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节
作者:指环王      更新:2022-07-12 16:18      字数:4710
  狈炊欧⒊龈蟮墓饷ⅰ?br />
  爱情可能只得到部分的回报。这是个人悲剧的其他形态的反映,即较为缓和的形态,这种情况下的爱情也是不平衡的。一方的感情深厚而炽烈。另一方只是略有所动。一方毫无保留地付出爱情。另一方则只给以微弱的、有分寸的报答。
  那么,为什么会有单恋产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男男女女的爱情得不到回报呢?我们该如何避免痛苦呢?我们是否有权适当地责备冷淡的一方?如果他的心充满了一桩爱情,而拒绝另外一桩,他又有什么办法呢?在这种情况下,第三者的爱情只能就是他沉痛的个人悲剧,对这种在特定的情况下形成的悲剧情节,谁也无可奈何。“多余的人”应该高尚地忍受自己的不幸,或许,他也应该像维特一样主动退出,避免在感情上更大的痛苦。也可能有另一种情况。起初的爱情联系日益破裂,第三者在竞争中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不过,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新的爱情冲突。这就是被抛弃一方的悲剧。单恋的第三者的介入,无论怎样,都毫无疑问地引起某个人悲剧的诞生。
  除了单相思的悲剧之外,还有人因为爱情曾经是可能的,但终于没有变成现实而痛苦不堪。这是社会现实生活中不太多见的一类现象。它首先包括男女双方相识时慨叹相见恨晚。相逢太迟,因而产生亲昵关系已经不太可能了。双方虽然感到彼此的个人品质对双方来说,都有极大吸引力,但一想到“相逢何其晚”,就感到内心的痛苦。
  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在《两个温柔的灵魂》里描写了这种情景。一对青春不再的男女在公园里邂逅相逢。她早已成婚,他也有妻子。通过了解,他俩当即意识到,这个时刻对双方来说都来得太晚了。他们在惊愕中分别了,怀着一种莫名的伤心和深深的惆怅想象这未能实现的爱情的幸福。这种情况也存在,即两人原先就认识,甚至有过友谊。但他们却没有能产生爱情,于是只能为回天无力而扼腕叹息。一方已经不再爱,抛弃另一方,也常常引起难忘的痛苦。这会使被抛弃的一方极为难过,使他意乱情迷地忆起共同的生活,回忆起精神和身体亲近的不可复得的快乐,一遍又一遍。最为常见的是一方的爱情之火逐渐熄灭。这种情况下,对爱情专一的一方经历着一场悲剧,而另一方却没有受到良心太多的责备。出现这种情况通常有多种原因。有时是爱情消逝了,有时是由于一方的过失,不过更常见的是双方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方的爱情消逝(因为如果双方都不再相爱,一般说来就不会出现悲剧)的原因可能是来自外部,即社会环境(家庭、朋友、社会)起了决定的作用。交往中不经意的方式,轻率的、长期令人难堪的任性和彼此互不尊重都可能会埋没爱情,昔日情侣之间的信任失不复得。
  青年男女长久分离也是很有风险的。这时,有可能找到一个替身,即使不如远方的意中人那样称心如意,而且完全不是别有用心。孤独的心灵总是需要抚慰的。因此,爱情的稳固程度,相互的吸引力可以说同情侣之间的地理距离成反比。
  许多爱情悲剧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男女双方分属于互相敌对的社会集团或家族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就是因为他们分属于维罗纳…蒙泰基和凯普莱特这两大敌对的家族。
  为了爱情的完满实现而自杀,这在古代的爱情悲剧中,甚至是不太遥远的昔日的爱情悲剧中,并不是稀罕的现象。它表明亵渎一个人的爱情会有多么严重的后果,也说明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没有什么能妨碍他,死亡也不能。卢基安早就讲述过古代因爱情而自杀的事情。文艺复兴时代,由于人的感情生活的细腻和深化,自杀的事例日益增多。因爱情而自杀是人以最强烈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目的,表现了社会生活的悲剧。因爱情而自杀的人也和由于其他原因而自杀的人一样,往往是心理状态不稳定、精神和意志受到极大的刺激。在促成他们自杀的原因中,各种诱发自杀的因素综合地导致了自杀的发生。
