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作者:莫再讲      更新:2022-06-08 15:33      字数:4770
  当代…》2004年第5期
  [报告文学]
  太阳灼伤的土地.............林 因 寒鸣 李 晓
  幸福的荒漠..............林 因 寒 鸣 李 晓
  [长篇小说]
  米香.........................董立勃
  [中短篇小说]
  那儿.........................曹征路
  你的影子无处不在...................钟求是
  [直言]
  锦瑟无端五十弦....................李国文
  [文学拉力赛传真]
  2004年第四站冠军揭晓
  2004年第四站评委评语
  [编读往来]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汇报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特色
  当代…》2004年第5期
  太阳灼伤的土地
  林 因 寒鸣 李 晓
  【编者按】
  讨论这部作品时,因为担心读者误读《当代》的性格,编辑部同志都有些犹豫。
  犹豫期间,先是福建民工在伊拉克遭绑架,然后是天津工程人员在巴基斯坦被炸身亡,然后是中国石油工人在阿富汗被枪杀,又还有石油工程人员在中亚遭遇车祸。突然之间,中国劳工在海外的生存处境成了国人揪心的话题。再看这部作品,才发现难能可贵。
  开放以来,国人的身影遍布天涯海角。除了或公费或自费的观光游客,除了富裕逃亡的贪官家族,绝大多数是忍辱负重含辛茹苦的底层劳工(包括合法劳工,包括非法黑工),关注他们,都是国家的责任,也是国人的责任,也是文学的责任。所以,尽管这部作品囿于报告文学这一文体强大的模式力量,留下不少局限,我们仍然衷心感谢三位作家,在极其险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冒着生命危险,亲临第一线,进行了五十多天的采访,以他们辛勤的努力,给了《当代》一次机会,一次向海外中国籍劳苦大众表达关心的机会。
  如果面对古老非洲的地图讲故事——在世纪新旧相衔的这几个年头,没有哪个视点会比这片凶险又充满活力的原始丛林更富有生命的激情与想象;如果说这故事本身缀满着战乱、毒蛇猛兽的袭扰以及探险式的传奇色彩,没有哪一种形式的记载,会比发生在丛林一隅的这些故事更可展现出时空的广袤和历史进程的昂扬悲壮……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从来没有这样充满动感……
  ——题记
  第一章沉重的旅程
  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亚非组合式大餐”。荒原列车:黑皮肤的乘务员腿耷在车厢门口,吃饭、祈祷,想停就停没商量;毛泽东的名字是路桥通行证……
  上世纪最后几个年头,在人类栖宿的这个星球的某些角落发生的事情,看上去是那样的琐细而微不足道:加勒比海一侧的马拉开博湖畔,晨光绮丽,水色涟滟;身着太阳色“中国石油”标志工装的“密斯特唐”,站在钻塔的高处随意地向远方张望了一眼,但见,烟水茫茫的马拉开博湖面上,采油平台排列如阵,犹如即将出海的庞大舰队;他兴奋地喊了一句——他使用起英语来还不十分熟练,因此也就无人听清他喊的是什么。清晨的湖面十分宁静,空气里漂浮着淡淡的鱼腥味儿,鸟雀在湖畔草丛里群起群落,水上采油机照样辛勤地工作着,一切一如往常。
  密斯特唐却显然不是一个寻常意义的旅游者。
  在这个早晨——同所有过去的那些早晨一样,阿拉伯半岛的贾富拉荒漠里,驻井监督雷恩先生,习惯地将脸部贴在工房的玻璃窗上,打量着换班上岗的工人;他忽然脸色铁青地冲出工房,揪住一位雇员的领口,劈头盖脸地骂道:
  “Lszgbone,shit……get out!”(懒虫,垃圾……滚!)
