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
作者:炒作      更新:2022-06-08 15:59      字数:4721
  幸淮闻懵痴压龇贸3踉诮家熬傩惺⒋蟮幕队鞘剑腺易右虿谎奘酰恢绾窝堇瘢钡寐反蠛梗约憾蟛凰慊垢彻材撕凇R院竺献拥母咦娌虐菘鬃游Γ晌呤椭弧?br />
  孟子这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他痛下决心刻苦学习,终于成为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亚圣,这就是“子不学,断机抒”的故事。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名禹钧,北京幽州人。古代幽州属于燕国,燕国有山名燕山,故以地名尊称他为窦燕山,就像诗圣杜甫住在京兆少陵,被人称为杜少陵一样。
  窦燕山是五代后晋时的人,年轻的时候不学好,做生意欺行霸市、缺斤少两、昧心行事,虽然赚了钱,但直到三十岁还没有子嗣。有一天夜里,他死去的父亲给他托梦,说:“你心术不正、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不但无子而且无寿。你要赶快改过迁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还有可能挽回。”
  窦禹钧醒来以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痛下决心改邪归正。从前之恶不敢再犯并且广行善事,在家里兴办义学、积德行善克己利人。一天夜里又梦到他父亲对他说:“尔今阴功浩大,善名张注天曹,后有五子齐登科甲,尔寿至八十九岁”。他醒来以后,行善更为积极,后来果然生了五个儿子:仪、俨、侃、尔、僖。
  窦家教子有方,比如他的家庭之礼都按照古礼进行,家中男不乱入,女不乱出,男耕女织,和睦孝顺,所以才有五子联科。其中大儿子做到礼部尚书,二儿子做到礼部侍郎,其余三子也都做了官。侍郎冯道赠诗曰: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以上举的两个例子说明,做父母的教育子女,第一要善于教育,第二要持之以恒。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这是教育的第二条原则,家教与师教相结合,现代概念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家中的长辈对子弟的教育,学校教育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这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两种教育的背景不同,内容也不一样,有些话老师说不出口,有些话家长说不出口,所以老师教孩子要孝敬父母,家长教孩子要尊师重道,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圆满。
  家教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教育,叫做扎根教育,没有家教的小孩子,即使学校教育再优秀,一生都不会有大成,因为他没根。小孩子在三岁以前,是离不开母亲的,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的活教材,小孩子都在模仿与记忆,这叫母仪母教。《千字文》里就有“外受傅训,入奉母仪”的话。“外受傅训”是在外面要接受老师的教诲,“入奉母仪”就是在家里要向母亲学习,以母亲的仪表做为自己的行为规范。父母自己不自尊、不严格要求自己,你的小孩子将向你学习什么呢?
  根据古制,母亲怀孕作胎以后就要开始对胎儿进行胎教,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要认为,胎儿时期小孩子的感官在发育阶段,还没有感知能力。你怎么知道胎儿没有感知能力?你怎么知道胎儿感知不到外界信号呢?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三个月的胎儿就开始有听觉了,也就是从三个月开始就可以用声音进行胎教了。听神经元的发育在零岁到三岁时完成百分之六十到八十,三岁以内的儿童听音乐,只要听一遍终生都不会忘。父母想培养小孩子为音乐家的,一定要趁早。
  胎教的总原则就是一个正字,时时按“正”的原则去做就可以了。无论是行住坐卧、举止言谈都不能离开正字,站着不能歪,躺着不能歪,坐着不能歪。你外面有正,胎位才能正,将来这个小孩子才能正,这是胎教的关键,也是教育的关键。
