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 节
作者:冰点沸点      更新:2022-10-03 20:12      字数:4914
  āN私彩龇奖悖颐窃谡饫镉靡桓瞿:乃捣ǎ憾胶笾?0年代初。2、美国的冷战史研究:冷战从二战后爆发,至90年代初结束,持续了40多年,世界许多国家都被卷入,给世界各国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严重后果,带来巨大影响。因此,不少西方学者之称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如:'俄'利西奇金:《第三次世界大战…信息心理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真正的战争》一书中也将之称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冷战结束迄今已经十几年了,但冷战的影响和后果还没有消失,冷战的梦魇还常常萦绕在人们心头。不少人还用“冷战思维”处理国家关系。最近日本有学者就认为中国和美国之间迟早会爆发“新冷战”,呼吁日本为此早日做好准备。因此,加强对冷战史的研究,搞清冷战中的各个问题,总结冷战史的经验教训,是极其重要的,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美国是冷战的一个主角,又是经济、军事、乃至科研实力最为雄厚的国家,因此在国际冷战史的研究中也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美国关于冷战史的研究起步很早,可以说它是与冷战与生俱来的。伴随着冷战的爆发与展开,美国学术界也就开始了对冷战的研究。早在1947。9美国著名评论家沃尔特·李普曼就写作出版了一本名叫《冷战》的小册子。(Walter Lippmann: The Cold War: A Study in U。 S。 Foreign Policy; Harper Torchbooks; New York; 1947。)。这可能是关于冷战研究的第一部著作,1947。7 乔治·凯南化名“X”先生在《外交学刊》上发表题为《苏联行为的根源》一文,可能是关于冷战研究的首篇论文。(George Kennan: Sources of Soviet Conduct)之后,随着冷战的深入发展,美国学术界关于冷战的论著也不断涌现,掀起了冷战史研究的第一个高潮。70年以后,随着西方有关冷战初期的政府文件资料的解密,外交史学家有可能在更坚实的材料基础上进行研究,研究成果更是大量涌现,掀起了冷战史研究的第二个高潮。美1981年出版的著名学者杰拉尔·汉尼斯的塞缪尔·沃克合编的《美国对外关系,编史工作的评论》一书中就说美国关于冷战史研究的著作“浩如烟海”。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冷战的结束与苏联的解体,西方一些学者和政治家欣喜若狂,高呼西方赢得了冷战的胜利。特别是由于前苏联东欧集团长期封存的档案开始解密,学者们第一次可以利用冷战双方的资料进行研究,由此掀起了研究冷战史的第三次高潮。主要表现在:
  首先,成立专门研究冷战史的学术机构,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如1991年美国华盛顿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成立了国际冷战史项目(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同时创办了专业刊物《国际冷战史项目公报》,主要刊载被翻译成英语的前苏联东欧集团以及中国等国的档案资料,也发表各国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一机构目前是国际上最为活跃的冷战史研究机构,经常举办专题性质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如1993年1月在莫斯科与俄罗斯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合作举办了专题即为“冷战”的会议;1995年7月在华盛顿举办了朝鲜战争史专题研讨会;1996年1月在香港与香港大学合作举办了“冷战在亚洲” 专题研讨会;1997年10月在北京与中国史学会东方历史研究中心、当代中国研究所合作举办了“冷战与中苏关系” 专题研讨会;1998年6月在奥斯陆与挪威诺贝尔研究所合作举办了“关于冷战历史的档案文献” 专题研讨会;2000年1月在香港与香港大学合作举办了“亚洲、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 专题研讨会,等。