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节
作者:津股巡览      更新:2022-07-12 16:18      字数:4815
  求古人真实的内心世界,都需要对〃士〃的概念有明晰的认识。真的如于丹所说的〃士〃就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吗?于丹对〃士〃的解释,过于含糊,对〃士〃的概念的发展流变也未作任何交代,对读者来说是很不负责任的。我们先来看看,于丹这段话的出处。《孟子?滕文公上》:〃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的意思是说:有些财产家业的人,一般都比较稳定;而那些流动人口,那些社会闲杂,那些手工业者,那些丐帮成员,没办暂住证的,多无恒产,相当于做人没有质押,没有担保,没有退路,也就没有依附感和自尊心,其结果就是不讲诚信,乱来,无所不为。孟子的这段话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无产者如果单枪匹马,因为掌握的资源有限,就是想坏也坏不到那里去的;倒是有产者,要么不坏,要坏就是大奸大恶。
  历朝历代,翻遍二十四史,想要找出几个无产者中的大奸大恶之徒,确实不容易。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反对强秦暴政,历史早已定性为官逼民反,他们是领导农民起义的英雄;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起义失败了,但浩气犹存;东汉末年打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张角,领导唐朝农民起义的黄巢,宋朝领导一百零八条好汉替天行道的宋江,明代的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等,他们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带领民众争夺生存空间,能说他们是大奸大恶吗?再来看看,真正的大奸大恶之徒都是些什么货色。网上有一张历代奸臣表:排名姓名得分朝代1秦桧914南宋2魏忠贤912明朝3和?74清朝4蔡京843北宋5童贯819北宋6严嵩788明朝7贾似道782南宋8张邦昌775北宋9赵高729战国10杨国忠700唐朝11刘瑾698明朝12梁冀694东汉13安禄山690唐朝14索元礼672唐朝15潘仁美653北宋16高俅633北宋17吴三桂614清朝从这里面随便找出一个人,哪个不是家财万贯,哪个不是富可敌国。以和矶嗳丝垂肚⊥醭罚垂对紫嗔趼薰泛汀短萃兰拖啊罚院瞳|还是比较熟悉的。人们都知道和拔鄹埽浅8挥校浅业慕峁故侨萌嗣谴蟪砸痪R徽懦こさ某仪宓ィ窃氐慕鹨票Γ甭蕹穸校∑婀哦嗟檬际磺濉3业降壮隽撕瞳|多少财产?有不同的版本,不同的抄家清单,有人估算大约有一千万两银子,有人估算两千万两银子,最高估算是两万万两银子。据传,查抄出来的大批财宝,都让嘉庆帝派人运到了宫里。于是,民间就有人编了两句顺口溜:〃和梗吻斐员ァ!献右踩鲜兜阶约耗嵌位按嬖谖侍猓谑窃凇睹献樱苛夯萃跎稀分薪辛瞬钩洌骸ㄎ藓悴泻阈恼撸┦课堋!ㄒ馑际牵藓悴泻阈模挥心切┣钋乙婕帷⒕卟蛔骨嘣浦镜氖浚趴梢宰龅玫健S诘ざ浴ㄊ俊ǖ慕馐陀Ω镁褪抢醋杂谡庖欢位啊?br />
  这里〃无恒产有恒心〃的意思就是:〃士〃不必有长久营生的产业,却必须有追求学问、道德的恒心。孟子的意思是,〃士〃能做到〃无恒产有恒心〃,而不是像于丹说的〃无恒产有恒心〃的人就是〃士〃。其实古代中国的〃士〃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时代它的含义也有变化。于丹说中国的〃士〃是知识阶层,这种说法就像指着虫蛹说这是蝴蝶一样。我们知道,蝴蝶都是由虫蛹蜕变而成的,但是不管怎么说,在完成蜕变之前,虫蛹还不是蝴蝶。我们看待任何事物都应该具备发展的眼光、历史的眼光,否则就会不断闹出〃刻舟求剑〃的笑话。翻开历史,直到宋以后,〃士〃或〃士人〃一词才逐渐成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在此之前,〃士〃的概念几经发展,我们可以按时间先后来了解它发展流变的过程。
  第10节:告诉你未被糟蹋的孔子(9)
