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节
作者:沸点123      更新:2022-07-23 10:01      字数:4772
  ナ芸嗄哑独В薹ㄗ粤⒂谑澜缑褡逯帧U饽甑祝毖缶闳Α疤址ァ彼镏猩揭揽课髂暇г诠阒萁⒌幕しň徊痪茫髂暇б才懦饬怂镏猩剑しㄔ硕媸О堋V泄恼斡肿叩搅怂篮v那锇兹栽谔眯旨依锛乃蕹苑埂!暗笔背缘姆故俏姨冒⒏绲模皇俏业摹U饧纳模丫笔敝匦麓ザ疑缁嵛侍獾囊晌省擞肴酥叵档囊晌省!雹倏墒牵松缁岬闹种治侍猓雍未ρ扒舐獾拇鸢改兀?br />
  ①《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卷,第2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苦闷到了极点时,只有那无法排遣的悒郁陪伴着他:
  雪意凄其心惘然,
  江南旧梦已如烟。
  天寒沽酒长安市,
  犹折梅花伴醉眠。
  江南,童年,苦与乐,悲与欢,已如过眼云烟一去不返,然而却不曾忘却;以酒为友,寻求麻木,折梅为伴,高洁自许,也只是一种想象中的慰藉,一种在无限漫长的苦闷彷徨途程中的短暂的小驻,调子是颓唐的,愁苦的。
  在五四运动中
  1919年的春天,严重的民族危机笼罩着中国。在这存亡攸关的时刻,5月4日,北京的青年学生,从古城的四面八方汇集于天安门前,向中国和世界宣告:“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民族、领土、国家、主权,与华夏子孙息息相通,休戚相关。民族大义和爱国激情压倒了一切,凡是有血性的匹夫——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阶级、阶层、社团、派系,具有不同的志趣、爱好、观念、信仰——都在爱国主义的感召和激励下,奋起进行救亡图存的斗争。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这是北京青年的正义呼声。“挽救危亡,死生以之,义不返顾”——这是上海学生的庄严誓词。
  “誓保国土,誓挽国权,誓雪国耻”——它表现了天津学生的爱国义愤。“为国家,今罢市,救学生,除国贼”——它表达了上海商界的救亡心声。伟大的中国工人阶级,则誓作学商各界的后盾,“众心坚决,不可遏止”。他们表示:不是为了增加工资缩短工时,而是为了阻止列强侵略者把中国大好山河变成奴役中国人民的殖民地。
  五四时代是爱国志士辈出的时代,他们中的杰出人物,有倡导民主和科学以改造中国的陈独秀;有立志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中华”的李大钊;有以大声呐喊,医治“中国的昏乱病”的鲁迅;有“时时涤旧,染而新之”,以再造中华的毛泽东;有以使“中华腾飞”于世界为职志的周恩来;有以“新民”、“除暴君”为宏愿的蔡和森;有歌颂“火”与“凤凰”,以求“照彻世界”的郭沫若;有以“互助利群”来“谋求社会之改造”的恽代英,等等。瞿秋白也是爱国志士行列中杰出的一员。他心头久经压抑的火种,即刻同这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图存的大火连接在一起。他是俄文专修馆同学公推的学生代表,率领同学参加了5月4日天安门的示威游行和火烧赵家楼曹汝霖住宅的壮举。5月5日北京各专门以上学校学生实行总罢课。6日,各校代表会议讨论通过了组织大纲,宣布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正式成立。瞿秋白出席了这次会议,并且作为俄文专修馆的学生代表,担任学联的评议部议员。评议部的职责是议决学联的重大事项,各校不论人数多少,均出评议员二人。学联成立后,立即积极设法营救被捕学生。接着,又投入挽留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的斗争。5月14日,北京政府徐世昌被迫发表挽留蔡元培的指令,同时却下令挽留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北京政府还连下两道命令恐吓和镇压爱国学生,宣称“遇有纠众滋事不服弹压者,仍遵照前令,依法逮惩”。这就更加激起了青年学生的反抗。北京学联经过多次酝酿,在5月18日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从19日起,实行总罢课。