国际冷战史项目还给前苏联东欧集团以及中国的学者提供经费,资助他们去美国、俄罗斯利用档案资料进行研究。此外,哈佛大学成立了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从1999年开始出版季刊《冷战研究》(Journal of Cold War Studies);乔治?华盛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分别成立了冷战研究小组。英国、加拿大、挪威、意大利等国也都成立了专门研究冷战史的学术机构。其次,研究成果大量问世,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加深。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学术界关于冷战史的研究,不仅研究成果大量问世,每年至少出版几十部专著,发表数百篇论文,而且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加深。1994年我回国后曾在《世界历史》上撰文介绍了苏联解体后至1994年美国学术界对冷战史的研究。2001年我在哈佛大学进行了半年研究,对1994年以来美国冷战史研究状况作了考察。根据我的考察,近年来美国冷战史研究主要集中在这样一些问题上:(1)对冷战的宏观性总结研究
  近年来美国学术界对冷战史研究首先引人注目的,是一些学者对冷战进行较全面的宏观性总结研究,出现了一批关于冷战的通史类著作。关于冷战通史类著作,早在1967年,美国著名学者路易斯.约瑟夫.哈利就出版了《冷战史》一书。该书洋洋大观,长达434页,详细总结了截止60年代的冷战史。但历史似乎和他开了一个大玩笑,冷战不仅没有结束,此后还延续了20多年,一度甚为激烈。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冷战一方退出历史舞台,冷战真正成为历史。不少学者把握时机,承载使命,开始对持续战后40多年的冷战进行全面总结,关于冷战的通史类著作也便应运而生,不断涌现。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马丁· 沃尔特的《冷战史》,爱德华·H·贾奇与约翰·W·兰登合著的《艰难困苦的和平一全球冷战史》,罗纳德·E·波沃斯基的《冷战:美国与苏联,1917-1991》,凯瑟琳·A·S·西布利的《冷战》,诺曼·弗莱德曼的《50年:冷战中的冲突与战略》,罗伯特·C·格鲁金的《天敌:美苏冷战史,1917—1991》等。
  马丁·沃尔特是美国著名新闻评论家和专栏作家,其所著《冷战史》是冷战结束后最早出版的冷战通史类著作之一,1993年在英国首版,1995年美国再版,被称为把冷战作为历史来研究的第一部重要著作。该书全面阐述了冷战的历史进程,认为和两次世界大战相比,“冷战是一场真正的全球冲突”;冷战的结束并非西方的胜利和苏联的失败,而是“人类的胜利,冷战自身的失败”。该书把1990年11月19-21日在巴黎召开的欧洲安全与合作第二次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会议界定为冷战结束的标志,这一观点已被不少学者认同。《艰难困苦的和平——全球冷战史》一书对冷战进行了全方位的历史考察,总结了 6点基本结论:虽然冷战并非不可避免,鉴于 1917…1941年间苏联和西方民主国家的关系,击败德国后双方关系更可能是冲突而非友好;冷战始于德国,因为在1945年,欧洲是全球力量平衡的支点,德国是欧洲的支点;核武器对冷战的性质产生重要影响;冷战发展历经几个阶段,其中三个是关键时期,即  1948…49、1961… 62、1985… 86;苏联在冷战中的许多做法不仅没有增强自身力量,反而刺激了西方的反应,削弱了苏联的安全,同时表明经济技术先进的美国不可能被战胜;苏联制度证明比西方民主制度更为僵化保守,对环境变化与技术进步更少接受能力。诺曼·弗莱德曼是美国著名战略家,冷战期间曾长期在美国重要思想库赫尔曼·卡恩的赫德森研究所工作,并担任负责国家安全研究的副所长。他著述极丰,其文章经常出现在各种报刊上。《50年战争》是他的一部最新力作,长达597页。他在书中深人探讨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冷战冲突及冲突双方的战略,提出了一些颇为新颖独到的见解。如作者认为“冷战始于1937年斯大林企图操纵当时的西班牙内战”。他借用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孙子的思想解释冷战双方胜负的原因,指出西方的基本战略是遏制,它基于西方的自知与对苏联制度根本特点的了解,所以取得了成功;斯大林有自知之明而无知人之实,故得以幸存;戈尔巴乔夫则连自己也不了解,故在冷战中失败。上述著作探讨问题的角度与结论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对冷战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描述阐释,使读者“不仅看到了树木和森林,也看到了冷战的全景”,对人们完整了解冷战的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2)“冷战史新研究”(“新冷战史学”)近年来,随着前苏联东欧集团大量档案材料的解密,一些学者开始依据来自冷战另一方的资料,对过去的冷战史研究进行反思,从而在美国出现所谓“冷战史新研究”(The New Cold War History),这一现象同样十分引人注目。
