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 节
作者:美丽心点      更新:2022-07-17 17:20      字数:4961
  成的影响,也仅是37mm炮的一半。这个想法非常正确,可是整个装置却十分笨重,同样,也不能实际投入工作。如果“伊尔2”式飞机能像“斯图卡”式那样,将炮弹输送到机身顶部,那么,4联装的23mm炮方案或许能够成功,然而,这样一来,它也就不再是一种俯冲轰炸机了。于是,这种23mm机关炮继续执行其原定的对空作战任务,而且至今依然如此。
  另一条徒劳无益的思路,是继续发展口径更大的火炮。1940年,当发射2 lb重炮弹的火炮和37式反坦克炮初试锋芒的时候,它们的使用者又提出要研制一种更大、更有效的火炮,以便能把更重的弹丸发射到更远的距离上。得到这种火炮以后,又马上提出下一个尺寸;等得到了下一个,又到了再提出下一个的时候……。此种过程在当时各国军队中一直都在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得到的自然也是完全可以预料的结果。在英国,这个过程所表现出来的结果之一,就是出现了发射32 lb重炮弹的火炮,它是在英国的发射17 lb重炮弹的火炮遇到德国“虎”式坦克后没法穿透“虎”式坦克前装甲的情况下提出发展的。虎式坦克的出现,曾在英军中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混乱,步兵立即提出了发展更大、更好的火炮的要求,并且对德国88 mm炮的效能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英军对此的回答是明确而坚定的。它们将制式的3。7 in(94 mm)高炮身管装到野炮炮架上,其结果是,这种火炮足能击毁当时造出的任何一种装甲车辆。但伴随而来的是这种炮太重,太大,而巳机动非常困难。这真是自作自受,结果,步兵自己也不得不在这个怪物面前缩了回去。虽然这种火炮被造了出来,但也仅仅只是造了2门样炮而已。
  在其它国家的军队中,也出现过大体类似的情况。德国人利用M44式反坦克炮造出了一种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反坦克炮。这种火炮是为满足德军在1944年提出的战术技术要求研制的,该要求提出,这种炮必须能在1000 m距离上、在着角为30度时,穿透令人难以置信的200 mm(7。8 in)厚的均质装甲。依照惯例,两种候选型号分别交由克掳伯公司和莱茵金属公司进行独立设计,克掳伯的设计又一次采用了像高炮那样的十字形炮架,安有一个坡度很大的防盾,用以保护炮手,并且采用了电发火机构,对于反坦克炮来说,这在当时是一项相当先进的技木。火炮全重也已达到10 t,这就大大限制了它的使用价值。弹丸重达62。4 lb(28。3 kg),炮口速度刚好超过3000ft/s(914。4 m/s),并且能在1000 m距离上、着角为30度时,穿透8 in(203。2 mm)厚的均质装甲——如果考虑到火炮的整体尺寸,那么,具有上述性能倒也不足为奇。莱茵金属公司的设计,在炮的尺寸与重量上,跟克掳伯公司的相同,但有几个地方设计的更加巧妙,诸如火炮在炮床上的平衡性能特别妤,而且在战斗时外廓更为低矮,还有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位于火炮与炮床之间的轴承系统非常好,因此,火炮在转动方向时非常轻便、灵活,只是从行军状态转为战斗状态的时间,比克掳伯公司的火炮要长。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军械管理部门尚未来得及决定采用哪种火炮,但在阅读盟军情报人员的报告时,人们会得到这样的印象,即起码是德军比较喜欢克掳伯公司的设计。
  美国陆军所达到的反坦克炮的最大口径是105 mm,或许还是120 mm,至少是有1门105 mm炮一直保存到了现在,可以使人们对其置信不移。对于120 mm炮的说法则比较含混,据说,在1944年后期,美国曾制造过2门,其中的1门曾被用船运到法国进行野外鉴定,但结果并不成功,因此就没有再运返美国,另外1门是几年前被发现的,现在被遗弃在一家兵工厂后院的某个角落里,但究竟在什么地方,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即使这种情况完全不可相信,但也能说明,当其要求合乎逻辑地向前发展的时候,使用者所表现出来的好恶倾向。
