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 节
作者:美丽心点      更新:2022-07-17 17:20      字数:4816
  捎玫囊彩悄分缚刂聘押汀八俣瓤刂啤痹恚缘嫉目刂疲词峭ü颓阈狈⒍绻艿陌旆ɡ词迪值摹U馐且恢忠旌跹俺5姆⒄梗蛭庖馕蹲牛嫉臃⒍慊鸷屠肟⑸浼艿乃布洌鸵淹耆τ谏涫值目刂浦拢虼耍八刮姆讯颉钡淖钚∩涑碳 !八刮姆讯颉钡牧硪淮筇氐悖遣捎昧思扑闶矫樽季吆统绦蚍尚锌刂坪小7⑸涫保涫挚梢栽谌魏畏较蛏希肟嫉欢蜗嗟痹兜木嗬搿5嫉卦ざǖ暮较叻尚校嫉茏远朊樽季呤酉卟⒁恢毕蚯胺傻帜勘辏虼耍涫忠簿透居貌蛔诺P牟蹲交蛩阉鞑坏降嫉U庵肿远尚械某绦颍梢栽谝桓龊艽蟮纳浠髑蚰诮屑扑恪J股涫挚梢苑判牡氖牵灰诘嫉⑸涫保馨衙樽季叨韵蛟ざǖ纳浠髑颍敲矗嫉突崃⒓吹髯较颍远肷涫值拿樽际咏纾扌枭涫衷僮魅魏纹渌鳌U庖坏愕氖褂眉壑捣浅V螅蟠蠹蚧松涫盅盗罚股涫衷诜⑸湔蟮氐难≡裼涤泻艽蟮幕疃嗟兀庖坏闶瞧渌鲜椒刺箍说嫉霾坏降摹!八刮姆讯颉毕忠言谟⒐骄蟹郏⒔诮窈笙嗟背さ囊欢问奔淠诩绦⒒悠渫Α! ?br />
  对于在世界范围内所兴起的这股生产第一代反坦克导弹的热潮,美国人明显的是持旁观态度,他们仅购买了少量的SS11和“安塔克”导弹,以便进行试验和获取知识。美国陆军并不认为,他能从控制手柄制导的导弹中,得到他所需要的全部东西,在经过对一种被叫做“标枪”(Dart)的车载反坦克导弹进行初步探索之后,美军断然决定,越过控制手柄制导阶段,全力以赴地着手从事半自动制导导弹的研制。事实证明,这条途径既不容易,又不省钱,更不会迅速,自1960年开始进行研究,到1972年第一枚导弹投入使用,前经历了12年时间,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种被称之谓“陶”(TOW)的反坦克导弹,终于被研制出来。“陶”是英文“管式发射,光学跟踪,有线制导导弹”一词的缩写。它很大,比“米兰”导弹要大得多,很重、很贵、也很复杂,但威力大得惊人,并且对坦克极为有效。这种导弹不需经过任何改变就可安装到直升飞机上——自然,瞄准系统必定会跟地面全然不同。在越南战争的结束阶段,有两架携载“陶”式导弹的直升飞机,在对越共坦克与装甲车作战时,曾经获得了80%的成功率,直升飞机在作水平直线飞行的情况下发射导弹,机上使用的是一种特制的稳定式瞄准具。
  使用地面发射架时,“陶”式导弹的战斗全重为170 lb(77。2 kg),对于它的4人发射小组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导弹连同包装筒一起,共重40 lb(18。2 kg),同“米兰”一样,导弹发射后,包装筒被吹向后方,一个小型的无座力炮发射药先将导弹推出发射管,在导弹飞出发射管之后,火箭发动机开始点火。发射药向后所产生的冲击波非常不利于隐蔽,特别是在沙尘地形条件下就更是如此。由于发射时射手必须能够看到目标,因此,反过来说,目标也容易看到射手及其在发射时所暴露出来的征候,然而,对于这种如此有效的武器来说,这只是所付出的一点小小的代价。使美国陆军深信不疑的是,它所拥有的“陶”式导弹,可能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一种反坦克武器。根据所援引的材料,当射程在1 mi(1610 m)左右时,“陶”式导弹具有高度精确的命中概率。由于“陶”式导弹的飞行时间比较短,因此,和用一些老式导弹相比,目标机动到遮蔽物后面的机会非常小;由于射手跟踪坦克的时间只有仅仅几秒钟,所以,射手在发射时的紧张程度可以大为减小。
