  反应离奇
  朔方郡(内蒙古磴口县)以西亭障要塞,很多都已损坏,防御力量减弱,鲜
  卑部落(内蒙古东部中部及以北地区)因此不断劫掠南匈奴汗国(王庭设美稷「
  内蒙古准格尔旗」)部众。南匈奴单于(三十四任)栾提拔忧愁恐惧,上书请求修复。东汉帝(八任顺帝)刘保下令,征调黎阳(河南省浚县)大营部队,出屯中山国(首府卢奴「河北省定州市」)北界,令沿边各郡增设步兵,加强要塞戒备及战斗训练。
  南匈奴要求修复边塞,而中国东汉政府却在南匈奴移民区的南方黎阳布置大军,这种反应,奇异难测。李贤认为,为了预防南匈奴情急发疯,所以先行堵塞南下之路。胡三省认为,这是一项支援南匈奴的措施。李贤是唐王朝的皇太子,以注释后汉书闻名于世,他的推测当然有可能性。胡三省的见解也有相当道理,但是,南匈奴只要求加强防御工事,并没有要求增加协防部队;而且,即令是协防部队,也不能到中山为止,协防部队的主要目的,固然是保护南匈奴不受攻击,同时也限制南匈奴不能返回北方王庭(蒙古共和国哈尔和林市)故地。
  所以必须布防在代郡(山西省阳高县),跟五原(内蒙古包头市)之间,才可发生功能。总之,南匈奴汗国因西北要塞损坏,要求修复,灾难当然在西北,中国却把大军摆在东南,原因不明。
  一定要讲出一个原因的话,这原因是,当时东汉政府,昏瞶颟顸,已不可救药。
  阴城公主
  定远侯班超的孙儿班始,娶刘保的姑妈阴城公主(清河王「孝王」刘庆的女儿),阴城公主骄傲荒淫,离经叛道,班始累积愤恨,手杀阴城公主。东汉帝(八任顺帝)刘保下令腰斩班始,一母同胞的兄弟姐妹,一律绑赴刑场处决。
  东汉王朝公主的名字,史书上都有记载,只阴城公主的名字不详。这位公主,可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疯狂的女性──她的淫荡不见得居于第一位,但她的疯狂可是留下破天荒记录。这位仗恃娘家人有钱有势的妻子,根本没有把丈夫看到眼里,于是,情夫如云,姘头似雨。更厉害的是,她还把野男人叫到家里。这对任何做丈夫的都是一种无法容忍的侮辱。但她肯定她的丈夫除了屈服外,别无选择,所以到了最后,她跟野男人在床上赤条条颠鸾倒凤,却命她丈夫跪在床前免费参观。积压在胸中的长期愤怒爆发,班始把她当场诛杀,有钱有势的娘家人,果然展示出威力,把当丈夫的腰斩,连丈夫的兄弟姐妹,也一齐砍头。
  这种丑闻悲剧,任何社会都可能发生,但报复之残忍──连丈夫的兄弟姐妹,都加以处决,只有专制封建社会才有此惨事。
  孝廉
  二世纪三○年代,东汉政府命令各郡、各封国,推荐保举「孝廉」人才时,
  年龄限四十岁以上;儒家学者必须通晓儒家经典;身为现职官吏的必须通晓公文
  程式,能够书写信件奏章,才可以参加遴选。但是,如果有特别奇才,像颜回、子奇,则不受年龄限制。宫廷秘书长(尚书令)左雄公正精明,能洞察人情真伪,决心坚定。不久,胡广出任济阴郡(山东省定陶县)郡长,跟其他郡的郡长,共十余人,都因为受到推荐不实的指控,或被免职,或被罢黜。被推荐的「孝廉」
  中,只有汝南(河南省平舆县西北射桥乡)人陈蕃、颍川(河南省禹州市)人李膺、下邳(首府下邳「江苏省睢宁县北古邳镇」)人陈球等三十余人,被任命当初级禁卫官(郎中)。从此之后,州长、郡长深怀戒惧,不敢再乱七八糟,轻率从事。直到四○年代,遴选工作始终清廉公正,为国家录用不少人才。
  「孝廉」是「孝顺」跟「廉洁」的综合称谓,对乡里人民,求他有孝行;对在位的官吏,求他清白。政府用征求「孝廉」的手段,一则吸收新的血轮,一则企图在社会价值判断上,树立标准。然而,因为孝廉的政治利益,至为明显,而且立刻见效,所以不久就流弊丛生,从左雄的改革要点,可看出流弊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