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 节
作者:青涩春天      更新:2022-09-26 14:28      字数:4829
  俊?br />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皇帝都不如朱元璋那样勤俭、勤奋,对贪污深恶痛绝,但也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如他那样嗜杀成性。
  这是一幅很具讽刺意味的图画,上面是父亲举着大刀屠戮大臣,下面却是儿子捧着〃仁义〃二字仔细研读。而另一幅图画却是,父亲在背后藏着带血的刀给儿子讲解明君之道,儿子却偷偷地看到了父亲背后那把滴着鲜血的刀。
  朱元璋是皇帝,如日月当空,一言一行都会对天下百姓具有示范作用。更何况是离他非常近的太子呢。这个农民皇帝自己也是很矛盾的,他后来一定要杀宋濂,无非是因为看到宋濂把自己的儿子教育成一个愚懦的书生才大动肝火。
  但是,他是个永远不会在自己身上找错的人,他认为太子之所以变成后来那副〃德性〃,完全是因为宋濂和宋濂那样的儒生们。
  如果刻薄一点来猜测,朱元璋这个农民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儒家那一套仁义到底是什么。他很可能以为,作为一个好皇帝必须要读儒家的东西,而儒家的东西就是为帝王存在的。
  他的良苦用心并没有让自己满意,因为朱标从儒家那里搬来的东西在他看来,与现实格格不入。现实是残酷的,人心是凶险的。想要让现实风和日丽,想要人心不再凶险,只有以更现实的态度来对待现实,以残酷的手段来将人心摧毁。
  他从胡惟庸案开始,大肆屠戮功臣,而他的儿子却对他所做的一切表示不满。他的苦心在这个时候成了苦水,一个劲地向他心里灌。
  》 》 》 从政后的仁慈
  确切地说,朱元璋的苦心变成苦水是洪武十年(1377年)以后的事。这一年,朱标二十三岁,二十多年的儒家教育已经把他塑造成一个温文儒雅、具备帝王德行的年轻人了。朱元璋觉得时机已到,自己又年老,便让太子开始增加些实践的机会,熟悉朝政,锻炼才干。这样,朱标就开始了他的从政生涯。这一年,朱元璋下诏,传令即日起一切政务,除了重大事情要请示自己外,其他事情皆由太子处理。从此,朱标开始和群臣见面,听取并裁处朝廷各部门的报告。
  但朱元璋对太子受的二十多年教育还是不放心,他向朱标提出了治理国家的四条原则:〃一是仁,能仁才不会失于疏暴;二是明,能明才不会惑于奸佞;三是勤,只有勤奋,才可避免贪图享乐;四是断,只有当机立断,才可不被固有的规矩所束缚。〃同时,他告诉朱标,要做到这四点,只有靠经常锻炼,大胆实践,方能心领神会,办起事情来才能游刃有余。
  我们仔细看这四字箴言,发现只有第三个字,朱元璋做到了。他滥杀大臣实为不仁。被杀死的大臣之获罪,都是他从小道听来的消息,是为不明。至于断,他经常将朱标判决过的判决书修改。所以,他在后来对朱标的训谕中,只强调〃勤〃。
  〃我从当皇帝以来,从来不曾懒惰,一切事务,惟恐处理得有丝毫不当而辜负了上天之所托。我天不亮就上朝,夜深时方安歇,这些你都见过。你若能体会我的辛苦,学着我的样子从政,实在是我大明社稷之福。〃
  朱标从政以来,其二十多年所学之仁义礼孝开始慢慢地渗上来。孝敬父母,对兄弟友爱,对大臣们以礼相待。朱元璋的妻子马皇后死之时,朱标悲痛欲绝。他的弟弟晋王朱?人很聪明,但骄纵不法,朱元璋总觉得这个小子要反,就想把他废掉。不久,有人告发晋王有反意,朱元璋大怒。
  朱标出于对弟弟的关心和爱护,极力在朱元璋面前为晋王求情,朱元璋这才打消了念头。但对晋王仍旧不放心,就命朱标巡视陕西的同时将他带回京城来。朱?回到京城后,朱标又在父亲面前求情,又劝弟弟认错,朱元璋这才放了朱?。
  在这件事上,朱元璋虽然对朱标的友爱之情很满意,但他总觉得朱标太过于仁慈了。他曾问朱标,〃如果你弟弟真有反意,该当如何?〃
  朱标回答:〃以仁爱感化他。〃
  朱元璋拍案大怒,〃他若有仁爱,怎么会反!〃