  在反坦克导弹时代的初期,曾经出现过一个异平寻常——如果不是彻头彻尾的话——的幻想阶段,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50年代末期,那就是,一种盲目的乐观情绪一直在滋长漫延。由于第一种法国反坦克导弹在50年代后期已经开始在市场上公开出售,因此,各国有条件从市场上买到适当的导弹部件,以实物试验,以便把这股反坦克导弹的发明热潮纳入更加稳妥的轨道。然而,在此之后,并没有人进行真正的试验,某些设计师们被一些离奇古怪的想法支配着头脑。1952年,美国陆军军械部长曾把大量资金投到了一种被称之谓“火炮球”(Cannon ball),也称D…40的装置上,希望能得到25枚导弹和一些用于对该方案进行评价的地面设备。但这位部长并没有支持到点子上。因为在所有的反坦克导弹中,D…40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本来,作为一种由潜艇发射的反舰武器系统,它已经开始在海军中服役,陆军想从海军已经装备的产品中得到一些借鉴,应该说也是正常的。D…40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球体,直径约24英寸(609。6 mm)。它有两种型号:重为300 lb(136。2 kg)的试验型号用无线电进行控制,而重为150 lb(68。1 kg)的实战型号由导线控制。在1955年官方提出的一份文件中,对这个方案的整体设想作了高度概括:
  “D…40是一种亚音速、近距离的制导火箭,采用手工操作的无线电或导线以瞄准线为基准进行制导,导弹既可以从地面发射,也可以从舰艇上发射,弹体依靠带有径向喷管的固体燃料火箭推向目标。导弹的外形为一球体,从而可以排除对控制系统的气动力效应。弹体在滚动、俯仰和偏航三个方向的稳定性,是通过配置适当的切向喷管实现的,而这些喷管则根据与继电器和螺线管联动的三相陀螺所发出的信号而动作。制导则是通过利用修正指令信号改变在陀螺仪上的触点位置、从而改变主喷管平衡位置和导弹的飞行姿态来完成的。”
  这些都装在一个精致的外壳内。
  如果在官方这种一清二楚的描述的基础上再引伸一步,那么,我想指出,这种球体上安有一个主发动机和三对稳定发动机。飞行中,球体并不发生滚动,它之所以能够保持在空中,主要是靠一个以45度角指向下方的主发动机的作用,这样一来,主发动机推力的一半用于支持弹体的重量,另一半用于推动弹体向前运动。稳定发动机可使球体保持精确的平衡状态。在地面上,它可以280 mi/h(125。2 m/s)的速度飞行3000 yd(2742 m),在水面上,则仅能飞行1000 yd(914 m)。还应当指出,导弹在地面上飞完全程(3000 yd)需费时18。5 s,但在水面上飞完全程(1000 yd)所需时间则要短得多。导弹由射手利用控制手柄进行制导,并使用一部大倍率的光学瞄准镜瞄准目标。“火炮球”的一个最突出的优点,是体现在战斗部上,它的战斗部有两种,一种是重为50 lb(22。7 kg)的空心装药战斗部,另一种是重为65 lb(29。5 kg)的碎甲战斗部。但不论是哪一种战斗部,只要能获得命中,就肯定能够彻底摧毁任何类型的坦克。战斗部和制导电子组件装在一个圆柱形舱内,圆柱形舱一直穿过球体的中央,很像是苹果的一颗内核,战斗部上安有一枚着发引信,引信伸出于球体之外。火箭发动机置于苹果形的壳体的外部,围绕在核心的四周,而所有的喷管则环绕在球体赤道平面的周围。发射平台是一个简单的双臂式支架,在导弹发射出去之前,用其在水平方向上支持导弹球体。为了能够在水下进行发射,海军十分希望能有一些自动装填装置。
  从1953年到1956年,起码有50枚这种不寻常的导弹被发射出去,而且这些发射都是在极其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它们都达到了预定的要求,而且整个计划看来颇有发展前途,但是,造价却比最初的估计高出了3到4倍,并且美国陆军对在战场上能否操作这种怪物也产生了怀疑,于是,这个项目被无可奈何地放弃了。
