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
作者:青涩春天      更新:2022-07-17 17:23      字数:5142
  改造者辛苦的劳动成果遭到了污辱,米丘林气得几乎发了疯,他咬紧牙
  关认真地思考着:“是自己工作中的失误还是对新品种的围攻?”他决定用
  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历史作出公正的评价。
  为了弥补对选择品种经验不足的缺陷,米丘林决定尽量引进外国良种果
  树,并亲自考察它们的品质。于是他向国内外许多园艺机构订购了几百个果
  树及观赏植物的品种。
  试验范围在不断扩大,人手也越来越紧缺。而就在这时,一向酷爱机械
  的儿子尼古拉没向父亲道别便出走了。儿子脱离家庭使米丘林非常吃惊,他
  在莫斯科的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
  既然儿子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就只好让他去走。这时,果树实验已到了
  关键时刻。然而,随着冬季的到来,米丘林费尽心血搜集来的南方果树苗木,
  大部分经不住严寒的考验,都冻死了。虽然,有时偶然也出现少数抗寒品种。
  … Page 9…
  但这一例外的情形,并不是“风土驯化”的结果,而是这种品种在他的原产
  地早就具有这种耐寒性,只不过在当地情况下,没有显现出来,或者曾在偶
  然的特殊寒冷的冬季里显露过,但却被人们忽略了的缘故。
  这次失败使米丘林终于相信,以嫁接法使原有的品种风土驯化的方法是
  错误的,格列尔的理论不能指导果树栽培的实践。从这次失败中,米丘林认
  识到:年老的结过果实的植物,具有顽固的保守性。用无性繁殖的方法,把
  它们移到另一个气候条件相差极大的新环境下,也是很难改变它们的遗传性
  的。此外,他还总结出生物学上一条重要的理论:植物在幼苗期间最容易受
  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异,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最强,这种能力随着植物年龄的
  增长逐渐减低,以至于消失。
  在这一个新的认识基础上,米丘林决定改用对浆果、果树植物品种栽培
  方面最可靠的方法来继续他的工作。这种方法就是混合选种和人工培育的方
  法。由此米丘林的研究工作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大量选种阶段。
  米丘林从1888年起,开始从国内外选购大批品质优良、品种不同的果树
  种子,把它们播种在自己的果园里。他希望从这些种子里萌芽出来的苗木,
  从它们一发芽开始,就逐渐适应寒冷的气候,转变成抗寒的品种。为了达到
  这个目的,米丘林应用了“斯巴达式”的选种经验,在园圃中不断进行严格
  的选择,淘汰那些“体弱”的,挑选出来最富有生命力的、优良的苗木,细
  心地加以培养。
  米丘林用这种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不够理想。因为从最好的本
  地品种里选出的苗木,品质比旧有品种高不出太多;而从外国品种的种子培
  育出来的苗木,大部分仍旧缺乏耐寒性,往往冻死了。而且这种由种子培育
  出来的幼苗,要经过长期的培育和多次的选择,才能得到较好的效果。这是
  由于幼年的植物虽然容易接受环境的影响而适应新的环境,但是这种适应性
  是比较有限的。如果把植物栽种到与它原来所处环境相差太远的地区,往往
