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节
作者:嘟嘟      更新:2022-10-03 20:14      字数:5012
  摄影师提醒黑娃:‘小老弟,照这相,三块八一张,先交钱。”
  黑娃觉得耳朵里“嗡”的一声。但那诧异和嘲笑的目光又使他涨红了脸庞。他
  “刷”地从兜里掏出两张二元钱的钞票,以破釜沉舟的姿态,把钞票摔到开发票的
  小桌子上,“咚”地拍着胸脯说:“你给我照!”
  摄影师先是愕然相视,继而肃然起敬,看热闹的人们也都收敛声息,对这个穿
  着补丁袄的小伙儿刮目相看了。
  当黑娃把钞票摔到桌子上的时候,他心里猛地一沉。但他望着人们瞠目结舌的
  样子,又感到无比的快意。
  “穿哪件衣裳?”摄影师热情地询问着。
  黑娃向树杈上膘了一眼,指着一件蓝色西装上衣说:“就要它!”又指着一件
  翻领毛线衣,“还有它!”
  在人们不知是惊讶还是羡慕的目光下,黑娃从容地脱下补丁小袄和沾满汗污的
  小布衫儿,勇敢地袒露着正在发育的结实浑圆的肌肉,赤膊站在阳光下,象是向人
  们炫耀:看看.好好看看,这才是真正的黑娃呀!穿戴时新的人们啊,你们都扒了
  衣裳,跟俺黑娃比比肉吧,这可是俺自个儿长的,咱不比身外之物!然而,当摄影
  师热心地帮助他,把毛衣、西服、呢子裤等等“身外之物”堆砌在他那健美的躯体
  上时,他还是感觉着一种进行了一次报复的惬意。
  “系领带吗?”摄影师双手比划着问。
  “系上!”
  在众目睽睽之下,焕然一新的黑娃,面不改色地登上花坛,从容不迫地在沙发
  上落座,身子颤了两下,对沙发的弹性表示满意,庄严的目光环顾了人群,又打量
  着茶几上那部作道具用的电话机,干咳着,清了嗓子,忽然抓起电话机的话筒,大
  声喊叫起来:
  “喂喂!你是俺娘吗?俺是黑娃呀!俺在中岳庙给你说话哩!俺是问问你,晌
  午做的啥饭哩!啥?蒜面条?鸡蛋卤?中,中!先搁锅台上晾着,俺一会儿就坐直
  升飞机回去……”
  围观的人们先是愕然不知所云,断而明白了这是黑娃的即兴表演,一个个前仰
  后合,哗笑起来。
  黑娃很满意这番表演的戏剧性效果,兴之所至,信口开河,又冲着话筒喊叫:
  “美国!美国!你听见没有?俺是中国的黑娃博士,听说你们那彩色照相机不
  赖,俺今儿个也照一张试试,验验质量……啥?质量老好?那俺丑话说前头,要是
  没照好,得叫你美国赔俺!”
  黑娃绷着脸,又说了一句谁也听不懂的外国话,“叭”地放下了话筒。
  人们早已笑得直不起腰来。“咦咦!”一个戴草帽的老汉捂住肚子、跺着脚说,
  “这小伙儿,咦咦,他可真做得出来……”
  黑娃显然是打电话打累了,他仰脸靠在沙发上,懒洋洋地掂起那把细瓷小茶壶,
  嘴对嘴地,发出“哧溜、哧溜”的声音,有顷,又放下茶壶,把苹果、酒瓶移至脸
  前,一手执酒杯,一手抓苹果,露出“万物皆备于我”的自满自足的神态,仰脸作
  饮酒状,说:“照啊!”
  摄影师一直惶恐不安地望着黑娃的表演。我的爷!他在想,我咋碰到这样一个
  泼皮货呀,他干万别把我那蜡制苹果囫囵个儿地吞下去呀!而这时,在黑娃的一系
  列“慢镜头动作”过后,举杯欲饮,又恰合时宜地来了个“定格”——凝止不动了。
  “照啊照啊!”黑娃催促着。
  摄影师终于从心底吁出一口气来。他感到,这个泼皮的、富于想象力的顾客,
  已经引人入胜地为他做了一回“活广告”,连忙摘下自己戴的墨镜,送上去,说:
  “戴上,戴上这照!”
  黑娃望望墨镜,想起了毛驴拉磨时戴的“碍眼”,便摆着脑袋说:“免啦免啦!”
  “笑笑!”摄影师说。
  黑娃想起毛驴,想起他已经充分利用了“美一回”给他提供的一切享受,也想
  起他穿的这件毛衣,说不定就是那啥“开司米”织的哩!不由地绽开嘴唇,开心地
  笑了。
  “嚓!”