  “标枪”(Dart)是美国在50年代初期发展的另一种导弹,由于这是一种十分普通并且在尺寸和性能方面跟法国的SS11十分相近的导弹,因此,在SS11问世前的1到2年内,被放弃了。美国还有一种看起来更有可能获得成功的项目,这就是“弩箭”(Arbalist)式反坦克导弹,它是道格拉斯飞机公司的产品。发展“弩箭”的目的,是想克服所有“巴祖卡”型火箭筒固有的缺点,这就是,由于初速比较低,因此迫使射手在对运动目标射击时,必须移动瞄准点,而且必须时刻知道从阵地到目标的精确距离。道格拉斯公司建议研制的是一种超速火箭,带有碳化钨弹芯战斗部,利用动能对装甲进行贯穿。弹体上不安尾翼,仅在尾部安有一个空心的长管。先后共发射过30发试验弹。如果一些技术上的难点能被克服,那么,这种概念会被证明是完全可行的。由于具有5000 ft/s(1524 m/s)的初速,因此,它的侵彻威力十分出色,而飞行400 yd(365。6 m)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一瞬间,这也就意味着几乎可以把运动目标作为静止目标看待。但是,这种惊人的初速同样也能把导弹飞离发射管时的微小的误差进行惊人地放大,结果很少能够按照预定弹道精确飞行,有相当一部分射弹偏离弹道的程度非常厉害,结果全都跑出了射程区域之外。第二个问题是噪声。道格拉斯公司建议,发射管的方向,利用射手的肩部进行控制,为了保证发射时的稳定性,采用了一个轻型三脚架。然而,发射时火箭产生的噪声和冲击波非常可怕,以致在离火箭几英尺之内,没有人能幸存下来。正是由于这一点,最后将“弩箭”置入了死地。可惜,一种颇有前途的武器,就这样遭到了夭折的命运。
  50年代后期,在英国曾经出现过一种更加离奇、但却得到英国国防部推崇的建议,这就是以令人费解的“桔黄色的威廉”(Orange William)命名的那种武器。——这是一个在反坦克导弹发展方面百花齐放的年代,但其中的几乎全部,都注定要成为财政拮据的牺牲品,大家或许还记得,“兰光”(B1ue Streak)是一种核导弹,“兰水”(B1ue Watter)是一种战术导弹,而“桔黄色的威廉”也并不完全是一种步兵用武器,它更适用于装甲部队。从实质上说,它是一种双人控制的导弹。有关它的配置情况大体如下:导弹外形大而普通,弹体上有十字尾翼,它从位于前沿后方2000 yb(182。8 m)以外的发射车上发射,而在另一辆紧靠前沿配置的车子内,坐着2名导弹控制手,一名观察后方,一名观察前方,后者能够看到目标。当前视控制手要求射击时,他就呼唤发射车,发射车即发射一发导弹。通过一个复杂的控制程序,导弹可以自行飞达控制车的上方——这个动作要求要有可供两部车子判读的精确地图——当导弹接近控制车时,后视控制手利用瞄准镜捕捉住导弹,并利用无线电将导弹导入轨道,此时,导弹即开始向目标方向飞行。在导弹飞过控制手的头顶时,后视控制手须将对导弹的控制转交给前视控制手,并且一直要等到导弹在前视控制手的视野中出现为止。后者发现导弹后(如果他能做到这一点的话),即利用红外装置跟踪导弹,并将导弹导向目标——当然,这要以目标仍在原地为条件。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这位前视控制手,或者是赶快寻找其它目标,当然动作必须非常快,或者是让这枚巨大而昴贵的导弹,在远飞一段距离后,白白损毁掉。整个方案令人难以置信的复杂,而整个动作对两个配置在相距1 mi(1。61 km)之遥,并且只能用无线电进行联络的车组的协同动作的依赖性,也已达到令人无法接受的程度。幸运的是,由于英国债台高筑,结果,“桔黄色的威廉”,还未来得及着手准备,就被取消了。
  第十章 未来
  坦克是各种口径火炮的易于捕获的猎物。
  —— 鲁登道夫 1918年
  预卜未来,似乎只是吉普赛人和星占学家们的一种专长,那些企图在这方面进行尝试的军事著作家们,通常都是以在1、2年后被弄得面红耳亦而结束。但根据反坦克作战这一主题的要求,人们又不得不透过未来这层帷幕,来展望一下当前的发展趋势可能会把我们引向何处。我们在这里所采用的方法,是考虑我们的对立面——坦克。正象其它任何矛盾着的事物一样,未来坦克及其性能的发展,同样也将考虑反坦克武器。首先,使我们产生的第一个印象,是坦克随年代的变化不大,除了如同在其它武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