  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而死亡。
  此外米丘林还采用了逐步向北推移的方法,来改变果树的耐寒性。米丘
  林用这种方法培育出一些名贵的果树品种。“北方杏”就是米丘林用这种方
  法取得较好成绩的一个例子。
  米丘林的故乡由于气候寒冷,不能栽植杏树。米丘林一开始采用直接播
  种的办法,把大量南方杏树的果核播种在自己的苗圃里,试图改变它的遗传
  性,使它能在北方的严寒条件下结出果实。但是事与愿违,几千棵由南方果
  核生长出来的杏树苗,在两三年内都冻死了。米丘林分析了这种方法失败的
  原因以后,就先把南方杏树果核种在罗斯托夫近郊的顿河岸边;经过几个冬
  季后,选出其中耐寒性最强、品质优良的杏树果核,再播种到罗斯托夫以北
  300公里的地方去。从这批杏树中再选择出其中耐寒性最强的杏树的果核,
  种到更向北几百公里的柯兹洛夫城。如此几次北移后,从这批苗木中,米丘
  林培育成功了“北方杏”。
  然而,这种方法过于费时费力,得到的效果也不够大。米丘林为了缩短
  培育植物新品种的时间,经过仔细地研究,创造了杂交育种方法,把改良果
  树品种的工作提到更高的阶段,即杂交育种阶段。
  五、杂交育种的光辉成就
  米丘林为了创造新的改良品种,为了果树园艺推进到北方而不懈地奋斗
  … Page 10…
  着,勇敢地寻求着最有效果的、能栽培出忍受严寒气候并使这些耐寒性集结
  在高品质的果实中的新品种的方法。在无数次彷徨和错误之后,米丘林终于
  发现:气候和土壤的条件对于新的植物、新的品种及其品性的形成上能发生
  巨大的影响。从而总结出,过去的失败一部分是源于果树园中肥沃的黑土—
  —这种土壤虽然是苗木们所喜爱的,但也使它们较难忍受寒冻。
  米丘林,这位热心的学者用他卓绝非凡的结论充实了科学的选种法。他
  写道:
  “在我们的地方气候的条件下,若用国外暖和地方的品种与我国耐寒品
  种杂交而成的种子来栽培新品种时,或直接用那些比苗木栽植地点较暖和的
  地方的果子的种子来播种时,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把这些苗木种植在肥沃的土
  壤上,相反甚至还应该尽可能避免施用一种加强苗木生长发展的肥料。如果
  违反这一原则,在植物有机体的组成中便将被较暖地方所取来的品种的品性
  而遗传性地传授给杂种苗木和过分地支配它的发展……当然,若栽植在肥沃
  的土壤上,我们在选择已生长了一年的苗木时,就可以获得较多的优良苗木;
  可是它们对于我们的地方性的栽培和忍耐性上,是完全不能适合的。”
  米丘林的这一结论,在大西洋的彼岸得到了证实。1898年冬季,加拿大
  全境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严寒,果树几乎全部毁灭,樱桃园的毁坏尤其严
  重。第二年春季,只有少数果园中的樱桃开了花。人们发现,这些品种正是
  从米丘林的果园引去的。加拿大农场主协会给米丘林写了一封发自肺腑的感
  谢信。这使米丘林记起了这突然扬名国外的樱桃品种,正是那被怀疑过的矮
  生型新品种,而它们恰恰不是在肥沃的杜马索夫村的黑土中出生的。
  杜马索夫的栽培育种基地已经历了好几个春秋,果园里茂盛地生长着数
  千株李子、西洋樱桃、杏子和葡萄等杂种苗木,这是米丘林几年中辛苦奋斗
  的结果。然而根据自己的理论就必须放弃杜马索夫,寻求更适宜的新土地,
  这样做就必须面对新的损失和另一笔资金筹措问题。该怎么办?再度搬迁值
  得吗?这是米丘林一生事业进退、成败的关键,他必须作出抉择。
  迁!一定要迁!为了俄罗斯的园艺事业,一定要把果园迁到一块贫瘠的
  土地上,让苗木自幼就接受“斯巴达式”的锻炼!