  瞿秋白所代表的俄文专修馆和他的朋友郑振铎、耿济之、瞿菊农等所代表的汇文大学、铁路管理学校等,都是北京学联的组成单位,他们经常在一起开会,进行爱国活动。瞿秋白、郑振铎等人所在的学校,单位虽小,工作却很难开展,郑振铎说他自己“领导不起来,特别是我几乎成了‘单干’。”①瞿秋白以阅历深,学识博,见解新见长,在这些年轻人中间,有“少年老成”之称。郑振铎说:“秋白在我们之中成为主要的‘谋主’,在学生会方面也以他的出众的辩才,起了很大的作用,使我们的活动,正确而富有灵活性,显出他的领导天才。”②
  ①②郑振铎:《记瞿秋白同志早年的二三事》。《新观察》1955年第12期。
  北京学生实行总罢课以后,大规模地开展了讲演、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活动。瞿秋白率领俄文专修馆的同学,冒着初夏的骄阳活跃在北京街头。由十人左右组成的讲演“十人团”尤其活跃,人烟稠密的商业区、游览区和庙会,是他们经常去的场所。讲演的题目有“爱国”、“青岛问题”、“争回青岛”、“国民自决”、“中国现在的形势是怎么样?”、“青岛交涉失败的原因”、“山东与全国的关系”、“青岛关系我国之将来”、“国民快醒”、“抵抗强权”、“日本的野心和中国救亡的法子”、“五月四日”、“亡国之痛苦及救国之方法”等等。他们的讲演是紧密地结合着现实斗争,进行反帝爱国宣传,对于促进群众的觉醒,推动爱国运动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市民踊跃听讲,听到痛切处,往往痛哭流涕。
  面对如火如荼的学生爱国运动,北京政府接连下令镇压。5月21日,徐世昌令“屠夫”王怀庆任步军统领,将北京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瞿秋白和朋友们的活动越来越富于斗争性和隐蔽性。他们经常在夜间开会,开会前悄悄地零散地溜进会场,散会后又分散着悄然离去。各个学校附近,都有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伪装成小贩、车夫、鞋匠等,监视学生们的行动。有的特务夜间埋伏在隐蔽的角落,学生走过,他会突然叫你的名字,你一答应,他们便蜂拥而上,把你抓走。他们用这种伎俩,抓走了一些同学。瞿秋白在斗争中学会了机警地对付敌人,他几次甩掉了跟踪盯梢的特务。一次,他被一个特务盯梢。他上电车,特务也上电车;他坐人力车,特务又坐人力车跟上。他转弯抹角地兜了很多圈子,终于把特务甩掉了。这时,瞿秋白和同学们出校活动,常常二三人结伴同行,互相照应,以防敌人破坏。
  北京政府为了扑灭五四爱国活动的烈火,在6月1日连发两道命令,一道是为卖国贼曹、章、陆洗刷罪行,掩饰北京政府媚日卖国的丑恶嘴脸;一道是诬蔑学生爱国行动“越轨”、“祸国”,限令“即日一律上课”,否则将予逮捕法办。
  学生们的严正回答是:从6月3日起恢复一度中断的街头讲演。倘遭逮捕,次日加倍出动;倘再被逮捕,次日再加倍出动,直到全体学生被捕完为止。
  6月3日上午,北京二十多所学校各派数百名学生上街讲演。瞿秋白和俄文专修馆的同学一起到达预定地点,开展讲演活动。反动当局出动大批军警驱散听讲的群众,逮捕讲演的学生。当天,学生被逮者达一百七十八人,瞿秋白也被逮捕。由于捕人过多,警察厅已容纳不下,便把在北河沿的北京大学法科校舍临时改为拘留所。6月4日,有更多的学生上街讲演,又被捕去七百多人。北大法科收容不下,又把在马神庙的北大理科校舍改为临时监狱。瞿秋白和被捕同学一起坚持斗争,抗议军警非法捕人,要求立即释放。6月5日,各校出动讲演的学生,增加到五千余人。当日,上海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消息传来,北京政府急忙召开国务会议,被迫释放全部被捕学生。但是被捕学生拒绝出狱,而且反拘了七名警察,留下两座军警帐篷,作为揭露反动当局的证据。6日,学联通告全国,控诉当局迫害爱国学生的罪行。直到6月8日,学生们为准备参加中等以上学校学生大请愿,才离开了临时监狱,返回各校。