  因爱情而自杀,有些是出于摹仿,即所谓的心理传染。那些毫无主见的人,心理脆弱,容易受到感情上的怂恿,在爱情受到创伤时很容易受到和他有相同处境的人的先例的影响,把那些壮烈的事实看成仿佛是蒙着一层浪漫主义光泽的伟大壮举。单恋或者失恋有时会出现一种特殊的心理矛盾。在爱情中遭到挫折的人既仇恨自己感情的对象,同时又仍旧爱着他。爱得越深,则恨得越切肤,爱恨交加引发心理的分裂,很可能导致心理的失常。一般说来,任何时代都有的单恋或失恋的痛苦会导致相同的悲剧,尽管结局千差万别。如果缺乏意志力和自我克制,悲剧就可能以抑郁和自杀而告终。而在爱情上遭到惨痛挫折的人,如果能勇敢地承受落在他们头上的痛苦,就会更加突出他们坚强和有毅力的一面,他们的心理状态有坚不可摧的自尊感和稳定。他们逐步治愈自己的创痛,绝不会落入绝望的境地。很多经历了爱情悲剧的人虽然比较缓慢,但也能够渡过心情郁闷的时期,不过在心底留下某种终生难以消除的隐痛。对爱情受到亵渎而引起的心灵的伤痛,人们有不同的反应和克服方法,这最直接地反映了气质的特点和个人处事的方式。所以,每一个人不仅以他独特的方式来争取爱情的成功,而且以他独特的方式来处理可能发生的悲剧。
  要减少爱情的悲剧,就应该对男女之间的关系问题有十分透彻的了解,培养和谐的个性,培养有丰富的文化修养、性格坚强、能顽强地经受考验的人。
  叔本华玄而又玄地把爱称为惟一的、永恒的、宇宙的存在之力,但他也承认,如果真挚无私的爱情遭到当代的法律和偏见的抛弃、压抑,就应该把它看作是个人为人类而作出的牺牲。那些彼此相爱、渴望结合,并终生相伴的人们,他们的激情和痛苦,虽然只是个人的感受,却赢得人们普遍的认可,人们在这其中有着强烈的共鸣。爱情就职能而言是个人的东西,结果却超出个人之上。如果男女双方的亲昵结合不是建立在爱情上,他们结婚生子却并不彼此相爱,有意地把个人利害或者崇尚虚荣的偏见置于自然规律之上,那他们就是对人类、对未来的人们犯下了不可饶恕的过错。从这方面来说,爱情受到亵渎而产生的悲剧和一往情深的心灵的痛楚就显得有一种利他主义精神,显得比从前更高尚了。但丁和彼特拉克,莱奥帕尔迪和雪莱,以及把相爱双方的结合推崇为精神的胜利、推崇为物质获得了灵性的爱情殉难者,他们痛苦的爱情之梦使每一代人都激动不已,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第五章爱就是成就一个人 (3)
  自由、灵感、幸福
  爱情是体现人的个性奥秘的最重要方面,同时它又完成重要的社会职能。首先,在个人自由这种每个人都直接体验到的各方面的综合中,爱情有很大作用。
  政治自由(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是社会自由)是爱情可能实现的条件。压制个性的社会制度总是或多或少地歪曲亲昵关系的内容。自由必不可免地需要各种有利于的感情交往的良好气氛。在以政治利益至上的年代里,作为皇室的男男女女们是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爱情的。两性关系美的高级形式是爱情,爱情的结晶是婚姻。
  然而在人类历史上;婚姻常常是政治需要的手段。最富有戏剧性的是罗马皇帝马克西米连的联姻活动。马克西米连为皇子时,勃艮第公爵查理为了换取一个国王封号,主动提出把女儿玛丽嫁给马克西米连,联姻没有成功。四年后查理死去,新继位的玛丽为对抗法国入侵,再次要求与马克西米连成婚。马克西米连飞速前往成婚,目的是借婚姻把尼德兰纳入罗马帝国版图。1482年,尼德兰叛乱,法国乘机逼进,为了向法国妥协,马克西米连把年仅四岁的女儿玛格丽特嫁给法国王太子查理。1488年,马克西米连为了控制布列塔尼,便主动与布列塔尼新继位的女公爵安妮订婚,因自己不能分身,就派代表前往举行结婚仪式。但这时法王查理为了争夺布列塔尼,抢先娶了安妮,把十岁的玛格丽特退还给马克西米连。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许多,在政治需要面前,个人的爱情自由被扼杀,这是封建社会的一大特点。在多数情况下,政治对情爱的干预其作用是负面的,政治交易的成功,几乎总伴随着爱情的悲剧。