  〃士〃的出现,是社会阶级分化的结果,在原始社会,同族的部落成员都是平等的,大家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主要是自然的区别,如男女、老少等。但是进入奴隶社会以后,氏族部落首领和同族的武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以战争为主要职业。他们的社会地位与奴隶和平民有了明显的不同,这些人就成了最早的〃士〃。就如现代社会,有人专职管理社会事务,当上了公务员;有人做学问,成为了学者;有人掌握资本,成为了企业家等。这里所说的公务员、学者、企业家都是因为社会分工和社会地位的不同,而有了不同的称呼。〃士〃也是当时的社会对特定阶层人士的称呼。春秋以前的战争以车战为主,战车一乘有甲士三人,中间的人驾车,左、右两人一人射箭,一人执戈矛等武器。甲士即武士,也是率卒冲锋陷阵的基层军官,他们平时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或担任卿大夫的家臣,不需要直接参加劳动;经济上主要靠公卿大夫的赏赐和〃食田〃的土地收入。
  同时,因为夏商周时代〃学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贵胄子弟才有文化知识,因此〃士〃又成了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的称呼。从夏朝开始,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奴隶社会,〃士〃的阶层基本上是比较稳定的。当时的社会组织严格按宗法原则构成,依血缘区分亲疏贵贱。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时的士,直接隶属于卿大夫,与他们有宗法隶属关系,叫做〃大夫臣士〃。士下面还隶属有〃隶子弟〃,供其役使。这种按照宗法血缘关系组织的社会关系,不同于后世君臣之间的关系。士的再生产方式是嫡长子承袭制,也就是说士的儿子们,不是每一个都可以继承士的名号,只有嫡长子可以继承士,其余的儿子只能成为庶子。〃隶子弟〃大概就指庶子,士的〃食田〃即由他们耕种。士属于国人,常住国中,因此也叫国士。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以井田制为经济基础和以宗法血缘为纽带的上层建筑发生了动摇,出现了〃礼崩乐坏〃、〃天下无道〃,各国之间征战不休,战争规模日益扩大的局面。在风云变幻的时代大潮面前,〃士〃的阶层开始出现分化,有的士抓住机会进一步提高了地位,有的则沦为社会底层,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春秋战国时代,战争形式发生了变化,步兵的作用增加,车战及武士的作用减小,士的地位也出现了上升或下降的变化。
  一些掌握武装力量的〃陪臣〃地位不断提高。他们原来只不过是卿大夫的家臣,现在却可以凭借武力和权势干预国政,兴风作浪。如《史记?鲁周公世家》讲到鲁国的阳虎(即阳货)的故事,他原来是季平子的家臣,是鲁国最有权势的武士。平子死后,他阴谋作乱失败,后来逃奔到晋国。但是也有一些〃士〃地位不断下降,他们失去了〃食田〃,甚至连最低的社会保障都失去了,只好四处奔走,另谋出路。好在他们学过〃六艺〃,是知书识礼之人,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为新兴的社会上层出谋划策。在动荡不定、风云变幻的春秋战国时代,当时有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也确实有蓄士的需要,于是〃蓄士〃之风由此兴起。战国时的魏国信陵君魏无忌〃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因此多归公子;齐国孟尝君田文待客平等,〃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赵国平原君赵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那些失去了生活保障,〃六艺〃学得不好,能力又不够的〃士〃,为解决经济困难,有的去为人办丧事、当赞礼,有的去经营工商业。
  还有一类〃士〃,〃六艺〃学得不错,家道中落后,贫贱落寞,又不愿意去给卿大夫们当门客。这些人往往满怀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但是在争霸和兼并战争剧烈的春秋战国时代,各国之间常常是〃邦无定交,士无定主〃,他们很难找到理想的统治者来实践自己的社会理想
  。
