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 节
作者:随便看看      更新:2022-09-12 17:16      字数:4833
  恐怖政策是何等的错误。正是这些政策不久便把我们抛进世界大战中去。”)一次冒犯来了
  ,另一次又来。这一次的冒犯者系罗斯福总统:他同时致电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刚侵略阿尔
  巴尼亚),呼吁他们保证不再进一步侵略。“您曾一再断言,您与德国人民并无战争的愿望
  ”,罗斯福对希特勒说,“这如果属实,那就无需战争。”
  这可惹了希特勒。4月28日,他对此作了回答。他的演说从未有过如此多的听众——
  不但在全德和欧洲进行广播,而且还通过主要的广播网在美国转播。与希特勒在维也纳时的
  景况相比,这是无法令人相信的:那时,希特勒愿意给任何愿意听的人讲演——假若树木能
  听,他也愿意。那时,他的听众常对他之所云置之不理,或取笑他。现在,世界在发抖。
  听众如此之多使他受到了鼓舞。威廉夏伊勒就发现,元首从未如此雄辩过。讲演一开始
  ,他便为他的外交政策辩护。
  他不但辩护得很成功,而且还转而谴责英国的外交政策。他攻击说,英国的外交政策废
  除了他们1935年的海军条约的基础。这是没有想到的:他自己当年如此急于求得的条约
  ,一下子被取消了。接着,他又对波兰进行毁灭性的攻击,取消了波德互不侵犯条约——原
  因是,波兰人“单方面侵犯了”它。
  希特勒撕毁了两个条约后,又在继续宣称,只要条款平等,他欢迎重新谈判。“想到这
  个情景”,他说,“谁也没有我高兴。”
  这阵大脑体操确实做得非常出色的,却又被他对罗斯福的攻击所超过。这个攻击——至
  少是为了取悦于德国听众——是讽刺和挖苦的杰作。这是早年的希特勒,是酒吧间侍者和辩
  论者的希特勒。他将罗斯福总统的电报逐点予以反驳,像中学校长那样,逐点将之抹去。他
  的重重的讽刺和挖苦,令国会内人人听来顺耳;每次反驳后,笑声和鼓掌声一次高过一次。
  带头捧腹大笑的是会议主持者戈林。(B在纽伦堡审判期间,把这个讲演的电影再次放给戈
  林看时,他再次大笑不止。)当元首最终接触到总统要求德国应保证不再进行侵略的问题时
  ,他的回答是嘲笑和反击——这使人笑得更加开心——却未能回答这个问题:他是否会侵略
  波兰?
  这篇演讲的目的,与其说是说服敌人,倒不如说是为了满足他的手下。他所需要的是时
  间,以使波兰问题获得有利的解决。他觉得,自己的讲话已达到了目的,便跑进他的半官方
  别墅贝格霍夫隐居起来。在尔后的酷夏中,他一点儿也不愿触及波兰,但对于俄国,他却张
  口就来。克莱斯特一边喝茶一边狡猾地提出的初步友好的问题现正发展为真正的热恋。在爆
  炸性的国会演说后不久,在苏联报纸的后版上出现了一条似乎不惹人注目的消息:马克西
  姆·李维诺夫的职务已由V·M·莫洛托夫接替。这是一条耸人听闻的消息,最欣赏它的莫
  过于德国大使馆了。当晚,德国的临时代办便打电报给威廉大街说,外交委员会未对此事做
  出解释,但李维诺夫(他的夫人爱维是英国人)之被解职看来是他与斯大林之意见分歧的结
  果。李维诺夫本人系反对轴心国的集体安全的象征,他的下台因而意味着斯大林已放弃了这
  条路线。犹太人李维诺夫被非犹太人替换一事表明,对英国之初步建议业已不相信的斯大林
  ,已将大门向其在柏林的反犹伙伴打得更开了。然而,有件难堪的事不但俄国人对希特勒瞒
  着,就连他自己的外交官员也对他瞒着:莫洛托夫的妻子是犹太人。
  听到李维诺夫被莫洛托夫替换的消息,希特勒如同“中了炮弹”。希特勒与斯大林,两
  人均强烈憎恨和恐惧犹太人,这是共同的。此外,长期以来,希特勒就对斯大林的残忍多少
  有点儿佩服。即使如此,希特勒仍不相信与斯大林合作是明智的。5月10日,他将一名俄
  国事务问题专家召至贝希斯特加登,研究斯大林是否准备与德国达成真正的谅解一题。具有