  雷恩先生这一次有失大雅;他喷出的口水落在阿卜杜拉的脸上。这就使得这位叫阿卜杜拉的雇员愕然中又有些迷惘,呆呆站在那里不知所措;他不知道,这会儿,是否应该当了这位美国驻井监督的面,将脸上的那些带着美利坚热情的泡沫擦掉。
  其实,看上去,阿卜杜拉并无多少过错,只是匆忙中没顾得将工装的衣兜掖在里面。类似的小小过错,对他这样生活邋遢的人好像也并不是第一次。
  几乎与之同时,叙利亚沙漠中,伊约边境公路乌拜莱附近的一个小小加油站,正排满了等待加油的车辆;试图加塞而受到指责的出租车司机阿卜杜拉(名字相同,并非有意;在后面故事里有关人物中,我们将用“阿卜杜拉A”“阿卜杜拉B”、“沙依德A”“沙依德B”等等以示他们身份的区别——就如一位被称作“密斯特唐”的中国人后面,会排列着无数人众那样)——这时,阿卜杜拉B无奈地抹着脸上的汗水,忿忿骂了一句:
  “Shit(浑球)……阿里巴巴!”
  这不过是漫长岁月中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一切似乎并无特别惹人关注之处——雷恩先生的无名之火与阿卜杜拉的愤懑,如果没有特殊的相互链接的意义,也无非是个人心理上的一道阴影罢了,甚至没有必要一定要将阿卜杜拉A和阿卜杜拉B的心境联系在一起给与牵强附会的剖析。如果一定要从某些零星的生活片断中,引发出一个风云际会枭雄相搏的时代的开始,也难免会有夸张之嫌——因为日出日落是永恒的,每一个日子总会有一个开端;加勒比海和阿拉伯沙漠上的日头,并无任何相异之处……
  然而,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
  在这个充满动感的早晨,还有一件事情不可不提。
  就在地球另一端的雷恩先生和阿卜杜拉发火那会儿,在红海岸边的苏丹共和国的一个港口——苏丹港,一群身着太阳红工装的中国人,正站在努比亚沙漠炙热的阳光下面,等待装运设备的列车的到来;这是中国中原石油勘探管理局(ZPEB)进入北部非洲的第一支石油钻井工程队伍——4521钻井队。这支石油工程队伍,将从这里开始,去认识非洲这片“被太阳灼伤的土地”……
  这片陌生的异国土地,留给他们的第一感觉十分奇怪:一望无际的沙漠荒原犹如火后的余烬,亮煌煌的,炫目耀眼;太阳挂在头顶上,你几乎找不到自己留在地面上的影子;看看身边着白色衬衣的同伴,竟通身浮现出一种淡蓝色的旭光,如神话传说中光环萦绕的佛祖似的……
  这显然是太阳光焰过于强烈造成的视觉误差。非洲一词,在地方语系的含义中,为“太阳灼伤的土地”,而苏丹又有“世界火炉”之称,可见其气候的炎热程度非同一般。难怪许多第一次进入苏丹的石油工程人员都这样形容:一下飞机,脑袋一下子涨大了几倍……
  说非洲是一片“太阳灼伤的土地”,现在已是切身的体会了;他这会儿就觉得头大如斗,踩在烟里云里似的!昏热之中,竟生出一个模模糊糊的念头:非洲的阳光,像是用手就能抓得起来的物品……
  这想法并非空穴来风。刚才,有人伸手去抓车门的把手,手心里随之烫起一绺紫红的印痕。并且,刚刚到来几天,工程人员的脸上已经晒得开始一层一层蜕皮,只有防护镜后面的眼圈是白色的。这种脸型,被大家开玩笑地称为“熊猫脸”。
  “事情的发展就如同做梦一样!”
