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节
作者:莫再讲      更新:2022-07-17 17:23      字数:4906
  艺术花朵,只能在生活的土地上培植。这就是艺术家柳青的毕生信仰。对于今天的作家来
  说,我们大家不一定都能采取柳青当年一模一样的方式,但已故作家这种顽强而非凡的追
  求,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尊敬和学习的。
  作家当年毅然地离开繁华的大城市,身居皇甫村一个破庙改建的院宅里,眼睛琐碎地扫
  描着周围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而另一方面又把眼光投射到更广大的世界。他一只手拿着
  显微镜在观察皇甫村及其周围的生活,另一只手拿着望远镜在潦望终南山以外的地方。因
  此,他的作品不仅显示了生活细部的逼真精细,同时在总体上又体现出了史诗式的宏大雄
  伟。只有少数天才才能把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当我们读《创业史》时,常感到作品所展现
  的整个那段生活就像一条宽阔的长河在眼前淌过;而在这条波涛汹涌的长河中,我们如果在
  任何一个湾道里停下来,便会发现那里也是一个天地——而且每一处都有一种独特的风光。
  像《创业史》第二部第二十五章梁大和他儿子生禄在屋里谈话的那种场面,简直让人感到是
  跟着这位患哮喘病的老头,悄悄把这家人的窗户纸用舌头舐破,站在他们的屋外敛声屏气所
  偷看到的。
  作为一个深刻的思想家和不同凡响的小说艺术家,柳青的主要才华就是能把这样一些生
  活的细流,千方百计疏引和汇集到他作品整体结构的宽阔的河床上;使这些看起来似乎平常
  的生活顿时充满了一种巨大而澎湃的思想和历史的容量。毫无疑问,这位作家用他的全部创
  作活动说明,他并不仅仅满足于对周围生活的稔熟而透彻地了解;他同时还把自己的眼光投
  向更广阔的世界和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中去,以便将自己所获得的那些生活的细碎的切片,
  投放到一个广阔的社会和深远的历史的大幕上去检查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他决不是一个仅仅迷恋生活小故事的人。如果是这样,他也许只能给我们留下一些勾勒
  得出色的素描,而不会把《创业史》那样一幅巨大的油挂在我国当代文学的画廊里。
  没见过柳青的人,都听过传闻说这位作家怎样穿着对襟衣服,头戴瓜皮帽,简直就是一
  个地道的农民,或者像小镇上的一个钟表修理匠。是的,他就是这副模样。可是,这样一个
  柳青很快就能变成另外一个柳青:一身西装,一副学究式的金丝边眼镜,用流利的英语和外
  国人侃侃而谈。有关国内和国外的政治、经济、民族、历史、文化、地理,几乎世界上的一
  切方面都在这个貌似农民的作家的视野之内;而且他不仅通晓这些方向的问题,也往往对这
  些问题有一种叫你感到新奇而独到的见解。在他晚年换过几处的寓所的墙壁上,没有什么其
  它装饰,往往只挂一张中国地图和一张世界地图。
  他会不时走到地图前,用枯瘦的手指头一下子指住他正在谈论的中国或外国的一个地
  方。他有时会指着地图,给你讲述半天有关英国或法国农业的历史和现状、有关加拿大小麦
  种植方面的情况等等。这时你会觉得他不是一个作家,而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位专家。他
  在写作《创业史》的时候,还写了关于改变陕北山区农业经营方式的论文。他在论文中引用
  了大量有关国外农业方面的资料,使一些著名的农业专家感到吃惊。正是作家具有这种辽阔
  的视野和广泛的学识,加上他对生活的透彻的了解,才能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史诗的品质。
  他的作品决不能简单地说成是“山药蛋”。
  柳青的创作活动告诉我们,仅仅满足于自己所认识的那个生活小圈子,或者干脆躲进自
  己的内心世界去搞创作,是不会有什么出息的。我们无法和他相比,但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尽量使自己的目光不仅仅停留在生活和认识的那个小天地里。
  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柳青五年前已经离开了我们。但这位作家无疑给我们留下了一份不
  薄的遗产。他在我们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曾经热情地生活过,繁忙地创造过,也像任何常人
  一样有过缺点和失误。但他一生辛劳所创造的财富,对于今天的人们和以后的人们都是极其
  宝贵的。作为晚辈,我们怀着感激的心情接受他的馈赠。杜鹏程:燃烧的烈火
  在人类所有的不幸中,最不忍目睹的就是死亡引起的悲痛,尤其是对一个你所熟识而敬
  重的人。
  我不愿目睹没有气息的杜鹏程。我愿意他在我的记忆中永远是一团燃烧的烈火,一个用
  严峻的神色审视这个世界的哲学家,一个气势磅礴的叙事诗人。
  老杜的价值不可能在某种仪式上体现。他在半个世纪中构成的巨大内容需要一代人乃至
  未来的历史给予详尽诠释。
  在和他同时代的作家中,杜鹏程是少数属于敢踏入“无人区”的勇士,并敢在文学的荒
  原上树起自己标帜的人物。他是我们行业的斯巴达克斯。这一切首先体现在他的史诗《保卫
  延安》之中。这部书使他声名远播,也给他带来过无穷的灾难。而属于巨人的灾难不也是另
  是一种勋章吗?