  20年对苏经验的古斯塔夫·希尔格,现在德国驻莫斯科大使馆任经济随员,他听了这个问
  题后,不禁多少吃了一惊。希尔格“向希特勒提供了一个自1933年以来德苏关系的小结
  。他提醒希特勒,在斯大林上台后的头几年中,苏维埃政府曾常表示希望能维持旧日的友好
  关系”,但又有所节制。他无非是在提醒希特勒注意斯大林在两个月前,在苏共党代表大会
  上所作的苏联没有理由与德国进行战争的声明罢了。令希尔格奇怪的是,无论是希特勒还是
  里宾特洛甫,谁都记不得斯大林讲话的内容。
  希尔格长篇大论地说明,苏联并不是一个军事威胁,因为她需要一个和平环境去搞经济
  建设。希尔格一走,希特勒便说,他自己已“有点儿俄国味道了”,还可能听信于俄国的宣
  传。“不过,如果他是对的,我便不能同意斯大林的和平建议。我必须尽快中断那个巨人内
  部巩固的过程。”他令里宾特洛甫在对苏关系中原地踏步。
  斯大林则令阿斯塔霍夫恢复对德的贸易谈判。5月20日,莫洛托夫插手这一谈判,把
  德国大使冯·舒伦堡请到克里姆林宫。平常脸孔冷峻的莫活托夫,此次却成了和蔼可亲的主
  人。但是,在亲切的外表下却埋藏着一副铁石心肠。正式谈判一开始,他便抱怨说,希特勒
  显然不太愿意签订新的经济协议,这给苏联人一种印象,就是说,德国人并非真心诚意,而
  是出于政治上的原因,在谈判中玩弄花招。
  元首更关心的是加强他与墨索里尼的关系,至少目前是如此。墨索里尼对阿尔巴尼亚的
  突袭虽然使他难过(希特勒要的是取乐,而不是真干),但自那时以来,他一直在与意大利
  谈判,以缔结一个更有约束力的轴心条约。此条约于5月22日签订,仪式还相当隆重。它
  被称为《钢铁条约》,把意大利的命运和德国的命运无可挽回地捆在一起。对希特勒而言,
  这项条约系外交胜利的产物,因为它保证,在战争期间一方“将用其海陆空三军的全部力量
  ”支援另一方。令人难于相信的是,由于急于取悦于希特勒,墨索里尼甚至未让其内阁或政
  治和法律专家们去核对条文内容——此条约甚至没有明文规定:只是在遭敌进攻时本条约才
  有效。这样,墨索里尼便大意地把意大利的命运置于他的伙伴的掌心。
  这条约的签订,好像使希特勒拿到了冒险发动战争的许可证似的。次日,信心十足的元
  首便把高级军官召至总理府内的书房。他解释说,解决德国经济问题的方法与德国和波兰的
  分歧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泽根本不是争执的目标。这是我们向东扩大生存空间的问题,也
  是取得食品供应和解决波兰的争端的问题。”
  因此,波兰(尽管与德国有友好条约)必须被消灭。“我们不能重复捷克事件”,他警
  告说,“那会出现战争的。我们的任务是孤立波兰。”只有在西方不参战的情况下,对波兰
  一役才能告捷。因此,他把发布进攻令的最后权力保留在自己手中。“这若办不到,那还不
  如进攻西方,并同时将波兰解决。”
  他的矛盾言辞,令听众摸不着头脑。正在此时,忠实的凯特尔自我解释说,元首的意思
  不外乎是要向各将领表明,他们的疑虑是没有根据的,战争不会真的爆发。希特勒还说,他
  作一勇敢预言,要与英法打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我们可轻易逃脱的想法是危险的,
  不会有这种可能性。我们必须破釜沉舟,同时,这也不再是什么正义和非正义的问题,而是
  关系到八千万人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基本的目标是让英国屈服。“我们不会被迫进行战争
  ”,他说,“但是,我们无法避免一场战争。”
  这决不是着了征服迷的某人的胡言乱语,而是一次招供:不进行战争,德国不能再作为
  一个大国继续下去。只有东方无穷无尽的资源才能拯救帝国;另一个选择,即与西方将就下
  去,却包含着各种风险,而这是不能接受的。如果他向世界暴露真相,就是说,他一直在恫
  吓和逃避战争的较量,那末,德国的威信和力量就会像泄气的气球,很快消失。