  什么是正呢?正字的下面是止,上面是一,止于一就是正。一切专一、合一才有正。这是教育的准则,如果只生养子女而不负责教育,这是父母的过失。人多生几个孩子容易,但是个个都教育好是非常困难的。父母要是怕麻烦就考虑好,少生几个孩子,这样既对孩子负责也对人类负责。尤其是现代的母亲,自己都有工作,教育子女既没时间也没耐心,于是就花钱请家教。母仪母教必须自己来,外人代替不了。现在辛苦三年,将来你能省心一辈子,算算账看看哪头划算?所以在教育问题上母亲想大撒把是绝对不行的,女强人可以缓一缓再当,先考虑小孩子的教育,这是他一辈子的大事,将来他还会有后代,这个因果关系可绝不是一两代人的事。
  如果师教有问题、老师教育的方法不对,那是老师的失职,同样是大问题。传统教育的师道,老师是绝对的牺牲者,一辈子办教育默默无闻,视年长的学生为弟、年幼的为子。弟子们的地位再高,回来看老师也一定行大礼,感谢老师的大恩。现在搞教育的都是走投无路、迫不得已,用钱钟书的话说,“这个人不是死了,就是教书去了”。
  传统教育中的师,分为“经师”与“人师”两类。传道、教学生做人的是“人师”,授业解惑的是“经师”,两类老师的职责不同,家长一定要区分清楚。
  家教和师教都有了,但父母和老师教什么?这在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中是截然不同的。传统教育的第一步是帮助学生化性子,有的孩子生下来就拧种一个,脾气大得很,非得依着他的性子不可。如果父母不帮助他化性,今后这个孩子的命就很难立起来。上学以后,老师如果不能帮助学生化性立命,就是误人子弟。当老师的必须详细考察学生的天命、宿命与阴命,按学生命的大小来教育他,才算尽了师道。
  人的命如车轮,性如车轴,性子不正,命轮一定会跑偏,所以韩愈才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帮助学生化性立命,教他做人之道,比较起来老师的作用比父母还重要。为师者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很可能误人子弟,好材料也被你毁了。古人叹曰:“我眼本明,因师故瞎”,不正是对那些滥竽充数的“瞎师”的控诉吗?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这几句话是针对受教育者说的,小孩子不好好学习,是不应该的。小时候不好好接受教育,老了以后怎么办呢?浅显的道理是学习有最佳年龄期,就是十三岁以前。错过了这个黄金阶段,则事倍功半,不是说不能学习,而是你下的功夫大,收获反而相对的小。至于深层的道理,就是事物的因果关系。人是不受苦不享福,不遭罪不出贵,受多大的苦享多大的福,遭多大的罪出多大的贵。唱戏的名角都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当年没有种因,现如今到哪里去找果呢?
  有见识有智慧的父母都肯让小孩子去吃苦,磨练他的意志,以期长大后挑重担、成大器。孔子在《论语?宪问篇》也说:“爱之能勿劳乎”?果真爱你的孩子,就要使他劳,使他知道人生的艰难困苦,否则爱就变成了害。我们现在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父母含着怕化了,顶着怕歪了,从小就锦衣玉食。吃苦是积福,享福是消福,孩子这么小就享福,长大了福就薄了,老了福就没了,那可就惨了。看看西方国家,那是孩子的天堂,中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坟场。为什么是老年人的坟场?他的福没有了,年轻的时候享受完了。我们中国人讲究年轻的时候积福不享福,趁年纪轻身体好,再苦再累也受得住。老了以后体力衰了干不动了,那个时候再享福,自然儿女孝顺,子孙满堂,身心快乐,安度晚年。外国人看了羡慕死了,他们住在养老院里孤独寂寞,比不了我们中国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什么要这样持之以恒的对小孩子进行教育呢?因为“玉不琢,不成器”,这是举一个例子来进行说明。玉石产品的加工需要四步工序,前两步叫切磋,后两步叫琢磨。
  从昆仑山采来一块石头以后,第一道工序就是“切”,从中间剖开,看看石头里面有没有玉,有多少块玉。有的石头里面根本没有玉,有的只有星星点点的小玉,只能做戒指面。有的石头里面真有大玉,可以做成价值连城的工艺品。第二道工序是将石头中的玉磋出来,这种未经雕琢的原料玉石叫做“朴玉”。接下来是按照朴玉的形状进行雕琢,或雕凿成玉佩首饰、杯盏盘碟、佛像神像等等,就叫“琢”。最后一道工序是磨光,就是磨。前两道工序一个人干不了,所以说是咱们俩切磋切磋;后两道工序可以自己干,因此说让我自己琢磨琢磨。
