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 节
作者:      更新:2022-07-17 17:19      字数:4999
  一样是正常和自然的事情。她依然剪贴花冲发表的诗文。播音的那天,依然提一袋
  点心,不同的是,她要与花冲一起吃了。
  但越是这样,从花冲的眼睛里,越是看不出对她性别的敏感。
  仿佛,他只是把她当成了精神上的慰安者,甚至仅仅是工作中的合作者。
  想到这里,方圆觉得不寒而栗。一切都退回到起点,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这些日子,边冰时常过来,消除了她的好些寂寞。他们一起逛商店、看电影,
  进咖啡厅。反正他是老板,有的是钱。这家伙,中学时就是女孩子的朋友,但由于
  对她们太过自然、太过直率,太过友好,反倒很难成为女孩子的情人。
  然而与边冰相处日久,却加深了她的不满足感,更加激起了对花冲的想念。
  可惜生活没给他们互相契入的机会。
  是他们没有用心寻找机会呢?还是机会在故意躲着他们?
  团委办公室的门大开着,里面却空无一人。花冲坐在条椅上等了几分钟,下定
  的决心就有了些动摇。怎样跟书记讲呢?“校园新闻”的播音员不是干得挺好的吗?
  书记是一个精明的青年人,难道他看不透我阴暗的心思吗?要是被他看透了,不是
  把我花冲看扁了吗?
  尽管这样想,书记进来之后,还是把这意思讲了。
  “不行,”书记姓谢,是个卓越的团的活动组织者,与学生干部的关系也很好,
  他向花冲笑笑,“你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方圆妈妈有病,方圆不适宜每天泡在广
  播室。”
  花冲有些发慌,没再说什么,打声招呼就走了。
  没有办法,只有重复每个星期都有的等待。
  星期三到了,方圆准时进来,很快地熟悉一遍稿子,就开始播音。播完,已经
  是黄昏六点过。要是往常,方圆放下监听器,对花冲微微一笑,说声:“我走了。”
  就出了门。她的声音悦耳、轻柔,等她去后,花冲放上音乐,就到食堂打饭。
  但今天,花冲实在不想让方圆这样快就离开。他坐在方圆身后的小床上,偷偷
  地看她;她的身体有印度女孩的丰腴,却又无过份的肥胖;美丽的头发,黑黑的,
  如瀑布泻下肩头;脸的侧影如中秋之月,随着语音亲切地流动。那时候,花冲就想
  留下她。
  “休息一会儿嘛。听听音乐。”花冲关切地说,语调里包含的温柔,让自己也
  觉得冒失。
  方圆没有做声,但也没有动。她的表情起了一点微妙的变化,这变化被花冲捕
  捉到了。
  花冲急切地拿出几盘磁带。
  “听什么?”方圆问。
  “‘春江花月夜’。喜欢吗?”
  “挺喜欢的。”
  “我特别喜欢这首曲子。”
  “我知道,你一周至少有三天下午在广播里放它。”
  花冲笑了,他很高兴方圆这么关心他放的音乐。
  他们由《春江花月夜》谈到中国传统民乐,由传统民乐说到乐器,说到古筝,
  说到岭南筝派有实力的继承人李伟,说到他刚柔兼备稳重大度的气质,以及他在抢
  指、跳指和大指快速托劈方面炉火纯青的技巧。
  “传统乐器当中,我最喜欢就是古筝了,它少了二胡的忧伤,却多了一种深层
  的内涵。”花冲说。
  “你发在《重庆日报刷刊上的诗歌“古筝”我读了,只有你才想那么多。”
  花冲承认,这是他目前为止写得最好的诗,但他坦率地说:
  “还有人比我想得更多。你读过柳中庸的《听筝》吗?他的诗比我的短,可意
  境却更深邃了一层。”
  方圆摇了摇头,期待着继续听下去的样子。
  花冲念道:
  “‘抽丝促柱听奏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花冲是用四川话念的,但胸音浑厚,听起来颇有味道。花冲的普通话很蹩脚,
  一句之中,或许前几个字还标准,后面几个字就回到了四川乡音。
  “你们都写得好,”方圆感慨地说,“都有一种悲天悯人的胸怀。我很羡慕你
  们,我无力达到你们那样的境界,虽然买了一把吉它,却只是挂在家里做做样子。”
  “我对演奏一窍不通,”花冲真诚地说,“只是空洞的欣赏而已。”
  方圆刚才说他“悲天悯人”,这是对他多么透彻地理解。花冲特殊的生活经历,
  造就了他的这种个性。他的心里,再一次掀腾起对方圆的爱恋之情。他定定地看着
  方圆美丽的额头,真想把她搂在怀里,任情地亲吻。
  方圆的眼光却从花冲的脸上移开了。她大概看出了什么,但她做出什么也没看
  见,什么也不理解的模样,问道:
  “听说张尚清会敲扬琴,他为啥从来没在公开场合露一手?”
