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节
作者:冰点沸点      更新:2022-10-03 20:12      字数:4772
  群笥肯殖隽搜鞘龅酃⑿掳捅嚷淄豕⒚椎淄豕⒉ㄋ沟酃惹抗谂分扌似鹆搜诺洹⑺拱痛锏惹抗!罢焦咝邸痹蚴堑笔被耐恋厣洗蟠笮⌒〖甘龉抑惺盗ο喽越锨康?个国家,只是经过无数次的相互征战,最终归于一统,雄踞东亚。
  在中世纪的一千余年间,世界仍然保持了多极格局。在东亚,中华帝国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和不同民族兴起交融时盛世衰,时分时合,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一个名为“大和”的国家正在独立发展和崛起。在西亚、北非、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兴起的拜占庭帝国(也称罗马帝国)延续达一千余年之久,直到公元1453年才被奥斯曼帝国灭亡。在阿拉伯半岛,7世纪30年代崛起的阿拉伯帝国与中华的唐宋帝国并立了600多年,直到1258年被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率领的蒙古大军所灭。在欧洲,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在其领土上建立了一系列王国,之后法兰克王国逐渐崛起,到公元8世纪末,其版图已扩张至西濒大西洋,北抵北海,南含意大利中部,东达易北河,囊括了西欧绝大部分地区,国王查理也加冕为皇帝,人称查理大帝。查理帝国为期不长,公元843年即分裂,西欧和中欧分裂为许多王国、公国和诸侯领地。其中德意志王国的萨克森王朝经过多年对外扩张,公元962年奥托一世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建神圣罗马帝国。这是继查理帝国之后西欧的又一帝国,它延续了800余年,直至1806年被拿破仑帝国所灭。在此期间,一些新的王国在欧洲崛起并强盛起来,如英格兰、法兰西、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瑞典、波兰、俄罗斯等。它们彼此结盟,互相征战,时亲时仇,只是谁也不能成为号令诸侯的“老大”。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世界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西欧列强竞相进行海外扩张和殖民掠夺,其足迹先后踏上并深入到美洲大陆、亚洲大陆和非洲大陆,过去几千年几乎完全隔绝的东半球和西半球、极少发生联系的东亚和西欧开始紧密联系在一起,世界开始改变过去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格局或国际格局。
  2、近代以来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多极均势格局。
  1618—1648年,欧洲列强以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丹麦、瑞典、法国为一方,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为另一方,为争夺领土、王位、霸权等多种复杂原因进行了长达30年的混战,战争最终以后者战败求和结束。战争结束后双方在威斯特伐利亚召开会议,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通过召开国际会议、签订和约来最终解决国际争端,当时除了英国、波兰和俄国外,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派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确定了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以及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对违约一方可实行集体制裁的原则。这实际上是对那些追求霸权国家的一种遏制。这样,《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实际上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以条约的形式确定了国际关系格局。当然它确定的仅是欧洲的国际关系格局。《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定的国际关系格局是一种多极均势格局。从和约签订之后直至18世纪末,欧洲基本维持了这一格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列强在格局中的地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多国实力的消长而发生变更。同时它也不意味着列强因力量的大体相近而不再发生战争,而是为它们的利益和目标发生严重冲突时往往会诉诸战争。这是直到20世纪中期核武器出现之前大国关系的一条铁律。三十年战争结束之初,欧洲列强主要有法国、瑞典、英国、荷兰、西班牙。之后经过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战争,如1652—1674年发生的为争夺海上霸权的三次英荷战争,1701—1713年发生的以法国、西班牙等为一方,以荷兰、英国、神圣罗马帝国等为另一方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0—1721年发生的沙皇俄国与瑞典为争夺波罗的海霸权的“北方大战”,1718—1721年发生的英国与西班牙的战争,等等,到18世纪末,西班牙、荷兰、瑞典彻底衰落,被逐出了大国的行列,它们的位置被新崛起的沙皇俄国与普鲁士王国取代,在欧洲形成了英国、法国、奥匈帝国(即神圣罗马帝国)、俄罗斯帝国与普鲁士王国五强并立的局面。在欧洲之外,东亚的大清帝国虽已近斜阳落日,依然辉煌眩目;西亚的奥斯曼帝国虽然危机频生,仍然独占一方;北美一个新兴的大国政治崛起。1789年发生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将国王路易十六推上了断头台,也敲响了欧洲其他封建王朝的丧钟。因此在革命发生三年多后,仍然保持着君主制的英国出于反对法国激烈的革命、与生机勃勃的法国争夺商业利益和欧洲霸权的需要,纠集欧洲的封建王国组成反法同盟,开始了同法国的战争。这样,《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多极均势格局被暂时打破,在欧洲大陆出现了以法国为一方、以英国为首的反法联盟为另一方的两极格局。(或一超多强格局)这是世界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两极争霸格局。它本质上是一种争霸格局。法国在1793年与英国为首的第一次反法联盟的战争还属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的防御性战争。1794年热月政变后,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督政府为了扩张领土和扩大国外市场,频频对外发动战争。特别是1799年雾月政变建立拿破仑的军事独裁专政后,野心勃勃的拿破仑企图建立一个庞大的世界帝国,它包括欧洲各国以及埃及、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印度、西印度群岛、北美的路易斯安那、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等欧亚非美世界各大洲的广大领土。这就同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列强发生更加尖锐的矛盾,双方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激烈战争,拿破仑帝国最终由于连年战争损失惨重而精疲力竭,兵败莱比锡,拿破仑的帝国梦破灭。②维也纳体系与多极均衡格局。1814—1815年欧洲各国召开的维也纳会议和会议通过的《最后议定书》结束了前一阶段的两极争霸格局,恢复了多极均衡格局。经过20多年的厮杀,英国作为胜利一方的反法联盟的领头羊,其实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确立了其海上霸主地位,以及欧洲大陆制衡者的角色。沙皇俄国由于1812年大败法国远征军而声名大振,从此开始充当欧洲的宪兵。普鲁士由于反法战争的胜利跃入欧洲大国的行列。作为战败国的法国虽然从其顶峰跌落下来,仍然保留了其大国地位。这样,通过反法战争和维也纳会议,欧洲确立了英国、俄国、普鲁士、奥地利、法国的五极均势格局。