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节
作者:冷夏      更新:2022-06-19 10:01      字数:4893
  晓谕”以下,“右仰通知”以上应有的文章。
  到将来,不幸而竟有一天,做官的诸位老爷们额手相庆曰:“谢天谢地,现在是好了,洪水猛兽,已一律肃清,再没有什么后生小子,要用夷变夏,蔑污我神州四千年古国的文明了,”那时候,我们自然无话可说,只得像北京刮大风时坐在胶皮上一样,一壁叹气,一壁把无限的痛苦尽量咽到肚子里去;或者竟带这种痛苦,埋入黄土,做蝼蚁们的食料。
  万一的万一竟有一天变作了我们的“一千九百十一年十月十日”了,那么,我一定是个最灵验的预言家。我说:那时的官老爷,断断不再说今天的官话,却要说:“我是几十年前就提倡新文明的,从前陈独秀、胡适之、陶孟和、周启明、唐元期、钱玄同、刘半农诸先生办《新青年》时,自以为得风气之先,其时我的新思想,还远比他们发生得早咧。”到了那个时候,我又怎么样呢?我想,一千九百十一年以后,自称老同盟的很多,真正的老同盟也没有方法拒绝这班新牌老同盟。所以我到那时,还是实行“作揖主义”,他们来一个,我就作一个揖,说:“欢迎!欢迎!欢迎新文明的先知先觉!”
  所谓“作揖主义”,不是不坚持真理,不是当滥好人,而是不把时间花在与人无用的争论上,全心全意做自己的事情,用事实来说话。《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就是这个道理。
  《庄子·齐物论》提出“辩”的反命题,认为“辩无胜”——靠辩论获得的胜利没有意义:“即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大意: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输了,我说的就一定错误吗?我赢了,你输了,我说的就一定正确吗?其实无论辩论结果如何,我俩谁对谁错,或者都是对的,或者都是错的,仍然无法断定。)
  不明智的争论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会使问题更加难以解决。你要知道,当一个人辩论的时候,他不仅仅是在单纯的用理智分析问题,他所有的人格尊严都已经行动起来,要求把自己的观点坚持到底。事后他也许会觉得自己错了,但是他必须考虑到宝贵的自尊心而坚持说下去。美国心理学家奥佛斯屈在他的《影响人类的行为》一书中说:“当一个人说‘不’,而本意也确实否定的话,他所表现的决不是简单的一个字。他身体的整个组织——内分泌、神经、肌肉——全部凝聚成一种抗拒的状态,通常可以看出身体产生一种收缩或准备收缩的状态。总之,整个神经和肌肉系统形成了一种抗拒接受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要让他冷静的分析问题并放弃自己的观点,简直难于登天。本来除了辩论,你还有其它方法可以证明你正确的,但现在,他把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维护自己的尊严等同起来,恐怕再好的方法也要归于无效了。
  所以,如果你是正确的,事情的发展自然会证明你的看法,那些持不同观点的人也会慢慢改变态度。而一旦辩论,往往会使人将坚持自己的看法视为维护自己的尊严,即使事实证明你是对的,他仍然不会服气,会找各种借口为自己辩护,不仅不会信服你,反而有可能产生敌意。也许有那么一种人,天生杠头,即使用事实来说话他仍然不愿意承认错误。但既然客观事实都无助于改变他的看法,口头的争论又如何能够呢?徒然增加别人对你的反感而已。
  第五部分“作揖主义”(3)
  近现代以来,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好几次著名的大争论,比如洋务派与顽固派,保守派与立宪派、革命派与保皇派、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等,对于解放思想、推动历史发展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些例子能否反驳我前面的观点呢?我觉得,首先,总的来说,即使这样的辩论,也没有哪一方让另外一方放弃了自己原来的观点。李鸿章洋务运动失败了,但他至死都反对君主立宪;康有为辩论不过革命派,但直到辛亥革命胜利后,他还是保皇派;在每次辩论中,从来没有出现过某一派举白旗投降的情况,只是后来革命形式的发展,迫使他们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已,并没有被说服。也有放弃旧观点接受新观点的,比如梁启超、杨度,但只是特例,而且是在他们从事的活动——维新和复辟失败以后认真反思的结果,而不是别人跟他们争论的结果。其二,真正因为这种讨论而受到思想启迪的是“旁观者”,也就是那些青年学子,他们从中接触到了新观点,通过自己的比较选择了更为先进的观点,从而使得大讨论起到了思想启蒙的效果。第三,某种观点正确与否的最终决定性因素还是实践,所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毛泽东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里面举了一个例子:
  我们有些同志就是相信政治影响,以为靠着影响就可以解决问题。那是迷信。一九三六年,我们住在延安。离延安四五十里的地方有个地主豪绅的土围子。那时候党中央的所在地就在延安,政治影响可谓大矣,可是那个土围子里的反革命就是死不投降。我们在南面扫、北面扫,都不行,后来把扫帚搞到里面去扫,他才说:“啊哟!我不干了。”
  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也经过陈独秀、李大钊大力宣传、争论,但说服的不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而是广大农民和工人。最后真正让马克思主义取得胜利的,还是靠武装斗争的实际行动。
  明白了争辩的无用,我们就要尽量避免与人争辩,而要坚持“作揖主义”,不要把时间花到既得罪人又不能解决问题的争论中去,而要踏踏实实下功夫把事情做好,用事实来说话。对中学生来说,就是少管闲事,对于种种同学之间的纠纷谣传,不妨听之任之,全心全意把成绩提高,这不是消极,而是最大的积极。
  第五部分每个人都有优点(1)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都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承认,并主动去发掘。
  宋代大文豪苏轼非常喜欢谈佛论道,和佛印禅师关系很好。有一天他登门拜访佛印,问道:“你看我是什么。”佛印说:“我看你是一尊佛。”苏轼闻之飘飘然,佛印又问苏轼:“你看我是什么?”苏轼想难为一下佛印,就说道:“我看你是一坨屎。”佛印听后默然不语(也许是气的说不出话)。于是苏轼很得意的跑回家见到苏小妹,向她吹嘘自己今天如何一句话噎住了佛印禅师。苏小妹听了直摇头,说道,“哥哥你的境界太低,佛印心中有佛,看万物都是佛。你心中有屎,所以看别人也就都是一坨屎。”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已经无从考证,多半是好事者的编造,但其中的道理却十分深刻: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人,必然心胸广阔,老是看到别人缺点的人,往往心理阴暗。
  世界上没有一无是处的人,正如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一样。我们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既可以使自己心情愉快,也更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这里有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很能说明这一问题,相信你也能从这个故事中受到启示。
  有一天,一个人开车到某市市郊的一个加油站加油,在加油的空当和工作人员攀谈起来:“我还没有来过这里,这个城里的人如何?”