  众人步出冬园时,凯特尔和雷德尔可能除外,大家都非常震惊。元首呢,则神彩奕奕地
  跑到上萨尔茨堡躲难去了。中途还在奥格斯堡停留,观看了当地演出的《罗安格林》。即使
  在贝格霍夫休息,希特勒也在探讨与东方达成交易的可能性。
  对英国在莫斯科谈判一事,虽然他令舒伦堡“要坐得住”,自己反而坐立不安了。假若
  他们先行与布尔什维克签订了协定,那该怎么办?果真如此,德国入侵波兰时,斯大林会采
  取什么行动?这,他必须搞清楚。5月26日,里宾特洛甫向舒伦堡发出指示,要他通知莫
  洛托夫,如果希特勒能得到保证,即苏联已在事实上放弃了反对德国的咄咄逼人的态度(如
  同斯大林在最近的讲演中表明的那样),那末德国将放弃其先前反对共产国际的政策。如果
  作到了这点,那末,“考虑使德苏的政治与外交关系平稳而正常”的时刻便到了。
  希特勒是愿意延长其生存空间的梦想的。他要舒伦堡说服莫洛托夫,让他相信德国根本
  无意扩张至乌克兰。对新近签订的《钢铁条约》,俄国人也用不着恐惧,因为它完全是针对
  英法两国的。舒伦堡又进一步获得指示,要他向莫洛托夫说明,如希特勒认为有必要对波兰
  动武,苏联也不会遭难。再者,与德国签约要更加实用得多,这一建议是诱人的。因为,在
  外交辞令后边,还明明白白地邀请苏联去瓜分波兰。英法两国不能或不会及时援救波兰的论
  点,对斯大林那样一个实用主义者说来,也是有吸引力的。
  由于这个建议是如此自发地提出来的,以致使威廉大街也出现了一些小惊慌。首先,里
  宾特洛甫将希特勒建议之内容通知了日本大使大岛,催促他向东京发电,请日本也同意此建
  议。在日本,批评大岛将军的人都把他看作是希特勒的应声虫。但是,如果需要的话,他会
  变得非常顽固不化的,他连电报都拒绝往家里发。他辩解说,任何一个轴心国若与苏联(虽
  未宣战,苏联的步兵和坦克却在满州——内蒙战线上与日军进行残酷的战争)达成协议,必
  然会使日本参加日德意同盟条约的全部机会丧失净尽,而日本的参加正是希特勒所希望的。
  里宾特洛甫没了主意,连忙打电话给阿托利科大使征求意见——他说,不是因为他是大
  使,而是因为他是俄国问题专家。阿托利科同意大岛的看法,认为轴心国若与克里姆林宫接
  近,俄国人便更容易在巴黎和伦敦“把货物吊起来卖”。
  苦恼的里宾特洛甫想必与身在贝希斯特加登的希特勒在电话里讨论过此事并取得了新的
  指示。当晚。里宾特洛甫便向莫斯科发出另一封电报,取消了先前主动向俄国人作的建议。
  冯·德·舒伦堡大使若未收到新的指示便不准轻举妄动。
  希特勒认为,接触的俄国人级别太高了,便令威兹萨克去探听阿斯塔霍夫的口风。3月
  31日,他按指示执行。从内容和语调上看,他们的谈话都让人恢复信心。元首于是便于当
  日晚些时候发电给舒伦堡。指示他一定要“与苏联进行谈判”。这封电报刚一发出,另一封
  又发了出去,建议恢复与俄国人进行的经济谈判。然而,斯大林的疑心超过了希特勒的疑心
  。到6月底,由于未取得重大成果,希特勒便下令中止谈判。双方似乎都急于要共度的密月
  也就告吹。
  斯大林所追求的西方,在达成协议方面,并不比希特勒更有所进展。在伦敦,由于克里
  姆林宫不愿认真谈判,哈利法克斯勋爵已忍无可忍。他向迈斯基抱怨说,什么都说不行,这
  并不是谈判。它“酷似纳粹对待国际问题的方法”。苏联于6月29日通过《真理报》对此
  作了回答。《真理报》的这篇题为《英美政府不愿在平等的基础上与苏联签订条约》的文章
  写得非常辛辣。苏联在迟疑的真正原因是,它积极地怀疑英国的目标是将它卷进对希特勒的
  一场战争中去,而自己则将军事上的损失减至最小。同样持怀疑态度的日本驻伦敦大使向东
  京报告说,据自己的印象,英国又与通常一样,在耍两面手法:用与苏联进行的条约谈判威
  胁希特勒,用与德国保持和平的计划反对斯大林。
  与此同时,希特勒整个夏季都躲在贝格霍夫,既不在外交界抛头露面,也不发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