  当黑娃脱去西装,重新换上破袄的时候,摄影师已经把刚刚显影的彩色相片呈
  送到黑娃面前,呀呀!相片上的黑娃,是那样英俊、富有、容光焕发,庄重的仪态,
  嘲讽的眼神,动人的微笑,好象是为着某一项重大的外交使命,出现在某一个鸡尾
  酒会上似的。背景却是中岳庙的天中阁,红墙绿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
  黑娃愣愣地望着相片,那眼神好象在问:这一位果真是俺么?但他很快便确认,
  这就是本来的黑娃,或者说,这就是未来的黑娃。评论家也说,相片之外的黑娃不
  过是黑娃的暂时的“异化”罢了。这样,美国政府也就避免了一场要求赔偿损失的
  贸易纠纷。
  赶会的山民们都被照片里的奇迹惊呆了。那位戴草帽的老汉,再三地将相片内
  外的两个黑娃作了对比,“噫嘻!”他使用着在中岳嵩山之下保留至今的一个文言
  叹词,发表评论说:“只要有好的穿戴,人人都有福贵之相啊!”
  黑娃为今日赶会的一个意外圆满的结局感到满意。他一边走,一边乐嗬嗬地把
  相片高高举起,不住地转动着身子,向四面八方展示着相片,让人们看看相片上那
  位黑娃的丰采。
  “你同志等等! ” 摄影师从黑娃身后赶上来,手中晃着两角钱的钞票,说:
  “找给你钱。”
  黑娃这才发觉自己的疏忽,但他望着摄影师满脸陪笑的样子,想起他刚才的巴
  结劲儿,不由地可怜起他来,便以使自己也大为吃惊的慷慨,大声说:“这钱俺不
  要了,送给你喝碗面条吧!”
  “那咋能?那咋能?”摄影师忙不迭地把钞票塞到了黑娃兜里。
  “你照得不赖!”黑娃郑重地给以精神的鼓励,又热情相邀:“有空儿去俺家
  坐坐。”
  “一定一定!”
  当黑娃挤出人群的时候,有人在他背后议论:
  “这小伙儿看着面熟。”
  “不错,咋看咋象县长他二小子,别看穿得窝囊,那是他爹叫他忆苦思甜哩!”
  “可也说不定,如今这庄户人家,穿得赖,可兜里也有了钱夹子!”
  黑娃任凭人家议论,径自兴致勃勃地走着,把相片捧在脸前打量着。他感到满
  足而且激动。他想着,娘见了也会高兴,因为他给娘带回去的,是一个五颜六色的
  向往,一个黑娃“吃得穿得”的证明。但不知为什么,当他重新把右手插进袄兜的
  时候,他的心却在“通通”地跳动,伴随着一种淡淡的莫名的惆怅。
  黑娃走出庙会,不觉登上了山坡。远望家乡的村庄,他想起了他的长毛兔,说
  不定那两只母兔已经生下了两窝兔娃。他得赶紧回去扩建兔窝,垒成两棚楼的,通
  风向阳。他又仿佛看见,爹正弯着腰,蹲在往年只准种红薯的那块“责任田”里,
  一边栽着烟苗,一边掰着指头念叨:西乡那种烟的人家,一亩烟有超产三百多块钱
  的,俺这三亩烟能超多少呢?
  黑娃想着,心里又踏实而舒适了。他再次掏出彩色照片,审视良久,忽然对相
  片里的他说:“我说你呀,你好好听着,再过两年,咱来真个的!”他又回头望着
  山下的庙会,望着那鳞次栉比的货棚、饭铺,大声喊叫着:“你们——统统的——
  给俺留着!”
  “留着”——“留着!”群山发出了回声。
  穿过盛开着油菜花的田间小路,黑娃哼着梆子戏,飞快地回家去了。
  (《上海文学》一九八一年第七期)
  文学视界扫描校对
  飘逝的花头巾
  作者:陈建功
  秦江这个人很怪,虽然写了很多充满人情味儿的小说,在待人接物方面却缺少
  起码的人情味儿。最近,我采访过他两次,想写关于他的专访,都被拒绝了。上星
  期六晚上, 在103路无轨电车上,临下车时我看见了他。喊他,他连理也没理,沉
  着脸,抓着扶手,冷冷地站在那里。是不是太狂了?不象。他那样子很憨厚,他的
  作品也很深沉、平易,绝非浅薄的人所为。究竟因为什么呢?