  美国设计的第二种反坦克导弹,是“龙”式反坦克导弹。这是一种名符其实的单兵便携式导弹。跟“陶”式导弹一样,采用的是半自动制导方式,安装的是普通的跟踪装置及指令传输系统。它的弹径为90 mm,交货时,导弹放在玻璃钢制发射筒内,从而组成了完整的发射装置,射手再将瞄准/跟踪装置安在发射筒上以后,就组成了完整的“龙”式导弹系统。发射后,射手取下瞄准跟踪装置,空的导弹发射筒即被扔掉。但是,“龙”式导弹并不是“陶”式导弹的一种小型化,二者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区别,事实上,在所有的反坦克导弹中,“龙”式导弹的动力系统是最为独特的,对外行者来说,它的工作过程,简直令人难以理解。它不象其它导弹那样,在尾部装有一个大的火箭发动机,而是在弹体中部排着12行共计60个微型火箭喷管,每个喷管都跟弹体轴线成一定的角度,因而,经过喷管喷出的气流,既流向后方,也流向侧方。这些发动机点燃的时间很短,不到一秒钟,但因为是位于同一排两端的一对微型火箭同时点燃,因此,并不会使弹体发生上下摆动。
  射手发现目标以后,先将跟踪器安装到发射筒上,再展开轻型双脚架,然后设置好发射阵地。在目标进入瞄准线后,射手扣动扳机,在一个普通的小型无座力炮发射药的推动下,导弹即可发射出去,并一面向前飞行,一面作低速滚动。在经过几码远的无控飞行后,第一对微型火箭开始点火,弹上的陀螺装置可以确定,被选定的微型火箭喷管何时面向下方,并在其指向地面的时候开始点火。其作用是给导弹以向上和向前的推力。经过大约半秒钟之后,相邻的下一对微型火箭接着点火……,依次类推,逐次点火,用以克服重力和空气的阻力。在飞行过程中,当每对火箭点燃时,导弹即稍稍上升,飞行速度下降后,导弹又惭惭下降,这时,另一对火箭即开始起动……,此种过程一直持续到导弹命中目标为止。发射时,“龙”式导弹所发出的声音也非常独特。夜晚,当几乎全黑的导弹被射到航程上以后,从火箭发动机喷发出来的火焰,就会形成一串快速移动的亮点,用摄象机拍出的照片表明,“龙”式导弹的飞行轨迹非常象是,在一条长长的丝光线上串着的一串闪闪发光的明珠;白天,人们在观看“龙”式导弹的发射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一只正在大草原上奔驰的猎犬。
  半自动制导瞄准具,可以向导弹提供必要的修正量。当需要导弹向侧方运动时,陀螺仪将等弹体倾斜一定角度后,再让下一对微型火箭点燃,这样就可以防止横向推力将导弹推回原来的航线。导弹发射后,射手从发射筒上取下跟踪装置,抛掉空发射筒,并准备好下一次的发射。“龙”式导弹的战斗全重为30 lb(13。6 kg),其中瞄准装置总共不到7 lb(3。2kg)。导弹有一个巨大的空心装药战斗部,至于它的破甲力,自然是严加保密,但根据制造厂商透露出来的可靠情报表明,它能够穿透现今所有的坦克装甲,而不管命中角度有多大。“龙”式导弹唯一的明显缺点,似乎是射程太近,仅有1000 m,也就是1100 yd,无论从任何意义上说,这样的射程都是不够的。“威基兰特”的早期型号之所以受到责难,就是因为它的射程仅有1375 m,而其改进型已经达到1700 m,而“龙”式导弹的射程比“威基兰特”的早期型号还近!利用目前的动力系统来增大射程的办法是否可行,尚值得怀疑,当然,低估制造者的聪明才智和独创精神,显然也是愚蠢的。
  在反坦克导弹发展方面应当考虑的最后一个国家,是苏联。描写苏军的情况,这是一个使人心灰意冷的课题,因为,来自苏联的情报异常贫乏,而且又都经过宣传部门的渲染和歪曲,因此,要想从中得出严密的结论,显然是十分困难的。然而,我们可以肯定一点,就是苏联至少有三种反坦克导弹。现在可能还会更多。据我们所知,最老的一种,是PUR 61式,北约称其为“斯拿波”(Snapper),“斯拿波”很象SS11,其尺寸与重量也基本相同。根据目前的判断,它的有效射程为500…2300m,飞行速度可能相当低,因为它的尾翼比较大,并且成十字形配置。飞行中依靠空气动力进行控制,配用的是空心装药战斗部。说它具有跟SS11同样的性能可能是公正的,假定它采用的是“加速度控制”型制导系统的说法,同样,也可能是公正的。“斯拿波”虽然是一种步兵武器,但它通常都以多联装的形式,安装在车辆上。根据有关的规定,射手可以在距发射架50m远的地方,进行遥控发射。