  “他会扬琴?”花冲的表情非常惊诧,“我听也没听说过!”说完,他的激情
  一下消退下来。
  其实张尚清到底会不会敲扬琴方圆也不清楚,“听说”的话,也是顺嘴杜撰出
  来的。
  “他原先在这里当站长的时候,什么歌曲都放。”方圆又说。
  “是。”花冲简洁地答。
  “你们两人完全各是一种风格。”
  花冲含糊地笑了笑。他不明白方圆的意思。但一股不服输的气势掀动着他,他
  突然滔滔不绝地放声宣讲:
  “你知道在广播站放音乐是很为难的,太革命的歌曲,年轻人不喜欢;太开放
  的调子,老教授们又有意见。你知道张尚清当站长时,曾受过一次批评吗,说他成
  天只放些港台歌星演唱的爱情歌曲,老一辈们听了好难受,一直告到院长那里去了。
  院长一批评,张尚清慌了手脚,又全放一些根本就没有性别特征的歌,这一下,学
  生们又到处起哄。”
  他停下来,因为看到方圆的脸红了。花冲以为是她不习惯听“爱情”这种字眼,
  其实,方圆是为个中的秘密难为情,原来,去告状的老师就是她的父亲——数学系
  的方之洞教授。
  播放音乐的时间结束了,花冲拿出一个剪贴本,翻到贾平凹的散文《游寺耳记》,
  说这是一家报纸编辑向贾平凹约稿,大街相遇,作家把脚往树叉上一搭,在一个烟
  盒上立马写成的。
  方圆没读过这篇散文,凑得很近地来看。
  花冲为她捧着,血液加快了流动。他看到方圆的脖颈雪白、细嫩,他嗅到了姑
  娘兰香一般温暖的呼吸。
  花冲悄悄咽了咽唾沫,讲得更加细致。他说,他最欣赏这样几句:“‘饭毕,
  付钱一元四角,主人惊讶,言只收四角。吾曰:清净一角,山明一角,水秀一角,
  空气新鲜值八角,余下一角,买得今日吾之高兴也。’”朗诵毕,花冲又尽情发挥,
  说到隆昌街口的三口面:汤一口,面一口,还叹气一口:“好贵哟……”
  方圆“嘻嘻”地掩口笑,说,“下周我把贾平凹这篇文章念给大家听,好不好?”
  她身心愉悦,与花冲天南海北神聊,被他独有的文人情怀所吸引。
  “当然。”花冲马上应道。乘兴所致,又开始讲南宋词人辛弃疾。
  方圆双眸晶亮,有滋有味地跟随花冲纵横驰骋的思路。而花冲却比她更为高兴,
  如饮醇酒,谈兴大增。
  天黑下来,方圆才猛然醒悟:“唉呀,我妈该等着急了。”急急忙忙把一小袋
  点心放到花冲面前,就要告辞。
  “哎,”花冲微窘,“你你这是……”
  方圆的脸上忽然就有了母性的光辉:“你慢慢吃,时间晚了。本来我想陪你吃
  的……再见。”
  她柔柔地笑着,退着走出房门,然后轻俏一转身,款款离去。
  “星期五我们要在学生活动中心搞个沙龙,”花冲追出去问,尸你来吗?”