其中俄、普、奥、法四国暂时都已无力和无意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宁愿保持相互的均势状态,通过召开会议来协调关系,解决争端。作为岛国的英国则以其海上霸主的地位始终密切关注和积极参与欧洲大陆事务,在其他几个大国中发挥制衡者的作用。学术界将这一格局称为“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会议确立的多极均衡格局大约保持了70多年。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随着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和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欧洲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各国资产阶级都想给自己夺得更多的殖民地,以获得更大的市场,掠夺更多的原料,争取更广阔的投资场所。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已被瓜分完毕。但由于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当一些后起的国家的生产能力经济军事实力迎头赶上并超过那些发展较早的国家,当他们发现整个世界市场已被分割完毕,追求利润的贪欲和无法遏止的生产能力促使他们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是欧洲列强的矛盾斗争激烈化。在这一过程中各国依据各自的利益纵横捭阖,分化组合,形成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同盟国以及由英国、法国和沙皇俄国组成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多极格局被两极格局所取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局势主要被两大军事集团的激烈争斗所左右。它们斗争的结果,终于导致了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以同盟国的战败投降而告终。
  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多极均衡格局。战争结束后,战胜国先后于1919年和1921—1922年召开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对战败国进行了处置宰割,并根据新的实力对比重新划分了势力范围,确立了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学术界称之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个新的多极均衡格局。在这个体系中,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虽是战胜国,但经过四年人类历史上空前惨烈的海陆空立体厮杀,力量遭到削弱,特别是英国已从其海上霸主的顶峰跌落,大英帝国的雄风不再;日本、意大利作为后起之秀,,跻身大国行列;德国虽为战败国,被宰割得遍体鳞伤,但作为战前的第二工业大国,仍保留了较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东山再起的潜力;美国虽已崛起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她的参战对战争进程结局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战后又退回到孤立主义立场,对世界事务较少参与。这样就基本形成了一个英、法、美、日、意等大国的多极均衡结构,它们都暂时接受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定的国际关系框架,各国之间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暂时得以缓和,新成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组织国际联盟试图在解决各国矛盾、协调各国关系和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扮演一定角色。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确立的多极均衡结构也只维持了十几年。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危机激化了各国的矛盾。资源贫乏且又具有浓厚军国主义传统、被列宁称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日本于1931年率先走上侵略中国的战争之路,意欲独霸东亚。这就开始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紧接着,在一战后遭到割地赔款、限制军备、备受宰割凌辱的战败国德国,凭着在20年代后半期迅速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重新跃居世界第二的实力,在一片“雪耻”“复仇”的喧嚣声中于1933年将野心勃勃的法西斯头子希特勒推上台,走上了扩军备战的道路,并于1936年进军莱茵非军事区,1938年吞并奥地利,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发动对波兰的战争。与此同时,一战爆发后背叛德奥同盟国相应罚恶协约国因而也成为一战战胜国的意大利,因不满巴黎和会的分赃不均,企图复兴古罗马帝国,称霸地中海,在另一个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的领导下,于1935年发动了对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德意日法西斯在发动战争的过程中为了凝聚力量,协调作战共同征服瓜分世界,相互勾结,于1940年签订军事同盟条约,结成了紧密的军事政治同盟,人称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国集团。另一方面,在30年代对德意日法西斯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侵略扩张活动姑息纵容步步妥协退让的英法终于在1939年德国大举入侵其同盟国波兰后幡然醒悟,开始军事抗争。1942年苏美英中等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这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的多极均衡格局彻底破碎,代之以苏美中英等反法西斯国际集团与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集团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剧烈抗争,两大集团展开了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更加激烈的大决斗大厮杀,人称第二次世界大战。
  ④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1945年二战结束,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彻底覆灭,但世界并未如同一战后那样重新恢复多极格局,而是以新的两极格局取代了旧的两极格局。这就是二战末期召开的雅尔塔会议等几次重要会议建立的雅尔塔体系和由此确定的两个超级大国美国与苏联的两极格局,或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极格局。经过二战,德意日战败投降,不仅遭到战火的严重摧残,且被盟军占领,暂时退出大国的行列。中、英、法等为战胜国,也均遭到战争的严重破坏,中国陷入内战,英帝国彻底衰落,法国一蹶不振。在各大国中,只有美苏两国情况不同。苏联虽然也遭受战争的严重创伤,但由于苏联国土辽阔,地大物博,大部分地区未遭战火侵袭;二、三十年代苏联加速实现工业化,奠定了比较厚实的工业和技术基础;特别是苏联作为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主要力量,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军威,锻造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国家威望空前提高;同时,苏军在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