  我们早就听腻了男女平等的口号,但是,在情侣的相互关系中,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是否存在表达自由意见的条件呢?换句话说,已经产生的爱情在两人的亲密交往中是有利于达到双方的平等,还是一方盛气凌人、高于另一方呢?对这个问题的各种回答常常是十分有趣的。
  屠格涅夫的《乡居一月》中,拉基金宣称:“爱情里是不存在平等的。只有老爷和奴隶,所以诗人说爱情是锁链,这话是很有道理。您等着瞧吧!您大概会看到,这双温柔的小手多么会折磨人,它们是多么含情脉脉地把一颗心撕得粉碎……您会看到,拜倒石榴裙下是什么滋味……这种奴隶地位是多么丢人,多么恼人。”
  在《烟》里,波图金也说了类似的话:“男子软弱,女子有力,机缘更有无穷威力。安于淡泊的生活是困难的……这里有美貌和同情,这里有温暖和光明,——怎么抗拒得了呢?你就像婴儿扑向保姆一样奔过去……反正兔不了要落入什么人的手心就是了。”这种奴役是不可免的,就像铁屑投向磁石一样不可抗拒。直到有朝一日,“死亡来解脱我们”。
  既然女子像是一块磁石,而男子像是铁屑,那男子就不可没有自由的权利了。两人之间的平等只是徒具虚名,因为女子的随心所欲压制了男子的自由。但是男女之间的位置相反的情况更为普遍。男子在历史上一直在压制女子的自由。在传统的一夫一妻制旧式家庭中这确是常有的事。这种不平等,由于正在产生的真正深厚的爱情而逐渐消灭,而推动互爱双方的自由。在交往过程中,亲昵感情越是深厚,平等的趋势就表现得越明显。
  爱情容不得压迫,容不得颐指气使和发号施令。罗素说过:“爱情只有当它是自由自在时,才会叶茂花繁。认为爱情是某种义务的思想只能置爱情于死地。只消一句话:你应当爱某个人,就足以使你对这个人恨之入骨。”
  爱情关系是最亲密的,双方都得承担责任的“两人联盟”。其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承诺,恪守承诺可能束缚他们的自由。但是男女双方的感受还是亲密无间的,双方完满的融合在一起以至难分彼此,就使这种遵从和承诺具有了另一种性质。由于兴趣和愿望一致,调整行动的做法就不再像是从外部硬性注入的那样,而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人更大的自由,达成默契和一致。相互承担的责任往往变成对行动的自由选择,换句话说,“我要”同时也意味着“她要”,反过来也是一样,“她要”也就是“我要”。这样一来,责任转化为自由的表达。在共同的生活中,男女共同协调自己的行为,达到共同的生活目标,而没有驱使的感觉。
  当然,爱情绝不是相互关系中单纯的安逸恬静,绝不是表现价值体系的完全契合。在某些场合中,一方的想法并不符合另一方的意愿。个性的差异是很自然的。但是只要存在爱情,那么在共同生活的主要问题上,双方的愿望还是可以达成一致或者相近的。“我要”同“她要”越是矛盾冲突,爱情就越是退化。相互承担的责任就开始转化为对个性自由的压制。这就是彼此的爱情逐渐熄灭的过程。相互关系的自由具有了强制的性质。对个人本性的限制和压抑使爱情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男女在爱情上的自由,就是每个人都按照心灵的意愿、思考、情感、直觉和评价自己挑选自己喜欢的爱情对象,而不受任何外部私利的限制。各人按照对自己对责任的认识,决定自己爱情的强度和持久程度。如果男女双方都尊重彼此的自由,爱情就可以长期是幸福的,并得到不断的延续。因为正是这种在一致范围内的相对自由能够促进感情并使它日益丰富。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小说《怎么办》中,罗普霍夫对薇拉·巴甫洛夫娜说:“爱一个人就是希望他幸福。可是没有自由便没有幸福。你不愿束缚我,我也不愿束缚你。如果你因为我而受到束缚,你就会使我感到痛苦。”
  第五章爱就是成就一个人 (4)
  爱情帮助人们明智地利用自由的可能空间。因此,爱情有助于丰富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