  在全国人民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的高压之下,北京政府无可奈何地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拒绝在辱国的和约上签字。这两件事无疑是振奋人心的。有些人因此感到满足了,失去了斗争的积极性;但瞿秋白深感中国仍然处在危急存亡之秋,他不能不出来说话。7月17日,他所写的《不签字后之办法》一文在《晨报》第六版发表。
  他在文末的跋中说:
  仆素昧于外交大势,兹就愚见所及,有所陈述。不觉所望于政府者太奢,即所望于国民者亦恐太过。然人患不能自立,苟有决心,何事不就,不甘自轻而召侮。
  这一段话是温和的,有节制的,但内中所包含的强劲的决心是显而易见的。
  瞿秋白对政府的要求有三条,中心意思是要求政府在外交中“须有手段,有眼光,勿再蹈……失败之覆辙”,“更万勿再与日本订立自丧主权之条约。”这当然是“所望太奢”,因为北京政府是卖国政府,不卖国就得不到帝国主义列强的庇护和扶植,就无法对付人民的反抗,它注定是个软骨头的政府。
  最重要的是人民大众。瞿秋白对学生的要求有三条,对“国民”的要求有六条。对学生的三条要求是:(一)各地学生联合会多出书报,切实研究外交政治,以为一般社会之指导;(二)游行演讲,定期演讲宜永远进行;(三)学生储金,以为赎路之助,并可为长期储金,兴办学生工厂或公共消费社,以间接提供国货。这里,瞿秋白是很看重宣传舆论工作的,他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杰出的宣传家,绝不是偶然的。
  “今日政府万不可靠”!因此,他把希望寄托于人民,提出“国民所应办者有六”。这六项之中,除却“筹款赎路”、“抵制日货”、“长期储金筹办平民工厂振兴实业”三条外,其余的三条至为重要:(一)亟宜联络各省各界联合会团体,一致宣言,并派代表入京要求政府实行此三项(按指“政府所应办者三”)及随时明白宣布一切外交情形及各项文电,如不得要领,即可表示国民对政府最后之决心;(二)联络各地各界联合会、各团体,即可组织全国各界联合会,派代表赴和会请愿并监视专使;向和会声明全国国民之意,山东问题必得一公允之解决;一切秘约及二十一条,中国国民誓不承认,必须废除。不然,是协约国绝中国太甚,中国国民唯有与日人拼命,而决不能负破坏东亚和平之责;(三)中国在各国的留学生、华侨、华工,亟宜组织通信社或外交研究会,各就近投稿于外国报刊。最好创设报馆于各国各地,而华侨、华工更可为其他运动,以示中国国民民意真相,并可激起国外之舆论,冀多少取得英法各国之同情。①
  ①以上均见《晨报》1919年7月17日第六版。
  痛感祖国前途多难,岌岌可危,他于是提出“今日政府万不可靠”,具有明显的反对封建军阀政府的意义;“唯有与日人拼命”,则表现了他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思想;他期待着人民大众奋起救亡图存,那感情是极其真挚灼热的。
  这时,山东省发生了“马良祸鲁”事件,由此引起了全国人民对“鲁案”的声援。瞿秋白又积极地投入了这场声援的斗争中。
  山东是皖系军阀和安福系政客盘踞的省份。山东督军张树元、济南镇守使兼警备司令马良(回族)是段祺瑞的心腹大将。7月21日,济南学、商、工、农各界千余人召开救国大会,揭露日本侵华暴行,痛斥安福系的喉舌《昌言报》的卖国言论,冲入报馆,将该报经理、主编等捆绑牵至街头示众,然后送交省长公署和检查厅,要求对他们绳之以法。22日,张树元急电北京政府,请颁戒严令。25日,北京政府下令宣布济南戒严,以马良为戒严司令。马良公然主张中国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反对抵制日货,“感激”日本接济饷械,甚至鼓吹中日合并。8月3日,山东学生请愿团要求省当局解除戒严令,禁止卖米给日本,释放被捕的爱国者。马良派兵镇压,捕去请愿者十六人。不久,又将马云亭等三位回族爱国者逮捕枪杀。
  马良祸鲁残民的罪行,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共愤。于是,一个以要求取消山东戒严令,惩办马良为中心内容的请愿运动勃然兴起。北京、天津、山东、唐山、山海关等地代表齐集于北京进行联合请愿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