  在长久的寻觅后,米丘林终于在柯兹洛夫区的列斯诺·伏洛涅日河河谷,
  找到了一块面积约有12及夏其那 (约等于13公顷)的荒芜的沙质土地,这
  是块五谷不生的“半岛”。米丘林对这块荒地非常满意。
  1899年冬天,米丘林把一家人迁到顿斯卡雅村中居住并出售了杜马索夫
  村的土地,拆除了原来居住的小房子。到1900年夏天,他们才盖起一所新房
  屋并搬了进去。
  在重建基地的过程中,最困难的事就是要把杜马索夫的树木搬运到新的
  地方去。在搬运的过程中,大量宝贵的父母本植物的杂种苗木损失掉了,但
  这位顽强的改造者终于果敢地把杜马索夫的一切都搬运过去。他所预见的应
  用“斯巴达式”(即苗木从幼苗开始即接受严酷环境的考验,从而锻炼出耐
  苦精神来)的方法来栽培杂种苗木是完全正确的,正如他后来所总结的结论:
  “在严酷的生活条件下,在贫瘠的土壤上,从事苗木的栽培时,虽然它们能
  具有栽培品质的数量比较少,但也因此而使它们能具有充分的耐冻性。”
  经过几度迁移和寻觅,米丘林终于找到了他多年所追求的理想所在,从
  而开创了自己终生事业的基地。20年后,这里成为米丘林中央遗传实验所的
  基地,而他本人也一直工作在这里,直到逝世为止。
  … Page 11…
  为了改变俄罗斯园艺事业的落后状况,米丘林给自己规定了两项大胆的
  任务:一是用高产品质的品种去增加中部地区的果树与浆果的种类;二是使
  南方果树作物的栽培区向北方推移。他把果树的育种工作始终放在旧有的本
  地抗寒品种与最优良的外国品种进行杂交以改进果树品质的基点上。
  米丘林在他前一阶段(大量选种阶段)的工作中,已经发现了幼年植物
  虽然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它的遗传性,但植物的遗传性也有相对保守的
  一面,不能完全按照人类所需要的方向去转变。米丘林为了打破植物遗传性
  的保守性,采用了杂交育种的方法。他认为:杂种后代的遗传性起源于两个
  不同的亲本,这是容易被动摇的。而这种具有动摇的遗传性的杂种苗木,最
  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果杂种后代发育的条件近似母本植物发育的条
  件,那它就多半表现出母本植物的性状;反之,如果近似父本植物的发育条
  件,则表现出父本植物的性状。米丘林采用杂交育种的目的,就是用多产性
  而味质优良的国外品种来和本国当地忍耐性坚强的果树品种进行杂种交配,
  通过杂交,使得杂种的苗木本身结合着从杂交用的父本所遗传给它的国外品
  种的美观和优良味质以及对本国当地气候具有耐冻性的植物的忍耐性。这种
  科学的推论被他多次的实验证实了。于是米丘林便广泛地应用了这一方法,
  培育出不少品质优良的果树新品种。
  但是,对于这些成绩,米丘林仍旧不很满意。他在总结这一阶段工作时
  说道:“从最好的本地品种中选出一对一对的亲本植物,施行人工杂交,但
  是由此得到的杂交品种仍然不能达到所需要的标准;其次,以本地品种与南
  方品种进行杂交,由此得到的品种虽然结出了比较味美的果实,但大多数的
  果实不能贮藏过冬。”他认为这是由于本地品种是在本地区培养出来的,在
  当地已有长久的生长历史;而南方品种还只是“新来的客人”。因此,在杂
  种后代的遗传性上,本地品种的性质往往占优势,而南方品种的优良品性不
  能充分表现出来。于是米丘林进一步采取了远缘杂交等方法进行研究,获得
  了更大的成就。
  米丘林的远缘杂交法,是选择两种出生地相隔很远、生长条件差异很大、
  植物形态本身的亲属血缘关系较为疏远的外地果树进行杂交。这样杂交的结
  果可以获得动摇性最大的杂种后代。因为杂种的父母本的遗传性,在当地都
  找不到它们所适应的生活条件,因此,这个新品种就不会偏向某一个亲本的
  性状去发展,而是更容易为外界条件所影响。因此,就更容易培养出适应米
  丘林所居住和工作的俄罗斯中部地带严酷气候的新品种。
  米丘林在进行远缘杂交的过程中,还逐渐创造了作为杂交育种有效辅助
  手段的“蒙导法”。
  蒙导法就是利用嫁接的方法来培育杂种的特征和特性,利用具有某种符
  合理想的特征和特性的那些果树品种作蒙导者,和杂种苗木进行无性杂交。
  这种方法能很巧妙地把有性杂交和无性杂交结合起来应用,即在进行有性杂
  交时,利用无性杂交来作为辅助,如把杂种幼苗的嫩芽嫁接到具有某种特征
  的那些果树上;或者用那些品种的枝条做蒙导者嫁接到幼年杂种苗木的树冠
  上。这样做的目的是强迫幼年的杂种苗木吸取蒙导者制造的营养物质,并在
  它的影响下,获得蒙导者的特征和特性。
  这里举两个应用蒙导法取得杂交成功的例子。
  米丘林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