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 节
作者:溜溜      更新:2022-10-03 20:11      字数:4983
  所癫痫治疗中心。
  如果派蒂·威尔森都能有这样的成就,那么身心健全的我们不是应该有更大的发挥?
  (马克·汉森)
  人定胜天
  胜利的道路是这回曲折的……像山间小径一样,走这条路的人需要耐心和毅力。累
  了就歇在路边的人是不会得到胜利的。
  ——尼克松
  有一所位于偏远地区的小学校由于设备不足,每到冬季便要利用老式的烧煤锅炉来
  取暖。有个小男孩每天都提早来到学校,将锅炉打开,好让老师同学们一进教室就能享
  受到暖气。
  但有天老师和同学们到达学校时,愕然发现有火舌从教室冒出。他们急忙将这个小
  男孩救出,但他的下半身遭到严重灼伤,整个人完全失去意识,只剩一口气在。
  送到医院急救后,小男孩稍微恢复了知觉。他躺在病床上迷迷糊糊地听到医生对妈
  妈说:“这孩子的下半身被火烧得太厉害了,能活下去的机会实在很渺小。”
  但这勇敢的小男孩不愿这样就被死神带走,他下定决心要活下去。果然,出乎医生
  的意料,他熬过了最关键的一刻。但等到危险期过后,他又听到医生在跟妈妈窃窃私语:
  “其实保住性命对这孩子而言不一定是好事,他的下半身遭到严重伤害,就算活下去,
  下半辈子也注定是个残废。”
  这时小男孩心中又暗暗发誓,他不要做个残废,他一定要起身走路。但不幸的是他
  的下半身毫无行动能力。两条细弱的腿垂在那里,没有任何知觉。
  出院之后,他妈妈每天为他按摩双脚,不曾间断,但仍是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虽
  然如此,他要走路的决心也不曾动摇。
  平时他都以轮椅代步。有天天气十分晴朗,他妈妈推着他到院子里呼吸新鲜空气,
  他望着灿烂阳光照耀的草地,心中突然出现一个想法。他奋力将身体移开轮椅,然后拖
  着无力的双脚在草地上匍匐前进。
  一步一步,他终于爬到篱笆墙边;接着他费尽全身力气,努力地扶着篱笆站了起来。
  抱着坚定的决心,他每天都扶着篱笆练习走路,走得篱笆墙边都出现了一条小路。他心
  中只有一个目标:努力锻炼双脚。
  凭借着如钢铁般的意志,以及每日持续的按摩,他终于靠着自己双脚站起来,然后
  走路,甚至能跑步。
  他后来不但能走路上学,还能和同学们一起享受跑步的乐趣,到了大学时,他还被
  选入了田径队。
  一个被火烧伤下半身的孩子,原本逃不过死神的召唤,原本一辈子都无法走路跑步,
  但凭着他坚强的意志,跑出了全世界最快的成绩。
  (伯特·杜宾)
  卷六 克服障碍(之二)
  她拯救了219人
  只要肯付诸行动,不怕碰钉子,而且有毅力坚持下去,天底下没有做不到的事。
  贝蒂·杜丝代女士一生行善,她的事迹至今仍令人津津乐道。1975年4月,越战打
  得正激烈时,她决心拯救400个当地的孤儿,以免他们流落街头;先前她已收养了5个越
  南孤女,而她的前夫,派屈克·杜丝代曾有过一次婚姻纪录,他与死去的妻子早已育有
  5名子女。
  汤姆·杜利1954年曾在越南担任美军的海军医官,他帮助过不少难民逃离战火。贝
  蒂表示:“汤姆·杜利是我心目中的伟人,他改变了我的一生。”由于受到杜利著作的
  影响,当时贝蒂拿出她所有的积蓄,利用假期前往越南,到当地的医院或孤儿院服务,
  次数多达14次。她曾在西贡一家由一名阮太太负责的“快乐地”孤儿院服务,与院里的
  孩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后来,阮太太在贝蒂的协助下逃离了越南,前往美国乔治亚州,
  与她的10名孩子同住。
  贝蒂个性积极,有了困难就会想办法解决。当她知道这400名孤儿即将面临无家可
  归的困境后,她立刻打电话给阮太太,表示她会赶去越南,收养全部孩子,把他们带到
  美国来。这是项相当艰巨的目标,但贝蒂下定决心要救出这些孩子。她的这段事迹后来
  还被拍成电影《快乐地的孩子》,贝蒂一角由雪莉·琼斯饰演。
  她开始四处奔波,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筹集必要的经费,包括接受捐款。她坚定地
  表示:“我要让这些孩子在美国温暖的基督教家庭中成长,绝不让他们受到战争的摧
  残。”这个信念是她最大的动力。
  某个星期天,她由乔治亚州的班宁堡出发,前往越南,经过两天的行程,抵达了西
  贡。一踏上越南的土地后,她开始马不停蹄地四处协调,希望能克服种种障碍,在周六
  早晨前将400名孤儿顺利地送上飞机。但就在她抵达时,当时社会福利局的官员临时通
  知她,他们只能核准10岁以下的孩童离境,而且这些孩子还必须有出生证明。然而这些
  战时孤儿能保住小命就算很幸运了,哪有可能拿到什么出生证明呢?