  在等待列车到来的间隙,站在努比亚荒原四十多摄氏度的阳光里,4521队的平台经理感慨地想道。
  然而,说做梦“梦不到非洲”是真,说“没有想到”却并非贴切。如果稍加留意,人们不难发现,在二十世纪末的几年里,有一个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能源问题”,已经悄然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决策层的热门话题。世界上第一个超级大国加速了“全球石油战略”的推行,旨在在全球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石油帝国,为此甚至不惜悍然发动战争,在中东和非洲的多油国家建立自己的“石油殖民地”,实现对全球石油资源的垄断和控制。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就是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对能源需求的大量增加,超级大国强烈地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竞争——尤其是能源领域的竞争。中国的石油工程公司实施“走出去”战略时,首选就是当时还不被西方石油公司看好的非洲和南部美洲。这些国家,尤其是非洲,大多是拥护中国倡导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传统友好国家。当中国石油工程在上述地区找到立脚地之后,美国与西方大国又开始启动“非洲石油战略”,试图遏制中国在能源领域里的快速发展——美国的一家著名报纸竟然出现这样直言不讳的评价文章,说:“如果没有一项旨在防止中国成为与美国相同的石油消费国的全面战略,那就很可能出现一场超级大国的冲突……”
  有专家指出,从长远的全球观点来看,所谓“能源问题”,确切地说就是石油问题。石油直接影响着全球政治格局、经济秩序和军事活动。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把石油置于能源战略的核心位置。解决能源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尽快地加入到国际合作框架中去。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能源行业的资源、环境和资金代价,在世界上还处于落后的水平,观念的落后也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方超级大国为了能源垄断和供应渠道的多样化,世界五大石油公司呈现激烈的竞争局面,纷纷加强了在非洲大陆的石油勘探和开采力度——非洲这片待开发的“石油处女地”,也几乎成为西方石油跨国公司的一统天下!如果不了解人类文明的趋势、能源新技术的发展和各国采取的应变措施,我们将无法参与国际竞争,最终会落败于就要开始的这个时代……
  这一切迹象表明,在即将开始的这个新的世纪中,石油的意义,已并非单单局限在“能源”领域,而是一种全球战略的拓展与竞争。难怪人们这样形容:石油之争,就是和平年代的世界大战!甚至有人这样预言:近代史上,一个后兴大国的崛起,往往导致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急剧变动,甚至会引发大战!
  这些言论,绝非危言耸听!
  这些言论,也同时传递着一个信息:在群雄逐鹿的国际能源市场上,中国的石油企业,走向国际合作的新的石油战略,已经刻不容缓!
  至二十世纪末期,中国的原油产量达到1.6吨,跃居世界第五位,但人均石油、天然气占有量,却分别位于第34和66位。这意味着仅靠勘探开发国内的油气资源远远不能满足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需要。尤其是中国的经济进入快速发展轨道之后,石油消费急剧增长,供需矛盾日渐扩大;1993年始,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现在的石油进口量,年达7000万吨),预计2010年供需缺口可达1亿吨左右。大量进口国外石油,没有稳定的海外资源基地,会因安全供应程度而给国家带来多种风险。因此,中国的石油供应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稳定的全局性问题。1993年,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中国是一个后备资源不足的大国,研究解决资源——特别是战略能源问题,“必须从中华民族的发展考虑、从应付世界突发事件考虑、从子孙后代考虑”,“要两条腿走路”,“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施“走出去”的能源战略,积极参与全球能源市场的分工、合作与竞争,尽快建立可靠的石油生产和供应基地——这是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方向。
  国家又一次将战略重任放到中国石油将士肩上!
  这也是每一个中国石油战士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如果稍加留意的话就不难发现,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政府加强了与产油国政府领导人的接触。1995年九月下旬,在两国领导人的主持下,中国与北非友好国苏丹签署了石油开发合作协议,这就是中原油田承担的苏丹6区石油勘探开发项目——中国石油工程走向世界的大门就此打开了!
  此前,时任中原油田局长的刘锦信,几次派出专家团奔赴苏丹考察,同时邀请苏丹能源矿产部派团来中原油田考察。苏丹石油合作开发项目的成功运作,力主企业改革的刘锦信对此功不可没!
  就是在这种国际环境下,ZPEB的石油工程队伍第一次走出国门,踏上了非洲——这片“太阳灼伤的土地”!
  然而,中国石油走向国际合作的道路并非一路坦途;正如一位关注能源问题的有识之士所指出的那样:“这是一次沉重的起飞。”
  现在,站在苏丹港赤灼的阳光下?