  在后来的日子里,朱标对兄弟之间的感情更是让朱元璋理解不了。朱文正,本是朱元璋的义子,经常受到朱元璋的责罚,每当朱元璋要责罚他时,朱标都会及时地出现,并且还把马皇后请出来。这种仁慈虽然在朱元璋那里不被看好,但却赢得了兄弟们和诸大臣的爱戴。
  在后来的日子里,朱元璋与朱标越来越不合拍。就如同一个书生和一个屠夫站在一起治理国家一样。朱元璋常常为此而发无明之火。
  有一种说法是,在后来朱标从政的岁月里因为总和父亲唱反调,朱元璋想废黜他,而改立燕王朱棣。这恐怕是燕王进北京后为自己脸上贴金。我们看下面这一段事情就知道,此说法是胡说。
  朱标死后,朱元璋的心情可想而知。白发人送黑发人已经是惨不忍睹了,更何况他缺少了一个接班人。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六十五岁,他没有精力再培养另一个接班人了。皇位到底该传给谁,他真的不知道。
  朱标死的这年九月,朱元璋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册立只有十六岁的皇长孙允炆为皇太孙,这就是后来的建文帝。
  如果他想把皇位传给燕王朱棣,何必要等到朱标已死五个月后才册立皇长孙为皇太孙呢?这一年很快就过去了,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春节,朱元璋看着来向自己请安的允炆,脑袋里一片空白。
  这个生长在深宫里的皇太孙,年幼而又文弱,在他死后能否支撑起朱氏江山,还是个未知数。在朱元璋看来,他和太子朱标没有太大区别。
  做爷爷的只好再为孙子打算,他决定把最后几个残存的元勋宿将彻底铲除。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他制造了蓝玉案,前后杀人多达两万人。
  为了提高孙子的地位,爷爷命礼部制定亲王相见礼,规定:凡伯叔见天子,在朝行君臣礼,便殿行家人礼,天子居中南面坐,诸王分列坐于两侧。两年后,他又更定了皇太子、亲王等封爵册宝的制度。
  他想用这种形式上的规定,来勾画出等次分明的君王高高在上图。事实上,这幅图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他还在。等他一死,这幅图就被朱棣撕碎了。
  我们之所以要说上面这一段史实,只是想说明一点:无论朱元璋对从政后的太子朱标有多么不满,但只是施政手法上的不满,对于这位太子,他是一心想让他坐上皇帝位的。
  》 》 》 兄弟之间
  1367年,朱元璋为当时已经出生的七个儿子正式取名,在祝告太庙中,他写道:〃维子之生,父命以名。典礼所重,古今皆然。仰承先德,自举兵以来,渡江生子七人。今长子命名曰标、次曰樉、曰?、曰棣、曰?、曰桢、曰?,敢告之。〃
  第二年正月初四,皇宫中举行了极为隆重而又烦琐的登基仪式,朱元璋称帝,建元洪武,并且册封正妻马氏为皇后,朱标以长子身份被册立为太子。登基仪式和册封仪式结束后,老二朱樉先同几位弟弟一起去祝贺了母后马氏,然后又拜贺了朱标。在一片礼乐声中,由他代表大家念贺词:〃小弟兹遇长兄皇太子荣膺宝册,谨率诸弟诣殿下称贺。〃朱标在众目睽睽之下将弟弟搀起。这一切看上去像是演戏,但这戏却不得不演。从这以后,以前无论多么相处无间的兄弟,也有了名分,他们和朱标之间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是君臣关系了。
  大家都是一个父亲生的,凭什么他就是皇帝,而我却是臣子呢?这是许多没有成为太子的人的想法,虽然这种想法很愚蠢,但国家开创之初,论功劳,似乎谁都可以拿出点来提上一提。
  朱元璋自然明白这一点,他之所以这么早就立太子也正是想让他们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后来,他将二十多个儿子陆续册封为王,有一个目的是为了在外保护大明江山稳固,另一个目的就是希望这些儿子即使当不成皇帝,也可以享受到皇帝所享受的一切。
  有一次,朱元璋问太子朱标:〃汉时七国叛乱错在谁?〃
  朱标回答:〃罪在七国。〃
  朱元璋摇头,我们不知道他是否读懂了那段历史,还是有意地为他所册封的那些儿子们辩护,总之,他斥责朱标道:〃这是讲官的偏执之说。〃