  杜鹏程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几乎是赤手空拳走进生活和战争的暴风雨。不
  久,他就拥有枪和笔两种武器。
  其中的枪和敌对的势力作战,而笔主要和自己作战。对他来说,后一种作战更为艰难。
  从《保卫延安》的创作过程,我们就可以看出他和自己作过多么无情的斗争。以后,这部书
  先使他荣耀接着便让他忍气吞声地生活。从未来得及完成的大书《太平年月》的题旨就完全
  使我们意识到,作家已经进入了思想和艺术的大境界,可是,没等这座宏大的工程峻工,他
  就逝世了。正如他最后所言,这是一个“悲剧”。
  二十多年相处的日子里,他的人民性,他的自我折磨式的伟大劳动精神,都曾强烈地影
  响了我。我曾默默地思考过他,默默地学习过他。现在,我也默默地感谢他。在创作气质和
  劳动态度方面,我和他有许多相似之处。当他晚年重病缠身的时候,我每次看见他,就不由
  想到了自己的未来。我感到,他现在的状况也就是我未来的写照。这是青壮年时拼命工作所
  导致的自然结果。但是,对某一种人来说,他一旦献身于某种事业,就不会顾及自己所付出
  的代价。这是永远无悔的牺牲。
  杜鹏程远离我们而去,但他劳动者繁忙的身影却永远会出现在我们眼前。对于这样一个
  毕生出尽了力气的人,我们现在真正出于内心的真诚对他说一声:安息吧!出自内心的真诚
  我们常常谈论所谓艺术的魅力,也就是说,我们的作品凭什么来打动别人的心灵!
  在我看来,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最重要的是作家对生活、对艺术、对读者要抱有真诚的
  态度。否则,任何花言巧语和花术翻新都是枉费心机。请相信,作品中任何虚假的声音,读
  者的耳朵都能听得见。无病的呻吟骗不来眼泪,只能换取讽刺的微笑;而用塑料花朵装扮贫
  乏的园地以显示自己的繁荣,这比一无所有更为糟糕。是的,艺术劳动,这项从事虚构的工
  作,其实最容不得虚情假义。我们赞美,我们诅咒,全然应出自我们内心的真诚。真诚!这
  就是说,我们永远不丧失一个普通人的感觉,这样我们所说出的一切,才能引起无数心灵的
  共鸣。
  需要什么?
