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节
作者:嘟嘟      更新:2022-10-03 20:14      字数:4890
  汽车是中午到达的,这时正是集市的高潮。透过车窗,盘金贵一眼就看见了赵
  双环。赵双环也看见了他,笑盈盈地向他招手。盘金贵原以为,她一定会消瘦些,
  可是她胖了;美丽的脸庞,象新鲜的果子,光彩照人。更令盘金贵不顺眼的是:赵
  双环的脖子上竟围着一条雪白的尼龙围巾,白得那么耀眼,盘金贵不禁皱了眉头。
  “盘书记,你好呵。”赵双环下车,热情地说,声音似乎从来不曾这样高过。
  “好,好,”盘金贵勉强笑着,但到底忍不住,指指姑娘脖子上的围巾,压住
  嗓门说:“这东西什么好看,吊孝似的,扎眼得很……唉,真不知怎么说你才好…
  …”
  象有一阵冷风,吹散了姑娘脸上的笑容。转瞬间,她仿佛消瘦了,完全恢复去
  开会前的模样。她抬起手,用两只指头,慢慢地将围巾从脖子上扯下来,揉成一团,
  塞进挎包。
  “我们吃饭去吧。”盘金贵感到欣慰,声音就变得十分温和了。仿佛是解释自
  己刚才并不是生气,而是不能不关心她。
  “我不饿,回去吧。”赵双环说。
  “不忙,闹子上走走,我还要买点东西。”盘金贵说;又忽然想起,用手在胸
  前比划:“你的那个,那个……”
  “什么?”赵双环莫名其妙。
  “那个代表证呢?”
  赵双环把代表证拿出来,交给他。那是一条大红缎子,四指宽,一扎长,上面
  烫着金字。盘金贵托在手上看了半天,咂咂厚嘴唇,说:“这才是最美的东西哩,
  你怎么不戴?戴上,我给你戴上!”
  赵双环不知他要做什么,静静地站着,任由他将代表证挂在胸前。
  于是,满面春风的盘金贵,紧紧拉住赵双环,在闹市中往来;这家店铺进,那
  家店铺出,几乎走遍了整个双河街。盘金贵买了东西吗?连盒火柴都没买。他们走
  到哪里,哪里就围拢来一堆人。
  “呀,是木兰溪的赵双环!”
  “这女子长得好漂亮哟……”
  “听说她原来放过牛?”
  “山沟里飞出金凤凰啦!”
  在一片赞美声中,也夹着一些青皮后生的调笑。盘金贵左顾右盼,时不时大声
  地插进一句话:
  “全靠毛主席领导好呵!”
  人们自然接口说:“也搭帮老书记费心培养啦……”
  “哪里,哪里……”盘金贵摆着手,沉醉地笑了;又圆又大的面孔,象铜盆一
  般放光了。
  这种“流动展览”几乎持续了一小时。开头,赵双环虽然感到局促,但努力忍
  耐着,保持恬静的面容。走走停停,渐渐,她觉着自己好象变成了一件什么展品,
  两盘金贵只不过是在夸耀他自己——这展品是他拿出来的呀!一种被愚弄的羞辱感,
  火一样灼痛了她的心;她的面容惨淡了,她的睫毛颤抖了,嘴唇咬出了白印印。
  “流动展览”终于结束了。这时盘金贵才想起自己要向区委汇报工作,便对赵
  双环说:
  “我有事,今天不陪你回去了。”说着,从口袋里拿出一块用报纸包好的米糕,
  塞到赵双环手里:“带着路上吃。”
  赵双环接过米糕,一动不动地站着。等到盘金贵走远时,她就扔掉米糕,扯下
  胸前的代表证,张开双臂,象在密林中奔走一般,左推右拨,急急离开闹市。过了
  木桥,回头望,没有人。于是她坐在路边的树影下,双手捂住脸,无声地饮泣起来。
  眼泪象泉水似地溢出指缝,顺着手背,流进宽大的袖筒里。小北风吹来,冰冷冰冷
  的……
  回到公社,天已经断黑了。七点正,电灯亮起来,木兰溪电站,供电总是十分
  准时的。赵双环摸摸扩大器,觉得有点发潮,便接通电源,打开开关,让它烧一烧。
  今晚她很疲乏,又没准备好广播稿子,不打算向社员们说什么了。她放了几张唱片,
  拿起话筒,用普通话与电站联系:“肖志君同志,肖志君同志!我开会回来了。明
  天早上恢复广播,请你准时供电,辛苦你了,谢谢。”然后,她洗洗脸,洗洗脚,
  到秘书那里拿来广播搞,坐在灯下轻轻朗读。很快她就沉浸在工作中了。灯光映着
  她那美丽的长睫毛,好象蜜蜂的羽翅,在眼帘上一闪一动;工作使她完全恢复了素