  “来……”方圆的声音飘远了。
  “学生活动中心”的大厅里,灯光通明。四周摆着条桌,中间留着一块呈椭圆
  状的空地,桌上放着开水、瓜果。空地里,横拖着一条刚生出嫩叶的绿色藤蔓,藤
  上系一只气球,披上“绿岛沙龙”几个字,轻轻地飘起来。
  那条藤蔓,是袁辉下午冒着小雨从山上扯回来的。
  沙龙的主题是;一个文学大潮中的危险暗礁——王朔。
  花冲郑重其事地特邀了宣传部母部长及德高望重的楚辞专家黄教授,并且在昨
  天就贴出了海报。
  对母天海,花冲心中有点不屑,部长总是高高在上的神情使花冲天然与他产生
  心理距离,可若不请他,又不符合这类活动的规矩。
  七点半,人们陆续到齐,坐了满满一屋子。
  袁辉是沙龙的主持人,要花冲介绍一下今晚沙龙的意义何在。
  花冲正与黄教授寒暄,马上站起来,带着浓重的胸音大声说:
  “同学们,来宾们,从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在文学的领域,不少风流人物
  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载。而王朔自从一九七八年在《解放军文艺》上开
  练以来,就大有打一场持久战之势。近来,他发表的小说《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
  焰》改编成了电影,更如洪水猛兽,冲决了一大群人生态度本来就暧昧不宜的人们
  的价值观堤防。因此,王朔现象不仅是一个文学现象,更是一个文化现象。我,和
  我的朋友们,都一致认为,他是当今文坛大潮中的暗礁。但这个暗礁的意义,到底
  是摧毁了我们载满了金银财宝的生机勃勃的文学之船呢,还是让我们猛烈回头,走
  一条更新之路?这正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这次聚会的意义。我这算抛砖引
  玉,下面请大家畅抒己见。”
  “我来说两句。”花冲的话音刚落,黄教授就站了起来。
  他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拄着文明棍,起身时将手一招,彬彬有礼,获得了全
  场掌声。在座的大多对这老头有好感,他的敢于发表不同言论的个性在学院名声远
  播。花冲曾听过他的一次公开演讲,被他的坦诚直率甚至肆无忌惮所折服。
  现在,他开口就说:“我希望大家应具有高度的爱国热情,研究楚辞本身就是
  爱国的表现,是不是?大家可以多多撰写有关楚辞的论文,向《楚辞研究》投稿,
  是不是?这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权威刊物。刊物的主编是谁呢?就是老朽!”说罢,
  使力地把自己的胸膛拍了七、八下。“你们可以放心了吧,是不是?在我这儿,没
  有后门可开!没有捷径可走!质量面前人人平等,是不是?”
  场里响起小声议论。
  然后他四处张望,大声发问:“我的高徒邹清泉来了没有啊?”
  在远远的角落,邹清泉站了起来,有些忸怩。
  “前来坐,”黄教授招呼他,“来来来。”
  邹清泉走上前。昨天,他就在向花冲打听请了哪些人,听说有黄教授,他就决
  定来。邹清泉是一个既勤奋刻苦爱憎又极端分明的家伙,遇到他不喜欢的老师上课,
  他故意穿戴懒散,甚至趿着拖鞋,裤脚挽得一高一矮。但只要是黄教授上课,他必
  然穿着中山装、圆口布鞋,衣服领口严丝台缝,即使三伏热天也不解开。
  在中文系成堆的老师教授中,邹清泉只佩服干瘪的黄教授。
  “请你把《屈原问题论争史稿》,啊,概要地给大家介绍一下。”黄教授旁若
  无人地指挥。
  邹清泉遵旨开腔,虽然表情不那么大方,但口齿清楚,条理明晰。
  大家都感到莫名其妙,花冲、袁辉、张尚清、页子四人,轻轻地交换了一下眼
  色,弄不懂黄教授是什么意思。黄教授的学养确实十分深厚,可谦虚并不是他的品
  德,他的酷爱自我表现是出了名的,花冲们真怕他的我行我素游离了今晚的主题。
  “大家知道,”邹清泉刚介绍完坐下,黄教授紧接着说,“我以前是搞现代文
  学研究的,而且也一直是教的这门课,是不是?八二年开始转向搞楚辞,一年之后
  出了那本专著,是不是?前些天,邹清泉一次性地把替我出来的五本书稿寄给
  了编辑部。啊,为什么我要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做这件事?这是因为有几个做学问
  的日本人,啊,居然说我国根本就没有屈原其人,我之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跟他们打
  仗,是基于如下考虑……”
  说到这儿,黄教授正了正礼帽,微笑着望着全场:
  “在和平时期,我这是与日本进行友好的文化交流,是不是?在反目时期,我
  这就是地道的爱国主义。大家看,这是否与你们讨论的王朔现象不沾边?”
  黄教授说完,取下礼帽,行礼如仪之后,缓缓坐下。
  这时,大家恍然大悟,自然而然地想起王朔那句大学生都很喜欢的名言:“别
  装,行吗?”
  接着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母部长的表情是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