  原料玉石不经过“切磋琢磨”的加工过程,就不可能成为价值连城的工艺品,人不接受教育不认真学习,不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就不会做人。现代科学证明,越是高等动物,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动物学家研究发现,动物生下来就要向父母学习生存技能和捕食御敌的本领。不同种类动物学习时间的长短也不同,动物智慧等级越低,其本能性反映越强,学习的时间就越短,越是高等动物学习时间越长。人类有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少儿期,加起来有十三年,这是基础教育阶段,人必须接受十三年的基础教育,才能在社会上独立。
  少儿时期的聪明才智(特异功能)是开发不得的,千万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现代的中学生就写小说,小神童就破格升大学,舆论界还大肆渲染,不知道这是教育上的大忌。小孩子应该扎扎实实地打好童子功的底子,以便将来能成大器。小时候是“神童”,长大了未必就成才,古今中外这样的教训太多了。所以小孩子在十三岁之前,必须要由家长老师来引导,选择最优秀的好东西强加给他。在这个阶段,人文学科的东西小孩子是不懂的,也不需要他懂,他要做和能做的就是将人类的文化精华尽可能多地吸收进来,先满腹经论,以后还有几十年的时间再慢慢开发也不迟。如果错过了人生的前十三年,无论你以后多么努力地弥补,无奈大脑与神经系统的生长周期已到,人定型了再背书记不住了,那时就悔之晚矣了。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人要在年少的时候,亲近良师益友学习礼仪。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的教育是源远流长的,小孩子从小就要接受礼仪的教育。礼是礼,仪是仪,二者不一样。
  礼是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广义的礼是中国文化的统称,包括了哲学、政治、社会、教育等等所有的文化概念。狭义的礼指社会秩序,特别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现代的法律、法规、政策等等内容。礼仪是协调人与人关系的仪轨和规范,等于说是后世的规矩与制度。上古时期的周公曾制定礼仪,他把礼分为吉礼、嘉礼、军礼,丧礼和喜庆之礼,所以有“周礼”传世。
  礼的作用是什么呢?孔子的学生有子在《论语?泰伯篇》中说过:“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在于和,有了和才能达到儒家“仁”的境地。中国文化千经万论、诸子百家,归根到底就是追求这一个字,那就“和”。子思为此著了一部《中庸》,他强调说,“中和天地位焉”。天地之所以能够定位长存,是因为达到了中和的状态;人之所以健康无病,也是因为有中和之气,所谓心平气和才有健康。过去中国人流行拜财神,财神旁边就有和合二仙,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没有“和”什么也办不成,什么也得不到。
  为什么要研究礼?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何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何哉?”孔子说:礼啊礼啊,不是送两包点心就是礼,礼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哲学;乐啊乐啊,不是唱歌跳舞就是乐,乐是把我们的精神升华到永远乐观的境界。这是真正的文化,来自于人的内心人的思想。《礼记》的第一句话就是“毋不敬,俨若思”。人随时随地都要庄重诚敬,内心保持着这种庄重,待人待物不离诚敬,专注于自己内心的修养,这个境界就叫“礼”。
  表现于外的形式就是各种礼仪,仪是礼的外在形式,礼又是恭敬的外在表现,所谓内恭外礼。内无恭敬之心,礼仪再多也没有用,礼越多人越虚伪。现代人的礼更虚假,都是商品交易,一方是“礼下于人必有所求”;另一方是“拿人钱财与人消灾”。这与“中和”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老实讲,中国的礼乐都是对己不对人的,是用礼来约束自己方便他人,以达到和为贵的目的。礼象篱笆墙一样,挡君子不挡小人,如果你硬是要翻墙而过,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一个人如果不自觉,礼对他又有什么用呢?
  下面接着再谈教育的内容与顺序,我们先抛开例子谈原则,就是“首孝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