  在“斯拿波”装备部队之后不久,另一种作为“斯拿波”的补充的导弹即已出现。这种导弹,在苏军内部称之谓PUR 62;而北约则称其为“斯瓦特”(Swatter)。这种导弹真是高深莫测,人们至今对其尚知之甚微,目前,人们唯一知道的是,它大约在60年代中期即开始服役。它似乎是“斯拿波”的改进型,可能在弹头内配有多种末端制导系统,这意思也就是说,在导弹飞行的最后几百码距离内一些敏感装置能够探测到目标,并导引导弹一直飞抵目标。如果真是这样,那它可就是一种走在时代前面的超级武器。因为,它实际已经具备了把所有这些高级而复杂的东西,集中到一个窄小空间的能力,更何况,在数年之前,它就已开始服役。大概要等很多年之后,我们才有可能知道它的底细。跟“斯拿波”相比,“斯瓦特”的弹翼要小得多,显然,其飞行速度也会高得多,它通常采用的是车载机动方式,迄今,还没有迹象表明,它可以从车上卸下来,以遂行纯粹的步兵任务。
  苏军的第三种,也是本书所介绍的最后,—种反坦克导弹,是PUR 64式“赛格”(Sagger)反坦克导弹,人们初次见到这种导弹的时间,是在1965年。虽然它的结构比上述两种紧凑,但据认为,它的战斗部和效能与前两种一样。其弹体比前两种稍长,但安于弹体末端的尾翼则很小。从一张有些模糊的照片所显示的情况看,在尾翼上并没有控制面,这只能意味着控制是由象“斯文费厄”那样的旋转喷管完成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苏联对这项技术成就,显然是秘而未宣——而这又不大符合苏联人的习惯,特别是在他们认为他们的某项发明已经居于世界第一位的时候——但很难想像,除此之外,“赛格”还会采取别的控制方式。“赛格”可以从地面进行发射,有一张清晰的照片显示出,“赛格”导弹正在雪地上的一个简单支架上准备发射。除上述情况外,我们对这种导弹的详细情况并未多少认识,而有关其瞄准及制导系统的情况,更是毫无所知。如果“斯瓦特”真的已经安装上了多种制导系统,那么,“赛格”导弹就很可能采用的是半自动制导体制,这当然只是一种推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就是,克里姆林宫永远不会在这种问题上出安民告示。
  在1973年的阿以战争中,阿拉伯军队曾经发射了大量的“赛格”导弹,似乎是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从一定程度上说,阿拉伯军队使用导弹的战术,正好同西方相反,他们常常是用3或4发导弹进行齐射,显然,他们拥有数量充足的导弹。为了能够确保命中,他们采用了浪费惊人的“连珠炮”战术。即使是这样,导弹也常常脱靶,有几份以色列的报告说,在战场上开动的以色列坦克,曾经被“赛格”导弹所落下来的—串串长长的控制导线所覆盖。据估计,阿拉伯军队之所以要采用齐射战术,其目的,是为了弥补射手训练的不足。可以肯定,看到如此浪费的场面,那些苏联“顾问”们必然会气得心脏病发作。据我们所知,这也不是苏军使用反坦克导弹的战术。然而,如果“赛格”一旦命中目标,那么,坦克立即就会丧失作战能力,毋容怀疑,“赛格”确实是一种致命性的武器。
  第九章 发展上的失误
  需要乃发明之母
  —— 安农
  任何一种武器系统的发展,都将会给人们留下一条或者成功或者失败的发展思路。而成功或失败的多少则既取决于发明者的热情,又取决于他对设计中所包含的各种利弊所作判断的准确程度。有些项目失败的是如此离奇,以致使人们惊讶,那些头脑健全的工程师们怎么竟然能跟它们连系到了一起;还有一些系统虽然仅仅是现有系统的发展,但由于这种或那种充分的理由,竟也没能在生产线上获取一席之地。前一种情况跟后一种情况当然应当属于同一个范畴。
  1918年,毛瑟反坦克枪的研制成功,曾经大大激励了德军最高统帅部,以致他们毅然决定再研制一种反坦克机枪变型。结果这种机枪果真被造了出来,它依然由毛瑟公司(Mauser)制造,采用的是马克西姆(Maxim)机枪的原理。实际上,这种机枪只不过是马克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