  贝蒂硬着头皮,到当地医院的小儿科部门,为够资格的219名孩童争取出生证明。
  她回忆道:“我根本不知道这些孩子的亲生父母、出生日期和地点,我只好全部自己编
  造。”这是这些孩子安全离开此地的唯一希望,若是错过这次机会,他们就只能永远陷
  在此地了。
  贝蒂接着得为孩子安排住处而伤脑筋。她打电话给班宁堡的军方,请求支援,但遭
  到拒绝。她转而向陆军上将陈情,也碰了一鼻子灰。最后她只好求助于陆军最高长官,
  无论她如何强调这件事有多急迫与重要,长官仍是不肯给予正面答复。然而贝蒂并不灰
  心,她为此事已付出如此多的心力,绝不能这样半途放弃。她知道长官也是乔治亚州人,
  所以她打电话给长官的母亲,恳请她助一臂之力。果然隔天晚上,长官亲自来电向贝蒂
  表示,他已安排好班宁堡的学校,可暂时让这些孩子栖身。
  虽然住宿的问题解决了,但更大的挑战是如何将这些孩子带离越南。贝蒂一抵达西
  贡时,便立刻请求美国驻当地的大使马丁先生,协助她安排交通工具,好将孩子带走。
  因为贝蒂原本打算包下一架泛美班机,但保险公司大幅提高保费,她实在无力负担。马
  丁大使表示,如果贝蒂能将孩子的离境手续办妥,他将全力支持。最后当地政府官员终
  于签署了文件,马了大使决定安排两架军机,将这200多名孩子送离越南境内。
  这些孤儿因为缺乏照顾,个个营养不良,面有病容,而且他们从未离开过孤儿院,
  对外界的一切都十分害怕惶恐。在等待离开的几天内,贝蒂召集了美国士兵和义工来帮
  忙照顾这些孩子。终于在那个美丽的星期六早上,200多名孩童离开了越南,飞向另一
  块和平的土地。每位来送行的义工见到这一幕都深受感动,他们含着眼泪和孩童告别,
  心中充满了喜悦及安慰。
  由于军机只将孩童送到菲律宾,于是贝蒂必须承包另一架飞机。虽然她得负担
  21000美元的费用,但为了这些孤儿,她这个腰包掏得心甘情愿。情势若不是如此急迫,
  贝蒂其实有机会争取到免费飞行。但她一刻都不愿拖延,决定尽快采取行动。
  这些孩子在抵达美国一个月内都纷纷找到收养的人家,而某些残障孩童也在宾州约
  克的卢森伦慈善安排下,寻得合适的寄养家庭。
  贝蒂的这些善行再次地证明了一件事:只要肯付诸行动,不怕碰钉子,而且有毅力
  坚持下去,天底下没有做不到的事。
  正如汤姆·杜利医生说过的一句话:“不平凡之事都是成就于平凡人之手。”
  (杰克·坎菲尔、马克·汉森)
  你要帮我吗?
  父母之爱如同太阳一样……当孩子受到邪恶的诱惑,眼看就要堕落于黑暗世界的时
  候,父母的爱一定能成为支持孩子们走出深渊的力量。
  ——池田大作
  1989年,一次8。2级的地震几乎铲平美国,在不到4分钟的短短时间里,3万人以上
  因此丧生!