  有的平静。
  第二天清晨四点半钟,赵双环醒了。她习惯地捏捏床头开关,但是没有电。在
  赵双环的记忆中,三年来,这还是第一次。好在盘书记不在家,否则肖志君就要受
  批评了。“不过,肖志君是个踏实的人,五点之前总会来电的吧。”赵双环这样想,
  点起油灯,做好播放前的准备工作。然而,等到五点、五点半,电还是没有来。赵
  双环有点焦急了:发电机坏了吗?不会,昨天晚上电压很稳,很正常呀;那么肯定
  是肖志君病倒了。于是在她的眼前,立即出现一个瘦小的、脸色苍白的青年。他一
  年到头戴个大口罩,满头满脸满身都蒙着米糠和灰尘。赵双环以前常去电站,知道
  肖志君的工作是多么辛苦:整个白天,碾米、磨粉的社员络绎不绝,要到下午五点
  才能停电休息;七点又发电到深夜十二点;清晨四点刚过又得起床。电站只有他一
  个人,而他又从不轻易离开电机和电表;他什么时候煮饭吃呢,什么时候洗洗衣服
  呢?三天五天,一月两月,当然可以坚持。然而三年哪!一千个白天,一千个夜晚,
  是容易办到的吗?赵双环深深感到:肖志君工作比自己好,贡献比自己大得多。就
  单说广播吧,没有电,广播就成了哑巴!可是这个肖志君,却没有入团,入党,也
  从来没有受到表扬。原因呢,据说他出身不好,社会关系又很复杂。不过这些说法,
  赵双环听过也就忘了,给予她深刻印象的是一个瘦小的、病弱苍白的青年,一年到
  头勤勤恳恳地工作……有一次,赵双环想和他说说话,但他避开了。那怯怯的、自
  卑的神态,使赵双环心里很难过。她想:“难道我比别人高一头吗?”于是,她每
  次外出回来,通知肖志君恢复清晨发电的时候,语气就特别亲切、凝重。她要在全
  公社人民的面前,表明她对他的感激和尊敬……现在,肖志君可能病倒了。赵双环
  想了想,拿起手电筒,打开公社的大门,踏着路上的浓霜,急急地、轻盈地向木兰
  溪的上游走去。
  我们来讲讲肖志君。
  肖志君是下放知识青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那年来到木兰溪,已经八个年头了。
  同来的本有十几个人,后来别人都陆续招工、升学、参军走了,或者通过别的渠道
  回城里去了,独独留下他一个。肖志君的父亲在一九五七年被划为右派分子,虽说
  早就摘了帽子,还是被人目为摘帽右派。在那时,本来是不够格到电站工作的,他
  能来电站完全出于机缘。三年前,木兰溪电站的老机手,不幸得急病去世,发电机
  停转了。恰巧两天后省里又要在木兰溪开广播现场会;把盘金贵急得直跺脚。这时
  有人推荐肖志君。盘金贵没把握,就去请示区委书记。区委书记问肖志君本人表现
  如何,盘金贵说也还老实肯干。区委书记说:“那就叫他到电站吧!”事情虽然就
  这样决定了,但盘金贵并不放心:这是有关阶级路线问题呀,马虎不得。所以肖志
  君初到电站时,盘金贵曾派民兵暗暗监视他。过了一段,看肖志君表现还好,盘金
  贵才把监视撤了。肖志君记得,他来公社报到时,盘金贵曾十分严肃地和他谈话:
  “这是党对你的信任……要知道,电站是个要害部门,木兰溪的广播响不响就靠它
  ……这个,关系到宣传毛泽东思想的大事……出身不好不要紧呵,好好干,加强改
  造,还是有你的前途……”
  肖志君心头雪亮:盘金贵是拿大话压他。前途呢,他不敢有什么妄想,不过他
  倒愿意好好干。他觉得木兰溪的乡亲们非常需要他的工作。加上他从小喜欢机械,
  喜欢摆弄小马达,对于小水电站的操作管理,他在没有人指教的条件下,经过钻研,
  也无师自通了。总而言之,他热爱这个工作。他不怕电站工作劳累。是的,唯其劳
  累,才能证明自己没有白活在世上,才能减轻心头的重负,获得精神上的休息和安
  慰。然而这不但需要坚强的意志,而且是需要以健康为代价的。两年坚持下来,肖
  志君的身体拖垮了:午后低烧,夜间盗汗,咳嗽乏力,头晕目眩。谁都看得出他是
  得了肺病。一些好心的社员劝他休息,他摇摇头;一些社员送给他鸡蛋、红枣,他