  那个工作人员反问道:“你从前住的那个城市的人如何呢?”
  他回答道:“他们都精明得很,但很不友好。”
  听了他的话,工作人员耸耸肩说:“这个城市的人也一样。”于是那人很失望的开车走了。
  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人也来加油,他也问了一个问题:“这个城市的人如何?”
  那个工作人员同样反问道:“你从前住的那个城市的人如何呢?”
  他面带微笑地答道:“他们好极了,真的十分友好。”
  于是,那位工作人员也十分高兴地说:“你会发现,我们这个城市的人也完全一样。”
  ——学会去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世界将会变得美好。我们常常举半杯水的例子,有的人看到它有一半是满的,有的人看到它有一半是空的。我们不仅要知道这个比方的含义,还应该把这种思想用到生活中去。每个人都是优点和缺点的混合体,有的人总是从别人身上看到缺点,有的人总是从别人身上看到优点。看到缺点的人总觉得人心险恶、社会阴暗,变得孤僻,难以与人交往;看到优点的人就会觉得生活美好,变得热情大方,自然左右逢源、朋友众多。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都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承认,并主动去发掘。
  要想让别人欣赏你的优点吗?那就去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吧。
  五、退后一步,海阔天空
  退后一步,海阔天空;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有一次,拿破仑·希尔带着两个儿子——小拿破仑和詹姆斯前往公园,去喂园里的小鸟和麻雀。小拿破仑买了一袋花生,詹姆斯买了一包“乖乖”,詹姆斯突然想到要拿点花生看看。他没有得到小拿破仑的允许,就自己凑过去抓住那一小袋花生。他没有抓到,小拿破仑立刻施予“报复’,左拳打出去,重重地打在詹姆斯的下巴上。
  这时候,拿破仑·希尔对詹姆斯说:“儿子,你拿花生的态度不对。打开你的‘乖乖’,拿一些给你的弟弟,看看有什么结果。”拿破仑·希尔费了一番唇舌说服他答应这样做。接着,发生了一件很不平常的事,小拿破仑尚未伸手接过“乖乖”,就坚持把他的一些花生倒进詹姆斯的外衣口袋中。
  第五部分每个人都有优点(2)
  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会有很多这样的争执,双方都没有恶意,仅仅由于缺乏沟通或者不愿意让步,最后造成了对两方都最不利的结果,我们称之为“双输”。这个时候,就需要一方冷静地分析问题,指出误会或者主动提出让步,以避免最不利的后果。
  我在法学院念本科的时候,选修了一门“法律诊所”的课。在课堂上,老师引导我们玩了一个叫“红蓝选择”的游戏。游戏规则如下:
  (1)把我们30人分成两个小组,分别占据一间教室,互相之间不能沟通;
  (2)两个组各自做出“红”或“蓝”的选择,两组都选“红”,则双方都得0分,两组都选“蓝”,则双方都得-1分,一组选“红”另一组选“蓝”,则选“红”的一组得4分,选“蓝”的一组得-2分;
  (3)每选择一次,由老师向双方公布结果,然后双方再选,总共可以选择十次;
  (4)最后统计总分,每得一分可以得到十元钱的奖励。
  从这个规则可以看出,选“蓝”是绝对没有便宜占的,要么得-1分,要么得-2分;反之,选“红”是绝对不会吃亏的,要么得0分,要么得4分。但这个时候问题就出来了,双方都认为红是最优选择,结果就是谁也别想得分。第一轮下来,双方都选了十次“红”,都是零分。
  然后老师决定改变游戏规则,双方在做出选择前,可以派出一名代表谈判,达成协议,然后再做出选择。
  我们小组在开会讨论的时候,就指出了合作的可能性:“头五次我们选蓝,他们选红,这样我们得-10分,他们得+20分,后五次我们选红,他们选蓝,我们得20分,他们被扣10分,这样双方各得100元钱。”大家都对这个想法表示赞成,并委派我前去谈判。就在我打算起身的时候,有一个同学突然发言了:“不如这样,反正扣分也不罚钱,干脆我们选十次蓝,他们选十次红,这样他们能得到400元,然后回头再给我们200元,岂不是更好?”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大家都觉得这个想法有点不可思议,但仔细一想,确实很有道理。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我们退一步,就可以获得利益,更奇怪的是,让步越大,获利越多。于是这个建议被很快通过了。我作为全权代表前去谈判,对方表示完全接受,于是双方签订密约,合伙“骗取”老师的四百元奖金,全班同学出去猛吃了一顿。
  其实老师并没有“上当”,一切的结果都是她设计好的。通过这个游戏,她成功的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