  在一阵破坏与混乱之中,有位父亲将他的妻子安全地安置好了以后,跑到他儿子就
  读的学校,而触目所见,却是被夷为平地的校园。
  看到这令人伤心的一幕,他想起了曾经对儿子所作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事,我
  都会在你身边。”至此,父亲热泪满眶。面对看起来是如此绝望的瓦砾堆,父亲的脑中
  仍记着他对儿子的诺言。
  他开始努力回想儿子每天早上上学必经之路,终于记起儿子的教室应该就在那幢建
  筑物,他跑到那儿,开始在碎石瓦砾中挖掘搜寻儿子的下落。
  当父亲正在挖掘时,其他悲伤的学生家长赶到现场,心头纷乱地叫着:“我的儿子
  呀!”“我的女儿呀!”有些好意的家长试着把这位父亲劝离现场,告诉他“一切都太
  迟了!”“他们全死了!”“无济于事的”,“回家了!”“算了吧!”“面对现实,
  你无能为力的”,“你这样做只会使事情更糟”,面对这种劝告,这位父亲只是一一回
  答他们:“你们要帮助我吗?”然后依然继续进行挖掘工作,一瓦一砾地寻找他的儿子。
  不久,消防队队长出现了,也试着把这位父亲劝走,对他说:“火灾频传,处处随
  时可能发生爆炸,你留在这里太危险了,这边的事我们会处理,你快点回家吧!”而父
  亲却仍然回答着:“你们要帮助我吗?”
  警察也赶到现场,对着父亲说:“你既生气又心乱,这该结束了,你正在危害他人,
  回家吧!我们会处理一切的。”这位父亲依旧回答:“你们要帮助我吗?”然而,却没
  有一个人帮助他。
  只为了要知道亲爱的儿子是生是死,父亲独自一人鼓起勇气,继续进行他的工作。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挖掘的工作持续了38小时之后,父亲推开了块大石头,听到
  了儿子的声音。父亲尖叫着:“阿曼!”他听到了回音“爸爸吗?是我,爸,我告诉其
  他的小朋友说,如果你活着,你会来救我的。如果我获救时,他们也获救了。你答应过
  我的。‘不论发生什么事,你都会在我身边’,你做到了,爸!”
  “你那里的情况怎样?”父亲问。
  “我们有33个,其中只有14个活着。爸,我们好害怕,又渴又饿,谢天谢地,你在
  这儿。教室倒塌时,刚好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洞,救了我们。”
  “快出来吧!儿子!”
  “不,爸,让其他小朋友走出去吧!因为我知道你会接我的!不管发生什么事,我
  知道你都会在我身边!”
  (马克·汉森)
  再一次
  若能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所有的人,那岂不是一种真正的伟大吗?
  ——池田大作
  英国19世纪的某本小说曾描写过以下的一个场景:在威尔斯某个小镇,每年一到圣
  诞夜,镇上所有的居民便会聚集到教堂祷告。这项传统已经沿袭近500年了,午夜到来
  前,他们会点起蜡烛,唱着圣歌和赞美诗,然后沿着一条乡间小径,走到几里外的一栋
  破旧小石屋。他们接着在屋里摆起马槽,模仿当年耶稣诞生的情景,然后众人怀着虔诚
  的心情,跪下祈祷。他们和谐的歌声温暖了12月凛冽的寒风,只要是能走路的人,都不
  会错过这场神圣的典礼。
  镇上的居民都相信,只要他们在圣诞夜满怀信心地祈祷,那么在午夜来临的那一刻,
  耶稣基督会在他们眼前复活。500年来,他们世世代代到这小石屋里祈祷,但每一年他
  们都失望而归。
  书中的主角被问道:“你真地相信,耶稣基督会再次在我们镇上现身吗?”
  他摇了摇头说:“我不相信。”
  “那你何必每年都去小石屋呢?”
  “阿,”他笑着回答:“万一耶稣真地复活,而我没亲眼目睹,那我不是会遗憾终
  身?”
  也许这个主角的信心不那么坚定,但他毕竟仍抱着一线希望,正如新约圣经上所说
  的,只要我们心中有像芥菜种般微小的信心,就有机会敲开天国之门。同样的,当我们
  面对调皮捣蛋的小孩,惹是生非的少年,酗酒闹事的亲人,性格乖张的同事,整日愁眉
  苦脸的朋友……,我们也必须像书中主角一样怀抱着那一点最后的信心。告诉自己:
  “试一次,也许下一次情况就会有所改变。”
  我们会接触到一些他人认为无可救药的人,也许我们会以先入为主的观念,判定他
  们不可能有任何改变或长进。如果我们能存着一丝希望,或许就能扭转乾坤,获得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