  作为一个当代作家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的创造天地无疑比过去年代的作家们广阔得多。
  但同时,我们的工作也更加困难,因为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更加复杂而又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
  社会。深刻而有力地反映我们时代的生活面貌,要求当代作家具有更先进的思想水平和认识
  能力,更宽阔的生活眼界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因此,我们首先得和自己的浅薄作斗争,从这
  个意义上说,我们不仅需要热情的鼓励,更需要严肃的文学批评。对作家及其作品,要么庸
  俗地吹捧,要么粗暴地批判——正是这两种有害的方法一贯地妨碍了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
  我们应该摆脱这种长期形成的恶习,逐渐地变得成熟些。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
  当得到一种社会荣誉时,自己内心总是很惭愧的。在这样的时候,我眼前浮现的是祖国
  西部黄土高原那些朴素的山峦与河流,开垦和未被开垦的土地,土地上弯腰躬背的父老兄
  弟……正是那贫瘠而充满营养的土地和憨厚而又充满智慧的人民养育了我。没有他们,也就
  没有我,更没有我的作品。
  他们是最伟大的人,给他们戴上任何荣誉的桂冠都不过分。但是,他们要求的从来都不
  是这些,而是默默无闻地,永恒的劳动和创造。
  正因为如此,我在荣誉面前感到深深的惭愧。
  正因为如此,我在这惭愧中不由深深地沉思。
  是的,作为一个劳动人民的儿子,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永远不应该丧失一个普通劳动者
  的感觉。生活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只有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员,才可能使自己的劳动有所价
  值。历史用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离开大地和人民,任何人也不会成功。
  写小说,这也是一种劳动,并不比农民在土地上耕作就高贵多少,它需要的仍然是劳动
  者的赤诚而质朴的品质和苦熬苦累的精神。和劳动者一并去热烈地拥抱大地和生活,作品和
  作品中的人物才有可能涌动起生命的血液,否则就可能制造出一些蜡像,尽管很漂亮,也终
  归是死的。
  劳动人民的斗争,他们的痛苦与欢乐,幸福与不幸,成功与失败,矛盾和冲突,前途和
  命运,永远应该是作家全神贯注所关注的,不关心劳动人民的生活,而一味地躲在自己的小
  天地里喃喃自语,结果只能使读者失望,也使自己失望。
  生活和艺术都在发展,就我自己来说,无论是在认识生活或者表现生活方面,都感到越
  来越无能。但我从劳动人民身上学到了一种最宝贵的品质,那就是:不管有无收获,或收获
  大小,从不中断土地上汁流浃背的辛劳;即使后来颗粒无收,也不后悔自己付出的劳动。我
  愿和他们抱有同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劳动。我已经度过许多失败的白天和夜晚,制造过一片
  又一片文字的废墟,但我仍然愿在这废墟中汁流浃背地耕种。我相信这样一句名言:人可以
  亏人,土地不会亏人。
  这束淡弱的折光——关于《在困难的日子里》这篇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已经离开我们二十
  多年了。
  这是一段被某些大人淡忘了的、又是现在大部分孩子所不了解的生活。也可以说已经成
  为历史。从当前的某种观点看,这样的题材也许不“新”。
  但我仍然含着泪水写完了这个过去的故事。
  在当代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物质财富增加了,人们的精神境界
  和道德水平却下降了;拜金主义和人与人之间表现出来的冷漠态度,在我们的生活中大量地
  存在着。造成这种现象的客观原因当然是很多的。如果我们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克服这种不
  幸的现象,那么我们就很难完成一切具有崇高意义的使命。
  每当想到这些,我就由不得记起了三年困难时期的生活。
  那时,人们虽然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但在生活中却表现出了顽强地战胜困难的精神;
  表现出了崇高而光彩的道德力量。
  因此,这写过去的这段生活,并不是纯粹讲述一个“历史故事”,而是想用一种折光来
  投射我们的现实生活。
  这一束折光也许太淡弱了,但我仍然想让它闪射。我愿意使那些比我更年轻的朋友了解
  一些那个年代的生活;我觉得不论怎样,这对他(她)们是没有坏处的。我并没有回避那些
  日子里贫困生活的不幸情况。当然,要在这样一篇小小的作品中,总结造成这段生活的复杂
  的政治原因也是不可能的(我也没准备这样做)。我觉得,对于小说来说,重要的是用艺术
  手法真实地表现出生活来,只要做到这一点,读者也自然会在美学欣赏的过程中,获得认识
  方面的价值。
  这个作品所表现的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小生活天地里的故事。作品中主人公的那些生活历
  和感情经历也是我自己所体验过的。不过,那时我年龄还小,刚从农村背着一卷破烂行李来
  到县城上高小。鉴于这种情况,我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全貌不能有个较为广阔的了解和更为深
  刻的认识,现在只能努力写到这样一种程度。
  因此,我热切地盼望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