  朱标不语,朱元璋给他讲道:〃当初汉景帝为太子时,曾杀了吴王的儿子,吴王从此怀恨在心。汉景帝登基后又听信晁错之言,轻易黜削诸侯土地,七国之变由此而生。〃
  朱标想不到父亲对历史的理解居然是这样的,只有佩服的分了。
  朱标自然也按照父亲的教导对待自己的兄弟,前面讲过,兄弟有错,他就劝他们改正。父亲一旦想对兄弟们进行惩罚,他就劝父亲不可如此。
  就在朱标对兄弟们友爱的时候,他的四弟朱棣已经开始提升自己影响力的活动。
  大将军蓝玉与太子朱标往来很亲密。蓝玉在北征时看到燕王朱棣的行止,深感不安,回来后对太子说:〃我看燕王在他的封地里实在是太有威风了,其行止不亚于皇帝。我还听说燕地有天子气,愿殿下细心防备,免生不测。〃太子为人生性忠厚,不愿生事,就对蓝玉说:〃燕王对我十分恭顺,决不会有这样的事。〃蓝玉见太子不信,只好自找台阶说:〃我蒙受殿下的恩惠,所以才秘密地告诉你涉及利害的大事。但愿我说的不对,不愿被我言中。〃
  后来事实证明,蓝大将军果然言中。但还好,朱标已不在了。如果朱标还在,肯定不会如建文帝一样下撤藩书,但燕王肯定也要反。
  第四  礼让有道
  太子刘强 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谦让之路
  没有了宫廷斗争与太子争斗的东汉光武,却出了一次刘强让太子事件,在让人费解的同时也让一些人觉得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合乎情理的。出于这种想法的人也患了刘强所患的精神疾病,把一般规律当成了必须该发生的普遍规律。
  没有人逼迫他,包括他的父亲刘秀;也没有人暗示他,包括他的弟弟刘庄;完全是他出于本意而主动让出了太子之位。这个人就是后来的东海恭王,东汉光武帝的太子刘强。《后汉书》评价其为〃谦谦三让,实惟恭王〃。和后来的李成器让太子位相比,他的〃让〃更使人觉得不可思议。他完全有能力做好东汉的第二代皇帝,也有这个资格。他死后的丧礼仪式近于帝王,但丧礼的节俭又和平民百姓相同。各种原因,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 》 》 身后殊荣
  公元58年,光武帝刘秀死的第二年,当时东汉的〃东海王〃刘强病逝,年仅三十四岁。临终前,刘强给弟弟汉明帝刘庄写了一封信,读来让人泪水顿下,心脏绞痛。
  我蒙受父亲和兄弟们的恩遇,得到了两国的封地,还有超越礼制的宫室礼乐。你们所做的一切让我今生无以回报。由于我没有保重身体,常年患病,让皇太后和皇帝担忧,频频地派来太医看望,我想用语言来表达我的感激,但所有语言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我很惭愧。我死后,请皇上照顾我的儿女,为我的女儿们找到一个好丈夫。如今父亲去世,皇上一定要加意孝顺母亲,在饮食起居上定要让母亲满意。另外,向其他的弟弟们辞别,从此,永远不能再相见了。
  汉明帝和母亲阴丽华读了这封信后,失声痛哭。他失去了一位好哥哥,如果不是这位哥哥把太子之位让给他,他怎么能有今天?!
  他忍住悲痛,下令以皇帝的仪仗为刘强举行隆重的葬礼,他亲自和皇太后出洛阳津门亭发哀。又特遣司空持节主持刘强的治丧事宜。并要求诸王诸公主诸外戚诸侯必须参加。刘庄所做的一切大概也算是对兄长礼让太子的回报与奖赏吧。
  汉明帝对这个哥哥太了解了,谦恭、节俭,事事小心谨慎。所以,在以天子之礼为刘强治丧的同时,又特别诏令不许厚葬。要求随葬之物一律从俭,以彰刘强独行之志。
  所以,挖到刘强墓的盗墓者们气得直想骂娘,因为里面的陪葬物品和老百姓死后的陪葬物品没有什么区别。
  刘强的品德与经营东海的作为在东汉皇族中影响深远,几代皇帝对他都甚为怀念。后来的汉章帝、汉安帝都到过刘强陵墓所在地鲁城祭祀过这位一直活在他们心里的祖宗。特别是明帝刘庄,在这位天子心里,长兄刘强的言谈举止始终在他脑海里萦绕。刘强去世五年后,明帝到鲁城住了一个多月,以示对哥哥的怀念。九年后,明帝又诏广陵侯和他的三个弟弟一同到鲁城的陵墓祭祀这位哥哥。
  如果我们仔细读那段关于东海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