  说来也巧,这次采访文学丛刊《碧云》主办的“优秀小说授奖大会”,竟和他
  安排在一个房间住。他的短篇《纤夫》以深远的题旨,粗犷淳朴的人物形象,大江
  出峡的笔势而获奖。可是他迟迟不到,直到授奖仪式开过了,他也没来。是因为所
  在的S大学学习确实紧张,还是因为害怕刺眼的镁光和接踵的采访?
  晚上,他来了。瘦瘦的中等个儿,长方脸棱角分明,剑眉,眼窝微陷,鼻梁显
  得高且直,嘴唇绷成平直的一线,下颌微微上扬。和我前几天见他时一样:他满脸
  倦容,不时眨着干涩的眼睛。他朝我点点头一笑,这时仿佛也没有离开重重的心事。
  他坐到沙发上。
  “你怎么才来?给编辑部赶稿子去了?”
  “没有。”
  “我看你很累的样子。”
  “是吗?”他不否认,却也无心接过我的话题。
  我们沉默了。
  我很难忍受这种难堪的局面。我说:“授奖仪式你没露面,真让大家扫兴。连
  马征远同志都来了,作了指示,还说想认识你。”
  “哦。”他的眉头皱了一下,旋即说,“我来电话请假了。学校有事脱不开身,”
  我说:“征远同志临走嘱咐我,看见你时,领你去找他一趟。想和你谈谈。他
  说你很有希望。”
  他未置可否。
  熄灯以后,躺到床上,他忽然问我:“你能不能找个借口,帮我推托一下?我
  ……我最近还不想去见他。”
  “为什么?”
  又是沉默。
  这真有点过分了。马征远同志是文艺界的领导,七十高龄了。而他,不过是个
  毛头小伙儿。他还是这么不近人情。
  我说:“我们初交。我对你的脾气还不太了解。可是,我觉得,从礼貌上来讲,
  总不能……”
  “嘶啦——”他划着了火柴,点上烟,默默抽了起来。过了很久,说:“是啊,
  本来,我是想见他的。我也猜到他会来。可是……”
  “怎么,你们……”话语中,我猜出他和征远同志之间似乎有什么微妙的关系。
  “看来,我只好告诉你了。因为还得求你帮我挡挡驾。不过,你能为我保守一
  段时间的秘密吗?”他的话音里带着苦笑,“你是绝对想不到的,我是他的儿子。”
  “什么……马征远同志不知道?他还不知道?!”
  “干嘛这么喊。你躺下好不好?他不知道。秦江是我的笔名。他只知道他的儿
  子马明在四川,在长江航道上当水手。他不知道我新近考上了大学,还写了小说。
  秦江就是我。”
  “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很简单。我是个不争气的儿子。”他抽了一口烟,看了我一眼,缓缓把
  烟嘘出来,“你现在一定想象不出当年的我是个什么样子。七、八年前,我和我的
  朋友们整天泡在‘老莫’。你知道‘老莫’吗?”
  “老莫?”噢,想起来了。莫斯科餐厅,现在叫北京展览馆餐厅。“老莫”,
  是高干子女们通用的称呼。
  “那时‘老莫’刚刚重新开张,用的是银餐具。我们每吃一次都要偷回一把勺
  子或一把叉子——不是为了卖钱。这是吃了一次‘老莫’的标志,和军功章一样值
  得炫耀……我们还常去‘康乐’——过去在王府井,现在搬了——那里开菜单的一
  位姑娘特别漂亮。我们在那儿喝呀、闹呀、昏天黑地。我曾经拿一张拾元的票子叫
  她给我再上一瓶汽水。她找给我一桌的毛票和硬币。我醉醺醺地把它们全扫到地下,
  叮叮当当四处乱滚。这还在我的朋友间传为美谈,据说是‘拔了份了’……酒足饭
  饱了,躲到一个人的家去,聊大天——那会儿还不敢跳舞,也没录像看,只能聊大
  天,打牌,也骂‘红都女皇’……每天半夜三更才回自己的家。
  “……你不信?其实,对我来说,势在必然。我从小在干部子女集中的寄宿学
  校里长大。我知道肩章领章上金杠金豆所代表的官阶,也熟知红旗、吉姆、奔驰、
  吉斯一直到伏尔加、巴别达。可我对人生道路上所应有的准备却一点儿也没有。生
  活的浪潮来了。一会儿我是‘子承父业,理所当然’的‘好汉’、‘小将’,一会
  儿我是‘黑帮崽子’。我随着爸爸的浮沉,得意,沮丧,酩酊大醉,咒天骂地,却
  从来也没有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我不知道自己该去干点什么。爸爸也越来越
  罗苏了。可能是没官当了,找不着人训了?他骂我是‘寄生蟹’。早晨拧开我的房
  门:‘喂,老奥,起来吧!’——后来我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