  这些人开始创立学说,聚众讲学,把原来由贵族阶层垄断的文化知识传到了民间,从此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批〃藏书策,习谈论,聚徒役,服文学而议说〃,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士。他们摆脱了旧的宗法的束缚,游学各国,思想活跃,视野开阔,聚徒讲学,互相诘辩,促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中国的思想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例如孔子,他是宋湣公(前691~前682)的后代,曾祖父防叔奔鲁当了大夫,父叔梁纥孔武有力,是个典型的武士。孔子学习过〃六艺〃,善长射御,但已〃贫且贱〃,曾当过鲁国季氏的小吏。退职以后,开始聚众授徒,先后有门徒三千,其中精通六艺的也有七十二人之多。孔子积极传播自己的思想,成为先秦儒家的始祖。由于春秋战国时代剧烈的社会变化,加上有了像孔子这样的老师,一些普通的劳动者,也接受了文化教育,加入了士的行列。秦汉时期,士的内涵又发生了一些变化。用来称呼士大夫的〃士〃,此时既可以指军队中的将士,也可以泛指在中央和州郡县供职的官吏;士人的内涵则比较丰富,主要是指具有较高的封建文化素养的知识分子,士人可以进一步区分为朝士、白衣士人、隐士、处士等。
  第11节:告诉你未被糟蹋的孔子(10)
  朝士一般指那些具有较高的学识又在在朝廷当官的人,他们可以一边做官,一边教学生、授弟子。白衣士人、隐士、处士他们之间的共同特点就是头上没有官帽,但他们之间也有区别。白衣一般出生低微,是庶民的子弟。隐士往往终生隐居山林,聚徒讲授。处士涵盖的范围要更大一些,可以包括白衣士人,也包括在太学等官学中研习经典的诸生。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士人,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价值标准。到汉代,士人特别注重〃士名〃,强调人格名望、风骨气节和学识才能。为求取〃士名〃,士人们必须注意提高自身的修养,恪守封建纲常名教,以便得到统治者赏识,在朝堂博取一官半职。当然,也有士人为沽名钓誉,会到处拉帮结派,相互吹嘘。东汉后期,士人之间清议品题人物的风气进一步盛行,这种人物品题属于民间自发行为,标准当然也不一定与官方完全相同。
  民间的清议品题,多少会触痛封建王朝敏感的神经,魏晋时期,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品评士人之权收归政府,按照官方的标准进行中正品评。那些德行才能高的人,被给予不同品第(乡品),然后授以各种官职;那些没有通过中正品评的人,不能当有品级的官员,只能当普通的办事人员。这个制度看似公正,其实里面有太多的问题。这就好比取消高考,取消公务员考试,然后用一套思想品德规范来给大家打分,分数高的就当大官。我们就是用大腿思考也知道哪些人的分数会比较高,当然是与打分的官员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可以得高分,比如品评官的姑姑的舅舅的二婶的邻居的小孩的朋友。这种制度只会让权力永远掌握在有权有势的大家族手里,真正有聪明才智的庶民只能永远处于底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事实也的确如此,这一时期,九品以上官吏和得到中正品第的人,都成为士,其他人就成了庶人。进入权力中心的所有机会几乎都被士人垄断了,士人和庶人之间的对立越来越尖锐。士族家庭出身的男子,一出生注定要做官,士人代代相传,个个锦衣玉食,荣华享尽,迅速地腐朽堕落。当时有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只要从车上掉不
  下来的小孩,就可以当著作郎),'体中如何'则秘书(只要能在信中写几句问候的话,就可以当秘书郎)。〃(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长期养尊处优的生活,士族子弟从精神到体能都开始全面衰退。
  梁朝时的建康令王复,出身士族,见到马喷气和跳跃,就吓得要死。他对人说:〃这是老虎,为什么叫马呢?〃士族自身的腐朽加速了他们的败亡,士族在东晋时达到极盛,到南北朝时开始衰落。隋唐以后,士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士作为一个特定阶层的观念仍然保留着。有官爵的人,仍称为士;免掉官爵的人,就成为庶人。到宋朝以后,〃士〃或〃士人〃才逐渐成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不再特指品官。
  于丹告诉我们〃士〃这个阶层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如果她接下来说的是宋朝以后的某部作品,还情有可原;但如果接下来说的是《论语》,那么她的解释就未免太过笼统,太不体谅读者了。
  〃君子喻于义〃中的?〃义〃能理解为〃适宜〃吗
  唐唐
  《于丹〈论语〉心得》在第59页写道:
  〃但孔子认为谋求个人利益的时候不能不走正路,一心想走捷径,一心想贪小便宜。孔夫子认为,走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