  反思冷战浪潮的主要推动者是美国著名外交史学家、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约翰·L·加迪斯。加迪斯早在1972年因出版《美国与冷战的起源:1941一1947》一举成名,从而奠定了其后修正学派代表人物的地位。1996年2月在美国天普大学举行的主题为“冷战的起源:新的证据,新的解释和新的意义”的学术会议上,加迪斯发表了题为“新冷战史:一些最初感想”的主题演说,总结了自己及美国外交史学界对冷战的反思,提出了关于“新冷战史”研究的六个假设。翌年他又出版了《我们现在知道了:反思冷战史》一书。加迪斯的论著发表后,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了一股股反思冷战史的浪潮。不少学者发表文章,赞赏加迪斯的观点,支持对冷战史新研究。也有人不以为然,唱出了“我们仍不知道”的反调。从1998年到2000年,美国学术界接连出版了多部反思冷战的论文集,对冷战进行反思。如艾伦·亨特编辑的《反思冷战》共收集了14篇论文,这些论文针对冷战结束后在西方兴起并占了主导地位的“辩护主义”,即用美国在冷战中获胜为美国早期的对外政策辩护,以证明美国的对外政策是正确的,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学科,用不同学科的方法对冷战进行重新探讨和解释,引导人们反思什么是冷战?它如何主导了战后数十年?是什么力量维持它并导致它最终结束?奥德·阿恩·韦斯泰德编辑的《重评冷战——方法,解释,理论》收集了1998年夏在挪威诺贝尔研究所召开的国际学术讨论会的16篇论文。这次会议邀请了来自美、英、俄、挪的世界上一些最著名的冷战史研究专家与会,对冷战进行重新审视。在这次会议上,有的学者对约翰·加迪斯的观点提出挑战,认为他走得太远,已危险地退到了正统派的立场。也有的学者认为说新冷战史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或一种“学派”为时尚早。新冷战史是冲突结束后,在可以接近华沙条约集团国家档案形势下所写的冷战史。帕特里克·M·摩根和基思·L·纳尔逊合编的《重评冷战:东西方冲突中的国内因素和对外政策》共收录了8篇论文,这些论文运用国际关系有关理论,从1920年代苏联对外关系中的内外因素、斯大林原子外交中的国内因素、1953—1964年苏联对德政策的多种动力、尼克松、基辛格与缓和的国内因素等各个方面深人探讨了冷战期间美、苏对外政策所受的国内外因素的影响或国内外因素的相互影响。总之,重评冷战的浪潮方兴未艾。历史学家由于受时空条件与认识的局限,其任何研究成果都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尤其在冷战的一方处于十分封闭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即使在今天,封闭的匣子也并未完全打开,只是露出了冰山一角。对冷战的重评、反思实际上是冷战史研究的深化。因此可以断言它还必将继续发展下去。
  (3)对冷战起源的再探讨。对冷战起源的研究是冷战史研究永恒的课题,自从冷战爆发以来这一研究经久不衰。冷战结束后由于前苏联东欧集团档案材料的解密,更激发了人们的研究热情。前文所说的“冷战史新研究”其核心便是对冷战起源的重新探讨,用前苏东集团的材料来判明冷战发生的责任问题。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加迪斯。他在《我们现在知道了》一书中指出:“新冷战史正把我们带回到一个旧的回答:只要斯大林统治着苏联,冷战不可避免……我们了解的越多,越感到不能把斯大林的对外政策与他在国内的所作所为乃至个人行为区别开来。”这种观点实际上和正统派“冷战是斯大林的战争”之观点如出一辙,因此得到不少学者的响应,成为近年来颇为流行的观点。但也有学者不同意上述看法。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安德斯·斯特凡松就批评这种观点缺乏对美国意识形态的理解,认为如果不是因为一个特定的美国的世界观,就不会有冷战,冷战是“美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