  无限感激,工作更卖劲了。有一次赵双环对盘金贵说:“盘书记,电站的小肖怕是
  病重了,要让他休息,早广播是不是暂时停一段?”盘金贵疑惑地盯着赵双环,反
  驳道:“那怎么行,宣传毛泽东思想是头等大事!”他亲自到电站去看肖志君,对
  肖志君的工作表示满意,拍拍他的肩膀,鼓励说:“能带病坚持工作,不错嘛,说
  明是有决心改造自己的。好吧,再加把劲,以后我叫他们考虑考虑你的入团问题…
  …”
  肖志君摇摇头,苦笑说:“盘书记,我已经二十七了。”
  一个月前,他吐血了,伏在电站临水的窗口,把大口鲜血吐到木兰溪蓝蓝的水
  波里。但谁也没看见,他悄悄擦去下巴上的血迹。戴上口罩,又给社员们碾米去了。
  他觉得一切痛苦都可以忍受,难以克服的是渴思睡眠。每天清晨,闹钟唤醒了他的
  神经,可是他的肉体仍在沉睡中,拖也拖不动。这时候,他多么愿意用十年的生命,
  换取一刻睡眠呵。然而想到赵双环,想到不能耽误她的广播,他还是爬起来了,按
  时发电了……这样又坚持了十天。幸好上天垂怜他,赵双环到省里开会去了。于是
  他每天睡到六点以后起床;他以为自己得到了补偿,身上添了力气。
  昨晚,在喇叭里听见赵双环喊他的名字,通知他明早恢复供电,他的心情是愉
  快的。他很想回答:请她放心……调好闹钟,放在枕边上,他想早点睡,但一时却
  睡不着。闭上眼,赵双环那美丽的脸影,明媚的眼睛,还有那纯净的微笑,就清晰
  地在脑海中浮现了。以往也有过这种情形,但肖志君很能用理智约束自己。他很明
  白自己的身份和处境,对自己说:“你呀,凭什么条件去爱慕她,向往她呢?”然
  而,理智是一回事,感情又是另一回事。理智驱去的东西,感情往往又固执地带回
  来。在真实的生活中,谁没有过这种体会?今夜的情形有点特别,那美好的形象,
  牢牢地粘在脑海里,任什么理智也赶不开了。直到现在,肖志君才明确地意识到:
  自己能把工作坚持下来,能在极端疲惫的状态中起床发电,原来也是为了她、为了
  她能顺利地进行广播。肖志君明白自己的感情陷得有多深,就象掉进无底的深渊,
  再也不能自拔了。“徒然挣扎有什么用?”他激动而绝望地想,“就让你的形象藏
  在我的心底吧,安慰我吧,鼓舞我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吧!只要我活着一天,我就保
  证你的工作,我就为社员们碾米、磨粉,给木兰溪送出亮光。而到我死的那一天,
  也决不吐露对你的爱,以免别人议论,教你感到委屈……”
  这样想过之后,他心里踏实些,沉沉入睡了。
  ……赵双环来到电站时,天已蒙蒙亮。她推推门,门是虚掩着的。她走进去,
  闻到一股机油味和米糠的霉味。水声在机坑下汩汩作响。开敞的大木房没有任何间
  隔,夜风从板缝中钻进来,比外面显得更尖冷。在她的印象中,电站好象没有床铺,
  不知肖志君睡在哪个角落。捻亮手电筒来回照了几次,她才发现在碾米机和轧花机
  之间,搭着两块厚木板,肖志君就睡在上面;身子蜷曲在被子里,象一只大虾米。
  这景象,使赵双环产生了深深的怜惜和同情;同时也感到很惭愧,从前没有关心过
  他,帮助过他。
  反正今天已经耽误了,所以她没立即喊醒他;搂些柴草,塞进灶膛,划根火柴
  点燃起来。她想烧点热水,等他起来好洗脸,但没找到锅子。
  柴火的噼啪声,终于惊醒了肖志君。他睁开眼,看见灶口闪动着火光,灶旁静
  静地坐着一个人,背对他,好象是个女子。肖志君惊呆了,以为自己在做梦;揉揉
  眼睛,急忙捧起闹钟:六点一刻!“糟糕!”他叫了一声,从床上弹起,赤脚跳到
  地上。他一边慌乱地穿棉衣,一边问道:
  “那是谁呀?”
  赵双环这时才转过身来,静静地望着他,慢慢地说:“肖志君,你醒了哇!”
  赵双环此时出现在电站,对肖志君来说,简直不可思议。他楞在那里,身子冷
  得直哆嗦,紧张得讲不出半句话。
  “快过来烤烤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